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不进则退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学无止境,不进则退儒家强调学而不厌、学无止境,要人们终身都要坚持学习。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年轻的为学精神让人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随时都有新境界。孔子的一生都是学习的一生,他从十五岁立志学习,一直到去世都在孜孜以求。而且孔子本人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非常准确: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常常连自己腹中饥饿都没有感觉的人,有时候连吃饭都忘了。一旦学问上有所获益,又会快乐得忘记忧愁,连日渐衰老的威胁也忘了。
在儒家看来,只有终生不倦地学习,才能保持不断的进步。正所谓学而不厌,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若是骄傲自满,停滞不前,那么最后只能列入被淘汰的队伍了。中国古代曾有“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警示人们要有不停学习的精神。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金紫光禄大夫叫做江淹。江淹年轻时家境贫寒,好学不倦,诗和文章都写得很好,成为当时负有盛誉的作家,中年为官以后,有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我的五彩笔在你处多年,请你还给我吧!”江淹听了这话以后,到自己怀中去摸,摸到了五彩笔便还给了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写诗、作文便再也没有优美的句子了。
其实,历史上的江淹,其诗文到后来一落千丈的根本原因不是上面说的那个还五彩笔的传说。他早年家境贫寒,所以学习刻苦,“留情于文章”,而且非常注意向前辈有成就的人学习,“于诗颇加刻画虽天分不优,而人工偏至”,也就是说他虽缺乏做学问的条件,但却加倍去努力、去钻研。他的成就,不是天意神授,而是来自于勤和思,勤奋不怠,好学不倦,这就是他前半生誉满朝野的根本原因。到了后半生,官做大了,名声也大了,认为平生所求皆已具备,功名既立,须及时行乐了。于是由嬉而随,耽于安乐,自我放纵,再不求刻苦砥砺了。他自己说他性有三短,其中的“体本疲缓,卧不肯起”“性甚畏动,事绝不行”等就属于“随”的劣性。“随”导致他事业心消磨,他只“望在五亩之宅,半顷之田”,什么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后来学疏才浅,诗文褪色,“绝无美句”,这是必然的结局。
可见,“学无止境”。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除非我们自己限制自己。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活到老,要学到老。”是的,人生是在不断探索中得到升华,从而才会有辉煌出现,像文坛的几位巨匠:冰心、巴金、金庸……他们都深知这个道理,而且始终如一地贯彻下去的,因此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我们熟知的金庸先生更是在80岁高龄之际提笔修改了《射雕英雄传》,使这部经典名作再次遇热,受到众人瞩目。
可见,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它也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有大学问的人,必定能在人生中是始终如一地保持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才能让自己的学问修养愈来愈深厚。正所谓,知识日新月异,而书更是常读常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会读书、懂读书的人永远都是年轻的,因为他们的为学精神永远年轻,充满蓬勃朝气。
在人的一生中,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年轻人总是很容易自满,其实需要进步的空间,到了壮年以后,在很多方面的学习有时甚至比年轻时更有利,因为此时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具有不同于青年人的判断力,深知光阴的宝贵,更善于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
更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间,我们提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有许多人在学校时,由于不努力而没能学到多少书本知识。但是到了中年以后,他为了要补救知识上的缺憾,便开始努力用功,最终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是“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学习已经变成一件不断更新的事,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勤力不辍的一项工作。
终身学习,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它理所当然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