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1996 巨星落幕不胜寒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96 巨星落幕不胜寒

  1996年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一张专辑,无疑是张国荣的《红》。

  这张专辑由梁荣骏监制、林夕填词、江志仁(C. Y. Kong)作曲兼编曲,这三人的组合本就堪称当时香港流行乐坛制作的顶尖阵容了,但张国荣自己也心痒地写了几支曲子,并玩起了已臻化境的逆天唱法。

  这张有着强烈的张国荣个人印记的作品集,却无法参加任何评奖,这不能不说是香港流行乐坛各大颁奖礼的遗憾。这似乎也预示着,有大把的好声音、好歌曲从此与颁奖礼无缘。

  颁奖礼这种活动,无外乎三个宗旨:其一,是对过去一年乐坛的总结并对其中表现优异的作品和歌手予以肯定;其二,通过奖项引导创作方向,起到一个潮流风向标的作用;其三,有一种类似“留档”的记录功能,假使日后进行回顾和整理,也有个线索和凭证。诸如奥斯卡这样的国际性大型颁奖礼,梳理起来不就是近一个世纪来的电影艺术发展史吗?

  可香港流行乐坛的颁奖礼,哪个有如此功能?

  香港流行音乐才发展了二十几年,就搞出了4个颁奖礼,而且各行其是,搞得如今歌迷一看各项榜单,都弄不清楚当年哪首歌最红、哪位歌手最火。更要命的是奖项不定,有些奖项莫名其妙地出现,又莫名其妙地消失,消失的数量还比不上增加的,总量上越来越多,最后难逃“分猪肉”的嫌疑。

  就拿1996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来说,看过了前几年的榜单,明白了“无线”的玩法,谁都能猜出10首“金曲”里肯定是“四大天王”各拿一支,“金曲金奖”还要落入某“天王”手里,但是拿了“金曲金奖”的肯定不能拿“最受欢迎男歌星”,而这两个奖又肯定和“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不能兼得。

  这么一搞,三个“天王”已经安排好了,剩下的再设个安慰奖。

  张学友在1995年搞了100场世界巡回演唱会,甚至把台子开到了麦迪逊花园广场,更在摩纳哥蒙地卡罗世界音乐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全球销量最高亚洲流行乐歌手”和“全球销量最高华人歌手”两个国际音乐奖,这样有资格作为“香港名片”的歌手,说来恐怕没人信,竟然从来没获得过“最受欢迎男歌星”。1996年哪能不给张学友?否则,“无线”可真就没脸见人了。

  剩下的“金曲金奖”和“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就只能让人气“天王”刘德华和黎明平分。可是贵为“天王”的郭富城从来都和以上几项奖无缘,委屈了好多年也说不过去,于是“无线”设置了一个不痛不痒的“至尊舞台大奖”。

  不管是搞平衡还是安慰奖,反正,扑克牌就这么几张,怎么摆弄谁都明白。

  事实上,香港流行乐坛的业内人士也明白这里面的猫儿腻,对此也颇有微词。首先,他们就对搞出4个颁奖礼有意见,犯得着搞这么多吗?难道不能合并吗?

  这4个颁奖礼是1978年开始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1983年开始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现改名“劲歌金曲颁奖礼”)、1988年开始的“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礼”和1995年开始的“新城劲爆颁奖礼”。

  本来,前三项颁奖礼都差不多,无非就是评选各种最佳的人和歌曲,可“新城劲爆颁奖礼”一设立,整个乐坛彻底乱套。

  “新城劲爆颁奖礼”打着“效仿美国格莱美模式”的旗号,把音乐按类型划分得非常细。在1995年的第一届上,出现了如下奖项:“香港劲爆民歌小调”由张学友《来来回回》获得,“香港劲爆摇滚歌曲”由Beyond《醒你》获得,“香港劲爆节奏怨曲”由叶蒨文《女人的弱点》获得,“香港劲爆怨曲及爵士歌曲”由夏韶声《想起你》获得,“香港劲爆跳舞音乐歌曲”由郑秀文《叮当》获得,“香港劲爆另类歌曲”由王菲《知己知彼》获得,此外,还有“大学生眼中……”的若干奖项。

  这么五花八门地搞,总共有多少奖呢?答案是:36个。

  但这远远不够惊人,2012年,它的奖项有163个。

  难道香港流行乐坛需要这么多奖项?就算需要,谁又能说清楚“节奏怨曲”和“另类歌曲”的评选标准呢?夏韶声那路歌既“怨”又“另类”,还掺着“摇滚”和“爵士”,他的歌评起奖来岂不是难为死人?

