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万事相反相成

道德经 文若愚 2203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万事相反相成这一章,老子集中讲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曲则全,枉则直。”意即,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这话怎样来讲呢?大家都熟悉“塞翁失马”的故事,那个边塞老翁的儿子,就因为腿有残疾,没有被征召入伍,才保全了性命,而其他原本壮健的青年却都战死在沙场上了,这就是“曲则全,枉则直”的道理。

  旧了,才会进行更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呢,有时候对于使用的某件物品,半破不旧的,反而不如完全破了好,因为如果它破得不像样子了,用它的人也就会决定再换一个新的来取代它,而如果它勉强还能用呢,则是用着不舒服,扔了又觉着可惜,最是麻烦了。

  “洼则盈,敝则新。”意即,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更新。下雨的时候,地面上越是低洼的地方,汇聚的水就越多。而东西破“少则得,多则惑。”意即,少取反而会有所收获,多取反而会迷惑。这话怎么解释呢?有的人,书读了很多,可是反思起来呢,却似乎什么也没有学到;而有的人呢,书读得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本书他都是很认真地读,因而掌握得很好,学到的知识反而比有的读书很多的人更多。这就是“少则得,多则惑”。当然,读书还是要强调博览的,但是博览必须与精读相结合效果才会好,否则,自己所得到的也就难免都是一些泛泛的、肤浅的东西,是很难有大用处的。

  宋朝初年的宰相赵普,据说平生所学仅《论语》而已,宋太宗赵光义为此还特地问过他,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指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学好一部书的强大作用,一部《论语》,既可定天下,又可治天下。当然,赵普所读的书不大可能只有《论语》这一部,但从此也可以见出,赵普在读书方面是求精而不求泛的。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指的就是“道”,而为什么用“一”来称呼呢?因为“道”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种各样零散的道理,而是涵盖一切的根本之“道”。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虽然孔子讲的“道”与老子讲的“道”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在“一以贯之”这一点上,二者还是很相似的。圣人持守着“道”来作为天下的准则。如何这样来讲呢?世界上的道理有千千万万,但其层次是不相同的,有的道理其应用面很狭窄,而有的道理其应用面则十分宽广,至于老子所讲的“道”,则具有覆及一切的无限广阔的适用范畴,因此,它可以用来作为天下的准则。儒家学说中将“仁”、“义”、“礼”、“智”、“信”等理念作为人际伦理中的根本准则,这与“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说法是相通的。

  “不自见,故明。”不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去看,才会看得更分明。这话似乎说得很矛盾,然则很有道理。不是说“眼见为实”吗?什么都要自己去看一看分晓,这才见得事情可靠啊。但是,这样很容易会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一己之见所局限,如同井底之蛙,以井口作天。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偏执己见,才可以做到明达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很深刻的心理学问题,那就是,人们一般都有着自以为是的倾向,或者可以将其称作“自我幻觉”,也就是常常以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都是正确的,都是合理的,而其实则不然,但当事者自己是不会反省的。“智子疑邻”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丢了斧子的人,对自己的儿子丝毫不会怀疑,却一直怀疑是邻居将他的斧子偷了去,而事实上坏事恰恰是他的儿子做下的。这也就是说,自是之心会让人丧失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夸耀,才会有功劳。“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才能领导别人。类似的观点,老子曾多次阐述过,如第二章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七章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九章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等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是因为不与别人相争,所以天下之人才没有谁能争得过他。这一观点是老子素来秉持的一个基本思想,争,反而不能得;不争,反而无人能与之争。这其实也体现着老子“无为”的主张,所谓“不争”,也就意味着“无为”,无为而治,无为而有得;有为反而生乱,有为反而不得。老子在此所说的,不是假作“不争”,不是以“不争”为手段来达到“争”的目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不争”,无心去争,不会参与世人的争夺之事,而也正是因为其“不争”,世人便无法与之“争”。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