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有时糊涂有时醒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有时糊涂有时醒《论语·公冶长》记录了子贡和孔子之间的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当时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呢?”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好比是瑚琏吧。”

  “瑚琏”是古代的玉器,是用来供于庙堂之上的,是“高”“贵”“清”的象征。平时,瑚琏都是被锁在柜子里藏起来、保护起来的,只有在国家大典的时候,才被请出来。近代学者辜鸿铭先生说,人对于好的东西往往深藏不露,保护起来。子贡正是深藏不露的人,孔子在这里就是赞赏他的品格,说他如瑚琏般懂得藏锋。

  确实,一个人若能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

  王先生是一位业余作家,近年来作品频频见诸各大刊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青年作家大谈对小说的看法,否定传统,强调新观念,引起了王先生的强烈不满。心直口快的他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进行反驳,以他扎实的理论、渊博的学识说得那位青年作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后来,那位青年作家在一家报纸上大肆批判王先生,甚至隐约带有人身攻击。一时间搞得沸沸扬扬,舆论对王先生十分不利。

  对此,他既难以进行解释,又无法进行驳斥,报纸的覆盖面那么大,他去对谁说呢?通常的情况又是“解释误会更被误会”,能解释得清楚吗?

  其实,这样的结局对王先生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办法很简单,王先生在座谈会上完全可以装一装糊涂,任他说他的,不必争论,也不用反驳他。搞创作是一种完全自主的个人行为,他写他的,你写你的;他用他的方法,你用你的技巧,有什么好争的。况且,理论上的事,根本就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搞明白的。王先生糊涂一些不就能避免后来发生的事吗?

  可见,糊涂难得,难得糊涂,而比难得糊涂更难的是“装糊涂”。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我们应该懂得深藏不露。其实,深藏不露有很多方法,装傻就是其中一个。

  做人就是要糊涂一些,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这样在生活中才能够不结仇,不结怨,不吃亏。否则,当你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时,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事事争先,每次走路都要在别人的前头,这样不好,除非他具备明哲保身的智慧,否则随时都有危险。

  我们知道,“愚不可及”是一个贬义词,是说一个人蠢到家了。如果谁不小心被套上了这个词,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愚蠢至极。但事实上,愚不可及有时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世之道。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经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完全不同,宁武子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国家政治上了正轨,他的智慧、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政治、社会一切都非常混乱,情况险恶,他还在朝参政,但在“邦无道”时,却表现得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很无知。从历史上看他并不笨,对于当时的政权、社会,在无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见的情形下,他仍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碌碌无能,实际却有所作为。所以孔子给他下了一个断语:“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不管是宁武子的故事还是孔子的话,都告诉我们,做人处世一定要懂得有时糊涂有时醒。聪明难得,糊涂更加难得。人活在世上,谁不愿意聪明自信,大展宏图呢?谁不愿意春风得意,成为万人瞩目的对象呢?但有时,一个人太过突出,反而容易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必要时,需要隐匿锋芒,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

  糊涂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都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装糊涂比较明智。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执著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生活中,在该装糊涂时不妨就糊涂一把。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