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正直做人,聪明讲话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正直做人,聪明讲话儒家主张为人正直,行为圆润,比如提意见,犯颜直谏是好事,但要把话说到好处,又要起到作用,这就需要智慧了。所以做人正直,讲话提意见也要掌握技巧尺度,毕竟忠言多半逆耳,我们也要掌握直谏的技巧。

  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向别人提意见,甚至触犯对方。儒家认为只要掌握“勿欺而犯”的原则即可。所谓勿欺而犯,出自《论语·公冶长》,当时,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很多人为了讨好对方唯唯诺诺,甚至奴颜媚骨,除了让对方开怀外,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有违君子之道。所以当子路问孔子怎么侍奉君主时,孔子告诉他:“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直言规劝他。”

  唐太宗年间的名臣魏徵就称得上是“犯颜”的代表了。魏徵在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他在为人臣时,敢于直面进谏,致使太宗少犯了许多错误。下面是几例魏徵直言进谏的小故事,由此我们可以领略一下古人游刃有余的“犯颜术”。

  对魏徵的敢于直谏,太宗是既敬佩又有点害怕。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看见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对他玩鹞子提出意见,但是回避又来不及了,无奈之下,只好把鹞子藏到怀里。其实,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所以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太宗也只有惋惜的份了。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徵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国家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魏徵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魏徵代王皀为侍中。就在这年的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于是就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徵听后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听后想了想,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把皇甫德参治罪,还提升他为监察御史。

  魏徵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徵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自古以来,为民请命而致丢掉性命的大有人在,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但能把忠言送到听者的心里的,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否则说一通忠言,对方全然听不进去,甚至于还为此给自己招来一场祸事,那就大大的不值了。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所说的,文死谏,武死战,不过是愚忠愚行,真正的忠义,应当是让自己的言行产生真实的积极的效果,而不是一味鲁莽行事。

  魏徵之所以成为一代谏臣,绝不仅仅是靠着他的正直和敢于犯颜,当人们细翻史书,就会发现,他的进言都有理有据,句句点在要害上。这是一种说话的智慧,让对方无法反驳,只得依从。

  当然,作为君子,要对上忠诚,勇于进谏,同时也要注意在为民请命时,讲究技巧,尽可能保全自身。不讲究些说话技巧,像“愣头青”一样莽撞,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