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认清事物的本质

道德经 文若愚 1980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认清事物的本质老子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阅”,在这里是认识的意思;“众”,指的是万物;“甫”,等同于“父”字,此处指的是开始之义。这句话是说,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会废除,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始。

  “其名不去”,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说法,“道”的名字是不会落空的,应当怎样来理解呢?第一章,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绝对的“名”,是不可说出来的,而既然说出了“道”之名,那么“道”也即“非常名”,如果是“非常名”,又如何会“不去”,会永远都存在呢?其实,“道”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它是不可以命名的,但是老子感悟到了它的存在,就需要将它表达出来,故而,勉强地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在第二十五章,老子就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从古到今,“道”都是一直存在着的,并且还将永恒地存在下去,而从“道”着眼,进行窥探,就可以察知万物的起源。下面的一句设问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我凭借什么知道万物开始时候的状态呢?就凭借这个。这个,指的就是“道”。

  这里,又体现出老子思想的推本溯源的性质。“道”,是什么?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所在。它上下绵延无限的时间,纵横覆盖无垠的空间,天地万物,亘古而今,没有什么是可以脱离“道”而存在的,“道”就是整个世界的总的依归。掌握了“道”,有什么用处呢?它可以令人知道事物发展和运行的规律,令人知道万事万物的起源之所在。

  老子从道的高度,指导我们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只要抓住本质,认清事情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自然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如何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呢?老子说了,“道之为物”,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循着这样的思路,就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

  老子所揭示的把握事物本质的途径是,首先观察事物的表象,其次是搞清事物具体是什么,经过理性的分析,认识事物的特征,进而抽象出事物本质。也就是说,要从事物的表层现象着手,纵深发展,在经过理性的剖析之后,发现存在于现象之后的深一层的事物本质。其意与“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相似。

  当然,认清事物本质的目的是为了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鲁仲连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士,以能言善辩著称,而与其他辩士的夸夸其谈不同,鲁仲连将辩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到一起,绝不空谈名物。

  公元前258年,秦国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王闻知,派遣大将晋鄙率军火速驰援赵国。但是秦昭襄王致信与魏王,威胁说如若魏国救援赵国,就先行攻取魏国。魏王慑于秦国的威势,又动摇了救赵的决心,命令晋鄙暂且按兵不动。又派出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通过赵相平原君赵胜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从而解除邯郸的燃眉之急。平原君当然不想尊秦为帝,可邯郸势危,一时无可奈何。这时,适逢游学于赵国的鲁仲连求见。鲁仲连对平原君和辛垣衍直陈厉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乃虎狼之国的本质,并且表明了自己宁愿赴死也决不屈辱事秦的坚定意志。在鲁仲连的慷慨陈词之下,平原君和辛垣衍都放弃了尊秦为帝的打算。不久之后,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之围得解。

  在这个事件中,无论是魏王君臣还是赵王君臣,都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所做出的应对之策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鲁仲连则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通过“象”与“物”把握“精”与“信”,深刻认识到:秦国不断征伐六国的最终目的是兼并天下,小恩小惠不但不能阻止其侵略的步伐反而会激发其更加贪婪的虎狼之心。割让给秦国的国土、交给秦国的财物以及尊奉给秦王的名号,都会化为秦国再次征伐的有利条件。鲁仲连一语中的,惊醒两国君臣。他们才联起手来,合力抗击暴秦,获得了喘息的时机。鲁仲连真是具有高度智慧的得道之士啊!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