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回光返照尽余晖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997 回光返照尽余晖
平心而论,1997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颁奖礼,还真是不错的。虽然金曲的成色不足,传唱性跟5年前的歌都没法比,但在音乐性上,无论是曲风的多样性还是创新性,其实都是在进步的。
前面介绍过1995年香港商台的“原创歌运动”,从长远来看,确实是有缺陷的,但短期的“政策红利”还是会刺激香港本地原创音乐的发展,此后几年的数十首金曲全是原创。
如果只看名单上的作曲者名字,很多歌迷会以为有些歌还是改编翻唱而来,因为那些名字一看就是“外国人”。其实,这些作曲家有的是香港人,有的是长年在香港生活和发展的“外来户”,算半个香港人。虽然作品署名上并没有用中文名字,但他们的作品都得算是原创。
前面说过1995年的“金曲”,黎明的《危情追踪》,作曲者“山本洋太”实际上就是中国人,不知道是为了好玩,还是出于其他什么考虑,给自己起了这么个笔名。
用笔名的情况还是少的,像填词家黄伟文,作品无数,但只有3首歌用了“田中小百合”之类的笔名。更多的情况,是作曲家本人有英文名。
比较有名的一位是江志仁,他经常署名为C. Y. Kong,有的时候还用谐音“思歪江”。前面说过,张国荣的《红》就有他的参与。但关于他,要想全面、细致地介绍和评价,那一定会搞出很大的篇幅,我们只能为不太关注作曲者名字的歌迷,简单列举几首他的作品:张国荣的《偷情》《陪你倒数》《梦到内河》《千娇百媚》、王菲的《玩具》《开到荼蘼》《笑忘书》、郭富城的《国外的新歌》。还有一首不能不提,它本来是C. Y. Kong听到张国荣去世的消息,而为老友写的悼念之作。当时只有曲子没有词,被陈奕迅发现后,找黄伟文填词写成了《浮夸》。
C. Y. Kong有几首歌是与其他作曲家合作的,其中一位叫Adrian Chan,其实这也是一位香港人,中文名字叫陈伟文,1998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之一王菲的《情诫》就是他的作品。这人比较神奇,音乐方面的知识竟然全是自学的。1993年,他开始接触编曲,1994年就给王菲的《胡思乱想》《梦中人》做编曲了,之后便加入了王菲的团队。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编曲上,其实他的作曲也相当好,张国荣的《不要爱他》《没有烟总有花》、王菲的《邮差》都是他的作品。
还有一些习惯用英文署名的作曲家,比如1995年的“金曲”之一李慧敏的《你没有好结果》,作曲者是Keith Yip和麦皓轮。Keith Yip的中文名叫叶建华,是“乐意”唱片公司的创始人。“乐意”是家小公司,但在歌坛成绩不小,正是它发掘了彭羚、培养了李慧敏。老板Keith Yip本人也喜欢作曲,他和麦皓轮合作的歌不少,前面说过一首让罗文改变唱腔的《坏情人》,这就是他们作曲的,后来陈奕迅翻唱过。
以上介绍的C. Y. Kong、Adrian Chan和Keith Yip,都是香港人,喜欢署名为英文名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曲家本身就是外国人,但一直在香港生活和工作。
1997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张学友《爱是永恒》的作曲者就是这种情况,他叫Dick Lee,中文名叫李炳文,也叫李迪文,20世纪90年代后在香港发展。实际上,他是位新加坡人,不过他有华裔血统,父亲是当地华人,而母亲是中国人。
Dick Lee是个太大牌也太重要的音乐人了,且不说他在日本、新加坡等全亚洲范围内的音乐成就,仅说中国香港,很多巨星背后就都有他的影子。
