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透名利退全身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参透名利退全身常言说得好,富贵于我如浮云。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既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儒”是进取的,理性的,是社会的,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直觉的,是天然的,无可奈何的。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功业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人性中深层的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
历史上,功成身退、及时抽身以保全自己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这些人一般被认为有隐士之风,比如辅佐勾践灭吴的范蠡。
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辅佐勾践20多年,灭掉吴国后却上书请辞。勾践十分不解:“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他只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他的家人不想逃难:“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
范蠡长叹:“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就悔之不及了。”他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再创家业。范蠡头脑聪明无比,经营有方,不长时间,就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便任他为相。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若不思退,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他退回了相印,又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范蠡开口说:“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恃富不仁,何不放弃呢?”他把家财分给好友,来到陶邑过着隐居生活。
初到陶邑,范蠡不顾家人的埋怨,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范蠡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带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口言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言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范蠡认为陶邑位于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正是交易的好地方。他于是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文种又见勾践日夜享乐,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把一把宝剑赐给文种,命令道:“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这都怪我不听范蠡的劝告啊!”言毕,愤然自尽了。
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正是范蠡高人一等的谋略。而大夫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和胸怀认识不足,最后落得饮剑身亡。历史上,类似范蠡的事例还有许多,像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之相姜太公,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等等。这些人都是道家人物,身体力行地实践着道家“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味,帮别人打下了江山,自己就飘然而去了。其实,做人懂得急流勇退,在树大招风前及时抽身,才是做人的智慧,而且也丝毫不失大义本色。
所以说,道家教人看透功名利禄是大有深意的。做人若能将成败得失看得开一些,该进则进,当退则退,不偏执一心,更不被繁碌的世俗蒙蔽了眼睛,才能真正如鱼得水一样悠游世事。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