  对这种混乱而多余的颁奖局面,香港流行乐坛是有过整合的打算的。可是,它们分属4个传媒机构,老牌的不愿意放弃悠久历史,新晋的想打造“东方格莱美”一统天下,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扯皮了将近一年,整合来整合去,奖项没有合并精减,反而又多整合出一个奖来:“四台联颁音乐大奖”。

  这就够添乱的了,1996年“叱咤乐坛流行榜”还锦上添花,奖项里有“叱咤乐坛男女歌手金奖”和“叱咤乐坛我最喜爱的男女歌手”,这和“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搞出“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女歌星”如出一辙,可它们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呢?

  从1996年开始,香港流行乐坛的各种颁奖礼就跟春晚一样了,看不看皆可,小歌迷们或许想看,那就瞅一眼节目单好了,老歌迷们甚至连节目单都不用瞅,也能猜出个大概。

  但颁奖礼不能不办,还得办出亮点,于是,1996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进入了“无主题变奏”时代——说白了,就是没主题,但我们必须给它找点主题出来,找来找去,主题就是“无主题”。

  这一年,20世纪70年代中流砥柱、80年代驰骋纵横、90年代老当益壮的“乐坛教父”罗文宣布退出舞台。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来说,罗文退休都应该算是香港流行乐坛的一件大事,如果借着这一年的颁奖礼,搞一台向罗文致敬的演出,这台节目总归有个值得留念的主题。

  可问题是,1996年8月21日“无线”已经为罗文制作了致敬节目《最后的加冕》,而1985年又曾给他颁发过“荣誉大奖”,同样的招术不能再用一遍。罗文这样“赏无可赏”的传奇艺术家,显然给“无线”的奖项安排出了难题。

  不知道“无线”的做法是不是暗藏玄机:“荣誉大奖”升级改名为“辉煌成就大奖”,可明眼人谁都看出来这是文字游戏,没啥特殊的。那么,重点来了——主持人破天荒地加入了张卫健,甚至竟然让他“浪费时间”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而“十大”中还选入了郑伊健的歌曲——这两个人,都是罗文的徒弟。

  徒弟们出人头地,还有什么赞誉能比它更体现老师的辉煌呢?

  不过,别以为郑伊健获得“金曲”是照顾老师的面子,事实上,1996年郑伊健的表现非常好,还拿到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

  如此精妙的安排,不知道是匠心独运还是纯属巧合。如果是前者,那么很遗憾的是,它呈现出的效果不算太好,没有突出罗文被众星捧月的主角身份。造成这种状况,也许要归咎于这一届颁奖礼请出了太多老牌巨星,他们分散了罗文的星光,但却终于给这一届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找到了一个非常勉强的主题——致敬。

  出席这届颁奖礼的巨星们,有的甚至是罗文的前辈,让我们看看他们是谁:

  第一位,祖·尊尼亚(Joe Junior)。他比罗文小两岁,这位近些年经常在“无线”电视剧里出现的老前辈,实际上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流行乐坛相当重要的歌手,创造过当时的唱片销售纪录。

  第二位,黎爱莲。或许是因为她主要唱外文歌,我们对她的歌了解很少,但这并不妨碍她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歌手之一。歌迷们更了解的,是她的另一个身份:梁小龙的前妻。

  第三位,尤雅。台湾第一位“玉女歌星”,也是刘家昌的第一个正式学生。据说,当时刘家昌爱才心切,急于签下她,匆忙之下用餐巾纸写下了合约。刘家昌当然不会看走眼,1970年,尤雅的处女作就轰动歌坛,这首作品就是《往事只能回味》。