在林忆莲“都市触觉”系列的后期,Dick Lee有一次给林忆莲弹奏了自己的一曲“旧作”,黄莺莺的《Paradise In My Heart》。听到这支旋律,林忆莲很喜欢,想收入自己的专辑。这首重新填了中文歌词的歌就是《前尘》。从此,Dick Lee与林忆莲合作,在《梦了,疯了,倦了》和《野花》两张专辑的策划制作中,Dick Lee成为伦永亮之后林忆莲非常重要的幕后功臣。
Dick Lee的音乐很有挑战性,他作曲的《追》,听起来张国荣唱得很轻松,实际上难度很大,这首歌也获得了199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到了1997年,Dick Lee又和张学友开始合作,担任音乐剧《雪狼湖》的主要作曲人之一,其中《不老的传说》《爱是永恒》都是脍炙人口的金曲,后者也就是199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之一。
除了Dick Lee,当时,香港流行乐坛中还有很多新加坡作曲家,比如叶良俊,他是张学友《想和你去吹吹风》、辛晓琪《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张国荣《左右手》的作曲;还有孪生兄弟李思菘和李伟菘,这哥俩的作品真是经典无数,1995年张学友创造销售奇迹的《真爱》专辑中,哥俩的作品竟然像打擂台似的都被收入了,一首是《我等到花儿也谢了》,另一首是《一千个伤心的理由》。
在Dick Lee的《追》获得199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时,还有一首张学友的歌《当爱变成习惯》也进入了提名名单,它的作曲者是John Laudon。和Dick Lee有华裔血统不同,他是个纯老外。前面我们介绍过他,他是加拿大人,中文名叫刘诺生,在“潮流兴夹Band”时代玩硬摇滚,从此留在香港乐坛发展。199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刘德华的《真生命》就是他的作品。
以上的作曲家,都习惯用英文署名,他们可以称得上老前辈了。而在这几年里,还涌现了不少新生力量,但他们习惯用中文名。
这些“作曲新秀”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的作曲新人,年纪不大,刚刚崭露头角;另一种属于幕前转幕后,歌手转型为作曲人,他们在歌手领域算是老前辈,可在作曲领域就得算“新人”,其代表就是吴国敬。
吴国敬是1985年第四届“新秀歌唱大赛”中出道的,和杜德伟、苏永康、李克勤、周慧敏一届。虽然由此进入了“百代”唱片,并且有过不错的发展,可到了20世纪90年代,接连赶上了莫名其妙的事儿。
首先,1993年他离开“百代”加入了“星光”唱片公司。“星光”实际上和“飞图”一样,都是靠卡拉OK影碟起家的,只是在歌坛大环境好的时候,看到出唱片赚钱,就也想在唱片市场里分一杯羹。李克勤的《希望》和罗文的《坏情人》就是在“星光”出版的,从音乐艺术上来说,这种作品对歌手当然是有意义的,让歌手扩宽了歌路、过了一把玩音乐的瘾。可是,这种“妖气十足”、一点都没有商业卖相的歌,怎么可能卖钱?一看就知道“星光”没有做流行音乐的经验。这样投机动机很严重的公司,不可能坚持很长时间,1995年,“星光”公司人事变动,被“中国星”收购,此后再也没出过唱片。
“星光”只给吴国敬出版了两张专辑,离开“星光”后,吴国敬加入了“正东”唱片,偏又赶上“环球”收购“宝丽金”,而“正东”又是“宝丽金”旗下的公司,连带着受到影响,吴国敬又遭遇了一次人事变动。
歌手是没法当了,不过吴国敬是个创作型人才,1988年就开始写歌了。有这门手艺也不愁没饭吃,他索性逐渐转入幕后,这也让香港流行乐坛多了一位作曲家。199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郑秀文的《亲密关系》就是他的作品,1998年他给当年一起参赛的苏永康写了《越吻越伤心》,1999年给许志安写的《真心真意》和陈慧琳的《对你太在乎》,这些歌都获得了“香港十大劲歌金曲”。
