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认得几个字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72 掉
学校规定,不论身在音乐班与否,每个孩子都要准备一支直笛。张容有一支直笛,张宜有——前前后后算起来——三支。多余的两支不能谓之多余,因为“掉了”。在买了第三支直笛之前,她还差一点把哥哥借给她应急的那一支也掉了。
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也经常掉东西,掉文具,掉衣服,掉任何不长在身上的东西,我也总不明白那些遗失了的东西为什么不肯老老实实跟着我。东西丢了就得再张罗,通常这是要花钱的。父母亲心一疼,孩子就免不了挨揍;一旦揍上几回,许多东西就长回身上来了。于是身为父亲的我准备好一根比直笛粗一倍的棍子,这一天眼看是要动大刑了。
我一个人在家,先试试下手轻重,左手打右手心、右手再打左手心。棍子在手,挥一挥,晃两晃。我勉励自己,今天下午等张宜回来,一定要咬紧牙关,施以家法。棍子在空中摇晃着,转舞着。家法。我重复告诉自己。省了棍子,坏了孩子,不能惜物的孩子将来一定如何如何……
掉,原先就是表述“摇摆”“颤动”之义的字。《国语·楚语》上用溽暑之际不停挥摆尾巴的牛马,来形容多征战烦扰的边境。此字从手从卓,于六书分类算是形声,而这个形声字的声符也表示一部分的字义——“卓”,就是高。《说文》的作者许慎以为,卓字有“日在十上”,“十”又表示“中央与四方”,顶着个日头,应该就是个表示“高高在上”的会意字。我却以为这“卓”的解释没那么迂曲,它就是一面高高举起、形象显著的旗子。左边加上一只手,乃是摇旗。
从摇摆,还能引申出许多动作。像“翻转”,苏东坡有知名的十字句“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即是。此外,也有“整理”之意。《左传·宣公十二年》描写善战者潇洒临阵的情态,作“掉鞅而还”(整理缰辔,从容不迫地归阵)。还有,像是更晚起的“卖弄”,如“掉书袋”一词,命意绝不是把书袋遗失、掉落而散漫一地,反而是高举、晃动、招摇,应该是从最早的那支迎风招展的旗子衍生出来的。
但是根据《朱子语类》可知,在南宋时,这个字已经另有遗失的意思,估计和“抛开”“扔下”“减少”这一类的字义差不多,都是较晚出现的。
“你认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掉东西,该不该打?”
张宜摇摇头。
“那么我这样问你好了:你认为爸爸喜欢打你吗?”
“喜欢!”她笑着说。
这是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而我不能接受,遂益发严起脸道:“你从小到大,犯过不止三十次、三百次错,我打了你几次?有没有三次?”
张容这时在一旁抢着说:“四次——有一次是在外面餐厅,你用手掌打过一次。”
“你不要废话,那就是三次。”我转回脸,继续对张宜说,“这样叫喜欢打你吗?”
“你就是喜欢打我。”说时,她的声音饱含委屈,但是眼睛还在笑。
“为什么这么说?”
“我如果犯了那么多错,你早就打我三十次、三百次了,所以我根本没有犯那么多错。”
我一时为之语塞,“家法”不时轻轻拍打着自己的手心儿,一会儿,那棍子就掉了。
送给孩子的字
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南唐书·彭利用传》
掉,原先就是表述“摇摆”“颤动”之义的字。从摇摆,还能引申出许多动作,像“翻转”;此外,也有“整理”之意;还有,像是更晚起的“卖弄”,如“掉书袋”一词。在南宋时,这个字已经另有“遗失”的意思。 认得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