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德经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 文若愚 3048 2021-04-06 02:2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说的仍旧是刚强与柔弱的问题。不过与前些章节中老子直言的“柔弱胜刚强”不同,老子在这里将刚强与柔弱的阐释放在了我们现实生活更为直观的“勇”字上。老子指出,“勇于敢”往往遭致杀身之祸,而“勇于不敢”则能够保全性命。根据老子一向的观点,老子并不排斥“勇”,而是对“勇”做出了一种分类界定。比如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指出“故慈能勇”“今舍慈且勇……死矣”,即认为慈爱能够让人产生勇气,变得勇敢,人为了保护所爱的东西,往往变得前所未有地勇敢,敢于面对暴力和邪恶。但是,不是出于慈爱的勇敢,便是自找死路了。显然,老子在这里提倡那种出于防卫性质之勇,而反对逞强恃能之勇。此外,除了不逞强恃能,老子对“勇”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界定,勇还应该是理性的,充满智慧的,否则仅仅出于一时冲动,便只是一种莽撞罢了。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举过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这里不妨再从那个侮辱他的少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在这个故事里,人家韩信好好地走在街头没有惹他,他偏偏找上门去侮辱人家。根据后来的故事,可以知道,韩信甘受他的胯下之辱,显然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正如韩信所说“杀了他不能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负”罢了。想象一下,如果韩信当初稍微克制不住自己,手起刀落,他的小命恐怕也就没有了。另外,即使当初没有杀他,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如果换做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将他捉起来杀掉也是一句话的事。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韩信这样的高人。因此可以说,这个人当初的“勇于敢”之举,已经使自己的脑袋冒了两次险了。这正是如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了。当然,韩信的不争一时之胜,甘受胯下之辱的举动,则是典型的“勇于不敢则活”了。事实上,像韩信这样的故事之所以被传为美谈,是因为这样的事情非常少有。而在其他的类似情形下,那些逞强恃能的人最后被人“以牙还牙”的情况亦非少见。

  范睢少时从小就抱有远大政治抱负,但因为家里贫穷,没有机会面见魏王,只好寄身于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有一次范睢随须贾出使齐国,须贾被齐王羞辱,范睢站出来,为须贾解了围。齐王见范睢是个人才,很是欣赏他。回国后,须贾不但不赞扬范睢的高风亮节,反倒向魏王诬告范睢,说他接受齐国的贿赂。恰巧魏王也是个妨贤忌能的人,就怀疑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情报,把范睢打入了死牢。幸得一个看门的小卒相救。后来范睢改名张禄,到了秦国并得到秦王的赏识做了秦国的丞相,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准备东伐韩魏,魏王须贾赴秦议和。范雎闻知魏王遣须贾来议和,便换去相服,装做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馆驿,徐步而入,谒见须贾。并亲自为须贾执辔御马前去相府。街市之人,见丞相驾车而来,纷纷疾走回避。须贾颇感惊异。当须贾得知范雎即是张禄,乃当今秦之丞相时,忙脱袍解带,跪于门外。范雎在鸣鼓之中,缓步而出,威风凛凛,坐于堂上。须贾则跪伏不起,连称有罪。须贾正是为自己先前的“逞强恃能”付出了代价。

  而所谓的“勇于不敢则活”,则是因为考虑到更为长远的利益,对于别人的咄咄逼人的挑衅采取忍让回避的态度。这不仅需要智慧,同时往往还需要一个人有更大的勇气,因为示弱往往会遭到别人的嘲笑,所遭受的心理压力可能比“勇于敢”所可能遭受的危险所带来的压力更大。关于此,战国时期的“将相和”是一个典型了。

  战国时期,因为蔺相如带和氏璧出使秦国,期间利用自己的机智既成功带回了和氏璧,又没让秦国找到入侵赵国的借口,立下大功。后来,他又在秦王和赵王的渑池之会上保全赵国体面,再立大功,结果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乃是赵国著名将领,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对于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他对身边的人扬言说:“我廉颇一生为赵国攻城拔寨,立下赫赫军功,而那蔺相如不过是耍耍嘴皮子,凭什么位居我的上头。我什么时候见到他,一定当面给他个下马威,让他难堪!”这话传到了蔺相如那里,他便嘱咐手下人,让他们以后遇到廉颇的人时,一定要谦让。并且,自己出门的时候,也尽量避免和廉颇遭遇。有时知道廉颇的车子从前面过来了,他赶紧让车夫掉头躲开。

  对于蔺相如的这种行为,他手下的人便有些愤愤不平。他们对蔺相如说道:“您怕廉将军吗?您的地位要比廉颇高,他侮辱您,您不理睬也就算了,何必这样忍让,这样下去,恐怕他更不把您放在眼里了。”蔺相如听了,便笑着反问他们道:“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廉将军和秦王比起来,谁更厉害一些?”手下人回答:“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说道:“那么诸位想一下,我连秦王都不害怕,我会怕廉将军吗?”手下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蔺相如接着道:“我之所以处处忍让廉将军,是考虑到现在秦国之所以不敢来进攻赵国,是因为赵国文有我蔺相如,武有廉颇将军。如果我们两个之间发生争斗,就等于为秦国制造了进攻赵国的大好机会呀!你们想想,是国家安危重要,还是我个人的面子重要?”大家听了之后,都点头表示认可,以后遇到廉颇的人。也都更加小心谦让了。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脱下上衣,露着膀子,背上一束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上认错。蔺相如一得到消息,慌忙从府里出来迎接。廉颇看到蔺相如,立刻跪在地上,请求蔺相如用自己带来的荆条鞭打自己。蔺相如则赶紧把荆条扔掉,为廉颇穿上衣服,将其请到府中。从此,两人成为了刎颈之交,秦国也不敢欺负赵国了。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行为便是一种典型的“勇于不敢”。正如他所说,他之所以不和咄咄逼人的廉颇争斗,并非因为他没有胆量,而是出于一种理性,考虑到大局。应该说,这种理智而谨慎的态度表面上不够“勇敢”,其实却是一种大智大勇。而这种“勇于不敢”也果然如老子所说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从廉颇的角度讲,他一旦知道蔺相如对自己忍让的原因之后,以自己尊贵的地位竟然负荆请罪,从“勇于敢”变成了“勇于不敢”,也是一种大智大勇之举。最终,蔺相如和廉颇两人,各以其“勇于不敢”,保全了赵国的利益,并名垂千古。

  许多时候,谨慎和怯弱看上去很相像,勇敢和鲁莽也只有一步之遥,关键要看你深层次的动机如何了。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欲望铤而走险,或者为了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这绝非是勇敢,而只是莽撞罢了。相反,那些看似做事稳重,用理性控制自己行为的人,看似不那么“勇敢”,其实恰恰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理性的人都会赞同他们的举动。总之,让我们记住一句话:勇敢只有在必要的时候表现才是真正的勇敢。反过来说,在不必表现勇敢的时候表现勇敢,往往是一种灾祸。 道德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