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的智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知道”的智慧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妇人。她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她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她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作为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她接触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最好的尊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历来被许多人引为格言。孔子说:“凡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知道’。”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时说的话。子路做事爱冲动,难免爱逞能,爱大包大揽。所以孔子教导他,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莫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你,而且会让你事业受挫。
在儒家看来,这种实事求是的为学态度是最基本的准则,但在平常人看来,一个敢于说自己“不知道”的人无疑是一个有真学问真智慧,也是有气魄的人。前面提到的这位退休的老妇人,她身上便具备着这样的气质。能说和敢说自己不知道的人,才能在学问的路上走得更远。
俗话说,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同无知一样可怕。
一个博士毕业后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里,他学历最高。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两旁,也在钓鱼。
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鱼竿,伸伸懒腰,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去了。
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漂?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从水上漂回来的。
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漂过水面上厕所去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里踩: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
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上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的经历读来让人哑然失笑。所以说做人还是要平实为好,无论是在什么场景下,面对的是无知妇孺抑或内行大家,都不要卖弄自己的所知,更不能不懂装懂,不知硬充知道,否则就很有可能要贻笑大方了。
其实,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交朋友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有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说服他人。
在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也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他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说“不知道”并不是就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曾说:“对于中国的学生,要能够知之为知之,但最重要的是不知为不知。”或许这才是做人做事的真正学问。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学风与人格朴实的人,他们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从来不妄言,更不会不懂装懂,自己知道的东西也从不自满,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不知道”正是探索未知世界奥秘的动力。许多时候,正因为人类始终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所以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不知”变为“知之”。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道。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