  第四位,陈浩德。这是粤语歌坛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名字。粤语歌的兴起,一般来说是归功于许冠杰,实际上,在许冠杰的背后还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奠基者,陈浩德就是其中一位。在1973年,他就唱了粤语歌曲《悲秋风》和《分飞燕》,只不过,当时粤语歌受歧视,而且还没有脱离广东小调、粤曲粤剧的影子,因此他没有受到足够的肯定。

  第五位,崔萍。这位著名的“抒情歌后”似乎不用多介绍,在很多流行音乐史的书籍中都可以见到她的名字,甚至翻唱她的人都成了殿堂级“歌后”——1989年,徐小凤在央视春晚唱了一首《心恋》,这歌其实是1961年崔萍唱的。崔萍原唱的歌还有《南屏晚钟》《今宵多珍重》等名曲。

  徐小凤还有一首名曲叫《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歌也是翻唱,原唱者是出现在1996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的第六位巨星:“鼻音歌后”吴莺音。

  在这次亮相的“绝对巨星”们中,吴莺音可谓绝对大腕,尤雅等老牌明星也得尊称她为前辈,因为吴莺音是上海滩时代的歌后,在20世纪40年代就和周璇、姚莉、白光等人齐名了。

  徐小凤不仅翻唱过崔萍、吴莺音的歌,1972年,她以民歌手的形象推出了一张唱片《徐小凤第六集:爱你变成害你》,主打歌《爱你变成害你》的原唱者也出现在1996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上。

  这个人太有名了,即使没听过她的歌,也应该看过她的电影,《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给影坛贡献了一位金马奖和金像奖的双料最佳女配角,她就是第七位巨星潘迪华。

  潘迪华是20世纪50年代出道的歌手,60年代和崔萍等人并称为“香港五大歌后”,1964年,她成为第一个签约英国“百代”唱片公司的香港歌手,也是香港第一个有歌友会的歌手。其实,她的歌我们听过,只是不十分了解罢了——电影《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就是她1949年18岁时录制的印度尼西亚民歌——《Bengawan Solo》。

  看英文歌名,很多歌迷恐怕会觉得陌生,但它的曲调我们应该很熟——1957年,潘秀琼在香港首先用国语唱了这首歌,名字改为《梭罗河畔》。除了这个版本,它还有《美丽的梭罗河》《梭罗河之恋》等不同的歌名,填词也都不尽相同,其中一个就是黄秋生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弹吉他唱的版本。

  熟悉潘迪华的内地影迷,大概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王家卫电影认识她的年轻人,虽然她很大牌,但在内地,知名度却不如第八位明星:奚秀兰,1984年参加央视春晚的歌星,内地的中老年人哪有不知道的?

  奚秀兰的名作太多了,我们重点要说的是这一首:在参加完央视春晚后,她在安徽、北京开了演唱会,唱了一首我们非常熟悉又非常陌生的歌,歌名叫《知道不知道》。

  说它非常熟悉,对年轻歌迷来说,是因为后来它重新填词,变成了电影《天下无贼》里刘若英唱的版本(“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版),而对中老年人来说,它的曲调早在1951年就出现过。

  但是,这两拨歌迷却会对奚秀兰的版本非常陌生,因为它的词和刘若英唱的不一样,和1951年的原版也不一样。

  要说清楚这首歌,要从两部电影说起。

  1951年,内地拍了一部电影叫《陕北牧歌》,主题歌是由信天游改编的,叫《崖畔上开花》。奚秀兰演唱的《知道不知道》,旋律就是改编自《崖畔上开花》,但词不一样。

  它是怎么从《崖畔上开花》改成了《知道不知道》呢?这就要说到第二部电影。1966年,香港拍了电影《落马湖》,将《崖畔上开花》的曲子收为插曲,但词是重新填的,歌名改为《知道不知道》。因为它的头一句是“山清水秀太阳高”,所以,有些歌手翻唱时歌名会改为《山清水秀》。

