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节方能成大事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不拘小节方能成大事孔子曾说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这两句话主要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当然是很好听的,每个人都能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是由于小地方搞坏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大事的人要能在一些小事小节上放任退让,若是事无大小,一一究问计较,那么这个人是很难做成事的。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拘小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中要有一个先存的决断,切不可在小事上犯糊涂,反而误了自己的大事。历史上,懂得这一道理的人有很多,能忍小忿终成大事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是与此相伴的,因为不懂得掌握分寸,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而因此坏了大局者也不乏其人。楚汉之争便是典型的一个例子。
楚汉战争之前,高阳人郦食其拜见刘邦,献计献策,一进门看见刘邦坐在床边洗脚,便不高兴地说:“假如您要消灭无道暴君,就不应该坐着接见长者。”刘邦听了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赶忙起身,整装致歉,请郦食其坐上座,虚心求教。
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常常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因此以残暴名闻天下。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了范增,成了孤家寡人。
当初刘邦军进咸阳时,也曾被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和美貌如天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有些迈不动步了。但在部下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贪图享乐的念头,封了仓库和宫殿。带将士们回到灞上的军营里,并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就使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而项羽一进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烧了阿房宫,收取了秦宫里的金银财宝,掳取宫娥美女,据为己有,并带回关东。两相对比,谁能得人心就已很明显了。楚汉战争前,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四十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十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相隔四十里,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做到“得时则行,失时则蟠”。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称王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怒气,缓和了与项羽的关系。
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相比之下,项羽则能伸不能屈,赢得起而输不起,所以连连中计,最后兵败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楚汉相争,刘邦以弱得天下,忍小事而成大业,这种经验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并加以借鉴的。孟子说“动心忍性,所以增益其所不能”,也是这个道理。
时至今日,无论是创业的征程,还是人生的旅途,有时会存在着诱人的小利,有时会遇到一些枝节纠缠,有时又会遭受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倘若被微利迷惑,纠缠于细节、琐事,而忘记大目标,或者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动摇奔向大目标的信心,则十有八九要失败,败就败在“小不忍则乱大谋”。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