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来袭,保持清醒的心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谣言来袭,保持清醒的心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听途说”的故事。在《论语·阳货》也有记载,孔子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所谓道听途说也就是从路边听来的话,孔子说:你从路边(别人)那听来了话,你又把它大肆渲染,不问其真实性,就到处传播,这样的人真不道德!
道听途说、散布流言是可怕的。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孔子的大弟子曾子就被人说过谣言,人家说他杀人了,然后有人跑去告诉他的母亲,本来他的母亲还相信儿子不会杀人,可是等到很多人都来说了以后,慈母就不再相信曾子了,她相信了谣言,于是夺墙而逃。这就是“谗言三至,慈母不亲”的典故。后来大诗人李白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谣言确实很歹毒,它能将没有的说成有的,将小的说成大的,甚至死了也能被说活了。
有一个小寓言说,一个主人要他的仆人去买东西。买什么呢?他要买这个世界上最坏的东西,仆人出去了。回来以后给他拿了个舌头。主人继续让他买东西,这次要他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结果仆人给他的还是这个舌头。
正如歌里唱的:“伤人的话总出自温柔的嘴”,一点没错。舌头,也就是语言,你想把它说好了就能说得让人开心,你如果不想让人高兴,那么你尽管信口开河就是了。看来,我们还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切莫道听途说。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智者的修养:背后不胡乱说他人是非,而且让谣言止于智者。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空前一致。
人们经常会犯“人云亦云”“随大流”的毛病,结果只能导致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所以亲自去细致地观察某种人或事,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在为人处世中是非常重要的。
周公曾辅助周武王灭掉殷商建立周朝,可不幸的是,武王灭殷后,就病重不起。在武王生病期间,周公十分担忧,便写了一篇祷文,请求上天让自己代武王而死。史官把周公的祈祷记在典册上,放进用金绳索捆的匣子里,珍藏起来。武王病逝后,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因年纪小,不能管理国家大事,就由周公代理。这时,周公的哥哥管叔鲜、弟弟蔡叔度等人,对周公代管政事大为不满,一方面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夺王位;另一方面组织力量联络已归降周朝的纣王儿子武庚,策划叛乱,还在国内大肆散布谗言说周公想谋害成王,篡夺王位。周公为避开锋芒,只好避居东都。周成王对这些传言,将信将疑。一方面,他看到周公不但在武王执政时期表现出忠心耿耿,而且在自己年幼即位时,他代管朝政,处理政事井井有条,对自己、对母后也是毕恭毕敬,当自己长大能亲政时,就毫不犹豫地把政权交给自己,由此看来,流言不可信。可是不相信吧,又觉得周公是先朝元老,自己年轻,力量单薄、根基不牢,流言也绝非空穴来风,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他并未贸然对周公采取非礼的行动。不久成王发现了周公所写的祷文,才深切地了解到周公对周王朝的忠诚,很受感动,于是派人接回周公,帮助治理国家,并派他率领部队平定了武庚、管叔和蔡叔的叛乱。
周成王没有听信谗言,是有幸于周公事先有一篇祷文为明证。可是即便没有明证,我们也要注意保持自己清醒的判断,切不可被谣言迷惑。
这就是智者的胸怀,让扰乱人心的谣言到我们这里戛然而止。否则口口相传,三人成虎,众口就能铄金。所以说做人做事强调要眼见为实,在谣言来袭之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心,切不可被谣言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力。现实中,甚至于还说有时候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表象的言语蛊惑了自己的心,道听途说最不可靠。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