  “山清水秀太阳高”这个版本的《知道不知道》,翻唱者太多了,邓丽君、龙飘飘、韩宝仪等歌星都唱过,在电视剧《手机》中,梅婷边熬药边哼的那首歌,就是这个版本,实在是首经典老歌。

  经典老歌,总会在新的时代被赋予新的生命,这支曲子从1951年出现(《崖畔上开花》版),经过了1966~1984年的《知道不知道》(“山清水秀太阳高”版),到了2004年,由姚谦又一次填词,变成了刘若英新版的《知道不知道》(“那天的云是否都已料到”版)。另外,它还有个粤语版本,演唱者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发烧人声”李烁。

  这么说来,刘若英版《知道不知道》是“新词翻唱”奚秀兰版的,而奚秀兰的“山清水秀”版又曾在内地很红,所以,很多内地歌迷以为她是原唱,其实,奚秀兰也是翻唱。在电影《落马湖》里唱《知道不知道》的可不是奚秀兰,而是参加1996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的第九位巨星:刘韵。

  刘韵是20世纪60年代“国语时代曲”时期的歌星,《姑娘十八一朵花》《茶山情歌》就是她的代表作。不仅刘韵是巨星,她一家子都是“星”。她的姐姐叫刘桂华,艺名夏丹,代表作有《采红菱》;她的妹妹叫刘淑雯,艺名华娃,是黄霑的前妻。

  黄霑追求华娃的时候,经常往她家跑,有一天还带了填词的工作来,也不知道是情人在侧心不在焉,还是一时文思迟钝,反正写了三句就写不下去了。夏丹在一旁瞄了一眼,说:“这还不简单。”接着她替黄霑写了一句。这一提醒,黄霑也就思路大开了,写下了这首曾经风靡华人圈的《我要你忘了我》,它的原唱者正是夏丹。

  至于夏丹的填词功夫,那可真不在黄霑之下,她还有个笔名叫刘而其——夏丹,就是邓丽君《一见你就笑》的词作者。

  接着说第十位参加颁奖礼的歌星:杨燕。

  可能绝大多数歌迷都不知道,《路边的野花不要采》并不是邓丽君原唱的,真正的原唱者就是这位杨燕。说起来,杨燕和邓丽君的渊源还真不浅,据说1963年在台湾的一次黄梅调音乐比赛中,邓丽君唱的《访英台》打败了杨燕,那年邓丽君才11岁。

  杨燕的名作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是《苹果花》,这歌也是无数人翻唱过,但这次她可真不是原唱,真正的原唱者是第十一位巨星:张露。

  张露是杜德伟的母亲,她比吴莺音小10岁,按说算是两辈人,但她的歌坛地位却不低,早在上海滩时代,她就被尊为“电台女王”,《给我一个吻》《小小羊儿要回家》和《你真美丽》,都是她的代表作。

  参加了1996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的,还有台湾的“歌王”青山和孔兰薰。以上13位巨星齐聚一堂,都给获奖的后辈颁了奖,大部分人都唱了自己的名作,实在让这届“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充满了致敬的意味,也算得上流行乐坛难得的盛事,从这个意义上看,还真有点儿“留档”的意思。

  能请出这些绝对巨星,“无线”可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原因大概要落到这个人头上:方逸华,当时还没有名分的邵逸夫太太。

  方逸华能请出这些巨星,不在于金钱和权势,而在于交情。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交情就是面子。在20世纪50年代,方逸华就是这些巨星中的一员,当时“百代”唱片旗下的歌手有方逸华、刘韵、崔萍、潘迪华、顾媚等人,这样说起来,方逸华和她们是老姐妹了——顾媚是谁?她没出现在这届颁奖礼上,可我们不会没听过她的成名曲《不了情》,也不会不知道她的亲弟弟:顾嘉辉。

  然而,祭出大招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依然无法掩盖其颓势。

  颓势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无线”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大环境的问题。