和吴国敬不同的是,还有些“作曲新秀”不是歌手转型,而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行当,其中有些人是正规的音乐专业出身。
1997年,彭羚获得了一支“金曲”,歌曲名叫《我有我天地》,同名的专辑是伦永亮监制的,伦永亮和Dick Lee这两位作曲大师都给彭羚做了曲子。但他们好像有些扶持新人的意思,都没有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显眼的位置,反而将主打歌给了3位“年轻新秀”。其中一位是1995年才开始作曲的张佳添,他1998年创作的《有你一天》、1999年创作的《罗马假期》都获得了“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巧的是这两首歌都是给古巨基写的;另一位是1996年开始作曲的冯颖琪,她很有意思,处女作就获得了“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郑秀文的《放不低》;第三位就是专辑主打歌《我有我天地》的作曲者陈辉阳。
陈辉阳可算得上目前香港流行乐坛最重要的作曲家了,他从小对古典音乐非常感兴趣,大学在伯克利音乐学院学的唱片监制和录音工程。1994年毕业回香港后,先是给唱片公司做录音,不过转年就开始尝试作曲,从此成为一位作曲家。香港媒体评价他说:“陈辉阳可能是香港乐坛自顾嘉辉后,一个能创出一种新曲风的作曲人,而作品又能自成一个体系者,他的西洋古典风流行曲跟顾(嘉辉)的中式小调流行曲颇不相同。”
这么高的评价,他还有什么作品呢?1996年,他给王菲写了《暗涌》、给张国荣写了《怨男》;2000年,他给陈奕迅写了《K歌之王》,给杨千嬅写了《少女的祈祷》;2002年,他的作品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中获得了“最佳原创电影歌曲”,这首歌是郑秀文的《终身美丽》,它还获得了“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奖。2007年,他再一次让乐坛瞩目,新作品叫《十二金钗众生花》,参与演唱的歌手有老牌唱匠关淑怡,有老牌作曲家陈小霞,也有10年前一起出现在彭羚专辑中的“同学”作曲家冯颖琪。
顺着《终身美丽》获“最佳原创电影歌曲”说下去,其后的一年,2003年的奖颁给哪首歌了?稍加回忆,大部分歌迷影迷都会想起来,实在没有比它更火的了——《无间道》,它的作曲者是伍乐城,也就是199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好朋友》的作曲者。
关于伍乐城,也不用多作介绍了,虽然此时的他和冯颖琪、陈辉阳等人一样,也是刚刚开始作曲,但一进入这个领域,他的作品就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流行金曲的行列,在2003年《无间道》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后,2004年他的作品也获得了提名,那首歌是《下一站天后》。
和伍乐城一样是“70后”作曲新秀的,还有黄丹仪,她是1997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古巨基《欢乐今宵》的作曲人。1994年她就开始作曲了,还曾经为张国荣的演唱会做和音。1999年“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她编曲的《来日方长》获得了“最佳编曲奖”,2000年给许志安作曲的《一千次日落》获得了“金曲”。
不过,歌迷们比较八卦的是黄丹仪的丈夫,曾在“百代”和“金牌大风”唱片做高层的陈辉虹。陈辉虹在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商业电台的DJ,说到这儿,喜欢八卦的歌迷也许会猜到了,陈辉虹就是林忆莲的两度前男友。
