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德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自爱不自贵前面讲了“自知不自见”的智慧,这里再谈一谈“自爱不自贵”的智慧。
与“自知不自见”一样,“自爱不自贵”同样是谈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处理自己跟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自己跟别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说,“自爱”意思便是洁身自爱,即要懂得自己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自己言行如何才是适宜的。一般而言,表现得谦卑谨慎,言行合乎道德、法律,不做违背道义、法律之事,便是一种基本的“自爱”。而“自贵”的意思则在某种意义上与“自爱”相反,即将自己看待得很尊贵,自视高于别人一等,总想让别人抬眼高看自己。显然,“自爱”与“自贵”往往是不能并存的,懂得“自爱”的人便自然不会“自贵”,而“自贵”之人则不懂得“自爱”的道理。但是,事实却是,“自爱”的人虽然不自视很高,却往往能被别人尊敬,被置之于尊贵的地位;相反,一味“自贵”的人,则很难能得到人们的真心尊重。关于此,正反例子都有许多。
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出名的事,大学士张英家人与邻居叶秀才因墙基争地界打起官司。当时,张英在京城做高官,他在桐城的家人要在老宅上盖房子,地界紧靠叶秀才家。叶秀才提出要张家留出一条路以便出入。但张家认为,自家的地契上明明写着的“至叶姓墙”,现在如果留出一条路的话,等于把自己家的地皮作为公用之路,显然是吃亏的事。因此,张家的人拒绝了叶秀才的请求,并称即使是要留出一条路来,也应该是两家的墙各后退一些才合理。当时,不仅张英位高权重,而其子张廷玉(雍正、乾隆两朝名臣)也已考中进士,在朝为官。张家权大势大,根本没将叶秀才放在眼里,不由分说便将墙砌了起来。没想到,这叶秀才来了书生意气,不肯向张家服输,一纸诉状将张家告到县衙。这时,张家人才不得不认真起来,张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京城的儿子,要他出面给县衙打个招呼。不久,张英便写了回信,但是信上只有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一看来信,便明白了张英的意思,马上让家丁将墙拆掉,后撤三尺,让出了一条路来。叶秀才看到势大的张家官司还未打,便主动将墙后撤,感到莫名其妙,后来听说了张英家信的内容,十分感动,也将自己家的墙后撤三尺,形成了一条开阔的六尺巷。此事一时传为美谈,这条巷子也被称作是“六尺巷”,后世许多人都专门跑去看那条著名的巷子。
还有一个故事,明朝嘉靖年间,总督胡宗宪权势很大,很多人对胡家人奉承巴结,而海瑞则不然。胡宗宪的儿子公子仗着老子官高,骄横得不得了。一次外出游玩,到处索要贿赂,横行霸道。当时,海瑞在淳安县做知县,胡公子到此,继续为非作歹,吃拿卡要,海瑞不仅把他抓起来打了一顿,而且把他沿途勒索的几千两银子全部没收。胡公子骄横跋扈,自己抬高自己的结果,是海瑞送给他的藐视和羞辱。
这两则故事可以说正是一反一正地对“自爱不自贵”进行了注释。在第一个故事中,张英身为宰相,面对一个无权无势的秀才,如果自恃高贵,就会利用自己的权势解决纠纷。但是,一旦如此,便有仗势欺人之嫌,在道义上便处在了劣势,在别人心目中也不会有好的声誉,可以说这不是一种洁身自爱的举动。而相反,他没有选择“自贵”,而是选择了洁身自爱,反而在人们心目中获得了好的名声,被别人主动放于尊贵的地位。而第二个故事则相反,胡衙内自以为高贵,不停地告诉别人自己的尊贵身份,不知洁身自爱,结果,反而在别人眼中一点也不尊贵,还遭到鄙视,最终成为人们的笑柄。他挨打后,各地官差和老百姓都高兴得很,可见,这种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卑贱了。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便是,一个人能否在别人心中获得尊贵的地位并不是靠自己强行争取的,只要你洁身自爱了,自然而然地,人们便会尊崇你。关于此,还有一个名人故事,此人便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在自传《忏悔录》里,他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丑事公诸世人,写下了真诚的“忏悔”,可以说是“不自贵”的。可他逝世后,人们却把这种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称为“最大的革命”,认为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尊贵的人之一,并把他的遗体安葬到伟人公墓。相反,不知洁身自爱,一味去追求尊贵,恰恰是不可得的,著名例子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他将自己的语录印刷成册,下发给每一户老百姓,让老百姓背诵,好使自己成为民众的偶像。但是他一死,他的语录便被人抛入故纸堆,其人也被冠以残暴的名声。
最后,让我们再进一步展开,所谓自爱,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价值,爱护自身的人格,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自轻自贱,不自暴自弃,不放纵自己,不草率行事,这些就是自爱。而“不自贵”则是指,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不傲慢骄横,不自以为是,不能有强烈的优越感,更不应该表现出浅薄的特权思想。要有平等的意识,要学会尊重他人,做人要自爱,却一定不可自贵。自爱者,众人仰之;自贵者,众人远之。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