  “无线”自己的问题是《劲歌金曲》节目收视率一年不如一年。在它创办初期,正赶上香港经济腾飞,文化消费需求大,流行歌曲的市场看好,“无线”又顺应时代潮流地抓到了新兴的MTV热,主动承担了给新歌拍MTV的工作。这在当时是一招妙招,除了电视收视率等好处外,“无线”还在无形中拥有了MTV的版权;而唱片公司也乐得“无线”这么做,毕竟是给唱片做宣传嘛,还不用自己花钱,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一时间各唱片公司与“无线”进入蜜月期,达到双赢状态。

  可时代变了,MTV不新鲜了,歌曲的生命力也在缩短,一首歌流行一个月就算不错,在这种状况下,“无线”再拍MTV还有什么意思呢?相反还得承担不低的制作费用,实在得不偿失。到了1996年,“无线”要求MTV由唱片公司方面提供,这明显是甩包袱的想法,但“无线”还有更高的追求,它规定唱片公司想播MTV的话,正得给“无线”交钱。

  其实这也说得过去,唱片公司搞宣传推广,当然应该付费给传播媒体。可各大唱片公司也不是傻子,既然是唱片公司自拍MTV,那版权是我们自己的呀,给谁播不是播?难道非得靠“无线”的《劲歌金曲》平台吗?

  大牌唱片公司就投向了“无线”的竞争对手“亚视”。本来,“无线”还有个节目叫《音乐重要情报》,这实际上是“滚石”唱片买的时段,1995年,“滚石”把它拿走,改在“亚视”播出。“滚石”开了个头儿,宝丽金、BMG、SONY等大公司也跑到“亚视”买广告时间,它们提供自己制作的MTV,搞得“无线”既丢了版权,又失去了观众,还没赚到钱,《劲歌金曲》栏目更是雪上加霜。

  这么一搞,1996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就把“最佳音乐录影带演出奖”给取消了。到了1998年,连“最佳音乐录影带奖”都没了——反正MTV都不是我拍的,我给它评什么奖?!

  再说大环境,客观地说,香港流行音乐确实在走下坡路,看看这一年的所谓“金曲”就知道,到了今天,还有哪几首歌可以被人记住呢?

  罗文在拿1996年的“辉煌成就大奖”时,上台说了一番话,他鼓励后辈们要有信心、要努力。这番话,要么是前辈退休时说的场面话,要么,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而且有预感的前辈,隐隐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罗文的担忧不是没道理,但他也许没想到后辈歌手们已经无力对抗衰落的大环境,也可能没想到状况会如此严重,他的话音刚落,香港流行音乐就一落千丈了。

  1996年 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听风的歌》 郭富城

  2. 《夜风铃》 彭羚

  3. 《默契》 郑秀文

  4. 《呼吸》 梁汉文

  5. 《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张学友

  6. 《奇妙旅程》 陈慧娴

  7. 《情深说话未曾讲》 黎明

  8 . 《风花雪》 陈慧琳

  9 . 《一个人睡》 刘德华

  10. 《发现》 郑伊健

  最佳作曲奖:《情深说话未曾讲》 作曲:雷颂德

  最佳填词奖:《你的名字,我的姓氏》 填词:林夕

  最佳编曲奖:《第二最爱》 编曲:Black Box

  最佳歌曲监制奖:《情深说话未曾讲》 监制:雷颂德

  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

  金奖:《情书》 主唱:张学友

  银奖:《思念谁》 主唱:巫启贤

  铜奖:《因为爱》 主唱:刘德华

  至尊舞台大奖:郭富城

  公益金慈善金曲大奖:《当年情》 原唱:张国荣 主唱:黎明

  最受欢迎新人奖:

  金奖:梁咏琪 银奖:郑中基 铜奖:何超仪

  1995—1996年度杰出表现奖:

  金奖:陈晓东 银奖:古巨基 铜奖:汤宝如

  四台联颁大碟奖:《Perhaps》 歌手:黎明 监制:雷颂德、黎明

  最佳音乐录像带奖:《未忘人》 主唱:李蕙敏 编导:郭嘉萍

  最受欢迎男歌星:张学友

  最受欢迎女歌星:郑秀文

  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刘德华

  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女歌星:王菲

  金曲金奖:《情深说话未曾讲》

  劲歌金曲辉煌成就大奖:罗文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