“作曲新秀”吴国敬、陈辉阳、伍乐城、黄丹仪,加上老牌的Dick Lee、刘诺生以及岁数不大却已经入行10年的雷颂德,他们的作品都在1997年的“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中获奖。
此时的香港流行乐坛,优秀的作曲家实在太多了。其中有“跨界”的,像金牌编曲、监制赵增熹、江港生,虽然大部分工作是编曲,但他们的作曲实力也不弱;还有些“后起之秀”,包括1995年开始作曲的刘祖德、有着谢菲尔德大学作曲及钢琴演奏硕士学位的黄嘉倩、经常署名Eric Kwok的郭伟亮(陈奕迅《幸福摩天轮》的作者)。
在这些“后起之秀”里,必须提到的两个人是陈光荣和金培达。陈光荣是1996年开始作曲的,有郭富城《听风的歌》、郑伊健《友情岁月》、李宇春《粉末》等作品。金培达是《星语心愿》的作者,他的主要方向在电影音乐上,电影《如果爱》《忘不了》《伊莎贝拉》《十月围城》《武侠》《寒战》的电影音乐和电影歌曲,都有他的参与,其中《十月围城》和《武侠》的音乐合作者正是陈光荣。说起金培达,可能有两首歌最著名,但它们的跨度极大,一首是《宫锁沉香》的主题歌《太爱你》,是流行的、商业化的路数;另一首则是有主旋律色彩、传唱性却很好的“大歌”:建国60年献礼歌曲:《国家》。
有这么多优秀作曲家崭露头角并逐渐成熟,看起来香港流行乐坛还是有希望的,可惜,新秀歌手的表现很不给力。
以前有那么几年,所谓的“新人”差不多可以说是滥竽充数,有些歌手完全就是按照“偶像化”的标准模式打造的,可谁都知道,漂亮的脸蛋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嗓子。
也许只有认真做音乐的人,才深知唱功的重要性。张学友在这一年搞《雪狼湖》,这个玩法绝对不是那些偶像歌手能撑得下来的,所以,他请来了一个“外援”:新加坡的实力唱匠陈洁仪。
内地歌迷知道陈洁仪,很可能是从她和郭峰合唱的《心会跟爱一起走》开始的,这歌唱于1993年,当时陈洁仪才21岁,就这样一位小姑娘,已经在英国爱德华王子的“御前”演唱过音乐剧《西贡小姐》的选段了。1995年,她签约香港“新艺宝”唱片公司,进军香港流行乐坛,获得了1995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的“最佳歌唱技巧新人”奖。到了1997年,张学友便邀请她参与《雪狼湖》的演出,扮演宁家大小姐宁玉凤。
但陈洁仪毕竟是个“外援”,香港本地歌手呢?
扮演宁家二小姐宁静雪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林忆莲,这种实力自然是没的说了,可惜不是新生力量;另一个是陈松伶,听起来名字很陌生,可她也不是新人,她和汤宝如同岁,此时汤宝如都快退休了。
能被张学友选中,就算和林忆莲没法儿比,但陈松伶的唱功实力也可见一斑。但就这样有实力的歌手,只能去演电视剧、唱儿歌,甚至离开香港发展,难怪刘家昌也为她打抱不平,说她特别不走运。
像陈松伶这样被埋没的歌手有很多。这几年涌现了很多有潜质的新人,1996年,陈奕迅已经出道了,他有资格角逐“最受欢迎新人”奖,却连铜奖都拿不到。
那么,“新人奖”都让谁拿走了呢?
哭笑不得,每年都有来凑数的。
1994年的“新人奖”分男女,男金奖给了古巨基,银奖和铜奖是打酱油的,女铜奖李慧敏和银奖刘雅丽是会唱歌的,可金奖吴倩莲怎么看怎么都像是来凑热闹的。
1995年的新人奖不分男女,铜奖是陈晓东、金奖是陈慧琳,都说得过去,可银奖是伍咏薇就让人看不懂了。
到了1996~1998年,这3年,银奖分别是郑中基、张惠妹和何嘉莉,这三个人都是会唱歌的;再看铜奖,分别是何超仪、Dry和吴佩慈,不能说他们不会唱歌,可看起来都像是玩票的,尤其是Dry,这不就是雷颂德和冯德伦凑一起闹着玩吗?
那么,这三年的金奖都是谁呢?这就不能只看1996~1998年了,干脆把以后几年的新人奖金奖获得者都列出来吧:梁咏琪、谢霆锋、叶佩雯、张柏芝和容祖儿(并列),陈冠希和古天乐(并列),这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节奏,还能让人淡定吗?
