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学、问、思,为学的三驾马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学、问、思,为学的三驾马车在儒家的为学主张中,认为学、问、思是为学不可分离的三驾马车。在《论语·为政》中就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学思结合的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孔子认为读书光是靠学还不够,还要常思考,思考与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历史上有大发现的人往往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能对看似平常的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学和思就像飞机的两个机翼,是相辅相成的,缺了哪个都不行。常言道,真理青睐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中,比如像洗完澡拔掉澡盆里的塞子之类的小事,都有可能引发人们的联想思考。善于将学问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更能用敏锐的眼睛看到常人所不注意的细节,用丰富的联想力进行常人所意想不到的深刻的思索,终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偶然之中,其实隐藏着必然。化偶然为必然,那就是用思考把一百个问号拉直!

  这是“学”与“思”的关系。孔子认为光有这两点还不够,还要善于求问。所以他又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文子是卫国的一个大夫,名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文”是对人的赞美,表示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可见,孔子对于求问是很看重的。而他本人也一直秉承求问的好学态度。史书上记载,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问一问。有人看不惯他的行为,于是说他:“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孔子听了之后便说道:“是礼也。”每件事情都向别人请教,这正是礼啊。

  人们总是很尊敬和爱戴发现真理的人。其实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你能不能成为真理的发现者,这要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你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看你有没有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看你能不能从偶然中抓住必然。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做人求学问,若是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生活就会与众不同,科学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求真,也就没有了新的进步。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稀里糊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把不懂的问题打上问号,谦虚地向别人请教,才能使我们学得更深入一些,变得更聪明一些。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现在有的孩子,问题都提不出来,那又解决什么呢?所以先圣孔子也曾感叹说:“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啊!”这就要求孩子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提出问题,动脑筋,想办法。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相反的人却是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