在以前几年,有些新人被发掘出来,因为唱片公司变动,或是一些音乐上的原因而没有唱歌的机会,有些能“等”的歌手,等上几年还是有机会的,不管怎样,没听说不让工作的。可从1997年以后,“人为原因”相当多,让大量好歌手退出舞台。
1995年的新人铜奖陈晓东,比吴国敬和刘锡明还不走运。他是戴思聪的徒弟,可老师只把他当摇钱树,给他接的工作累死也干不完,无奈之下师徒反目,陈晓东不但赔了一大笔钱给戴思聪,还因为被老师指责、人气下降,从而被唱片公司冷落。1999年,陈晓东的朋友梁少英鼓励和支持他东山再起,刚有了起色,梁少英却跳楼自杀了。好不容易熬过了这道坎,他又被卷入与张柏芝的恋情中……一次一次的纠纷和媒体中伤,生生耽误了一位好歌手的前途。
除了陈晓东这样毁于娱乐传媒的,还有因为“不配合”公司而被封杀的。
1998年的新人金奖叶佩雯,就算当时在艺术上还不成熟,可被小室哲哉收为徒弟,潜力应该是有的吧?可是因为与前面提到的“作曲新秀”Eric Kwok(郭伟亮)谈恋爱,所在的“英皇”唱片公司非但不着力培养,反而把她雪藏,最后提前解约了事。
1998年的新人银奖何嘉莉,也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英皇”封杀,2001年,甚至安排好的在台湾出唱片的计划也莫名其妙地搁置了。王杰看不过去,邀请她在自己的演唱会上担任表演嘉宾,支持和鼓励她唱了Beyond的《海阔天空》,唱到“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时,何嘉莉已然哽咽到无法继续唱下去。就算有前辈歌手的鼓励,何嘉莉也不打算在娱乐圈里玩了,2002年,她和“英皇”解约,从此,香港流行乐坛少了一位有潜质的好苗子。
没了叶佩雯和何嘉莉的“英皇”,其实一点儿也不在乎,反正有容祖儿可以捧,钱照样赚、奖照样拿。至于音乐上的损失和乐坛的不良发展,谁会放在心上呢?
新人们有的拼搏了几年便退出歌坛,有的逐渐跑到内地演电影、电视剧,干脆就不再唱歌了,还有个别的人成天就知道扯淡,娱乐头条是没少上,可哪里有半条正面新闻?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道的歌手们,又有几个把心思放在音乐上的?同时,娱乐传媒也越来越下作,女歌手生孩子都炒成新闻,难怪王菲在1998年的获奖感言中说:希望乐坛少一点儿是非。
黄霑认为,1997年是香港流行音乐的分水岭,此后难见辉煌。黄霑是从音乐、市场等方面分析的,却没有提到社会中最复杂的“人”的因素,这只能说他去世得早,没见到陈冠希这路货色干的好事儿,否则,他的博士论文兴许要改写——新一代的娱乐明星和他们这些前辈相比,新时代的娱乐环境和他们当时的社会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了。
但黄霑先生的结论还是对的,1997年之后,香港流行音乐呈现出断崖式衰落。
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竟然很对现在的时尚:数据。
1997年 十大劲歌金曲获奖名单
1. 《只要为我爱一天》 黎明
2. 《欢乐今宵》 古巨基
3. 《星梦情真》 陈慧琳
4. 《爱的呼唤》 郭富城
5. 《我有我天地》 彭羚
6. 《爱是永恒》 张学友
7. 《好朋友》 梁汉文
8. 《亲密关系》 郑秀文
9. 《我的天,我的歌》 许志安
10. 《真生命》 刘德华
最佳作曲奖:《欢乐今宵》 作曲:黄丹仪
最佳填词奖:《再见二丁目》 填词:林夕
最佳编曲奖:《难兄难弟》 编曲:罗坚
最佳歌曲监制奖:《欢乐今宵》 监制:陈德建
最受欢迎国语歌曲奖:
金奖:《中国人》 主唱:刘德华
银奖:《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主唱:张惠妹
铜奖:《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主唱:王菲
最受欢迎广告歌曲奖:
金奖:《爱的呼唤》 主唱:郭富城
银奖:《全城效应》 主唱:郑伊健
铜奖:《在乎你感受》 主唱:陈晓东
公益金慈善金曲大奖:《亲情》 主唱:黎明
最受欢迎新人奖:
金奖:谢霆锋 银奖:张惠妹 铜奖:Dry
1996—1997年度杰出表现奖:
金奖:陈洁仪 银奖:许美静 铜奖:梁咏琪、杨千嬅
四台联颁传媒大奖:
歌手:张学友
作曲:雷颂德
填词:林夕
最佳音乐录像带奖:《人若然忘记了爱》 主唱:郑中基 编导:庄少荣
最受欢迎男歌星:郭富城
最受欢迎女歌星:郑秀文
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男歌星:张学友
亚太区最受欢迎香港女歌星:王菲
金曲金奖:《只要为我爱一天》 光辉岁月,不说再见:香港音乐时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