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7)

二、重点人才群体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情况调研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7)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重点人才群体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情况调研

  为了了解上海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情况,调研组2016年下半年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人才、高校院所行政管理人员、创业者、科技服务机构等发放了问卷,从政策的知晓度、有效性及政策执行与服务情况等方面开展调研。

  (一)总体情况

  1.调研问卷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收集了1 574份问卷,被调研对象的相关基本信息如下。

  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及以下的被调研对象比例占74%,36~50岁的比例占21%,51岁及以上的比例占5%(见图1-1)。从学历结构来看,博士学历占9%,硕士学历占17%,本科学历占45%,大专及以下占29%(见图1-2),即71%的被调研对象的学历在本科及以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

  图1-1 年龄结构

  图1-2 学历结构

  从工作单位性质来看,科技企业数量居首位,占总数的29%,其次是政府机关占21%,高校院所占18%,园区服务机构占13%,科技服务机构占8%等。调研对象所在单位分布较均衡(见图1-3)。

  从工作内容来看,从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被调查对象人数居首位,占24%,其次是人事管理占22%,科研管理占14%,政策制定与执行占12%,创业者占9%,科技服务占8%等。可见,政府工作人员、科技人才、科技服务人员均参与了调研(见图1-4)。

  图1-3 工作单位性质

  图1-4 工作内容

  2.政策知晓度

  从事不同工作的被调查对象对科技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差异较大。总体看来,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科研管理者对政策知晓度高;技术研究与开发者、创业者、科技服务机构人员对政策知晓度明显不足。如处于科技创新创业一线的科技人才普遍对政策了解不够;多数从事科技服务的被调研对象也反映对科技人才政策“了解有限”“不了解”,这势必会影响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政策知晓途径较集中。如图1-5所示,被调查对象通过政府网站及职能部门了解科技人才政策的比例是40%,但有调研对象反映在网站上找不到需要关注的政策内容,说明网站在内容建设、便捷性方面有所欠缺;通过微信公众号等途径的比例是43%,这与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所在单位科研或人事部门了解科技人才政策的比例是30%,可见所在单位在政策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园区、科技服务机构等途径获取政策信息的人员比例相对较低。总之,网络、自媒体等是科技人才获得政策信息的主要途径。

  图1-5 科技人才政策知晓途径

  政策反馈渠道比较单一。如图1-6所示,被调查对象主要是“通过政府网站、官方电话”将政策及服务意见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比例为45%;有22%的对象反映“找不到有效渠道”。

  图1-6 政策反馈渠道

  3.政策有效性

  对政策有效性的认可度差距较大。如图1-7所示,在各类政策的横向比较中,61%的被调研对象认为人才引进政策对单位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凸显了引进人才为单位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36%的被调研对象认为财税补贴政策也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政府采购政策、企业资质认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科技金融政策的认可度较低,比例均在20%左右,这可能与目前政策中存在的待突破点和政策服务情况有一定关系。

  图1-7 对所在单位有较为显著促进作用的政策

  对人才引进政策总体评价好。如图1-8所示,67%的被调研对象对人才引进政策的总体评价是“很好”“较好”。

  当然,对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中(见图1-9),仍有26%的被调研对象认为“政策知晓度不够”;18%的被调研对象认为“政策不易操作”,特别是政策对象在享受政策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政府部门解释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具体操作不顺畅;认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21%)、“引进以后缺少持续支持”(19%)的被调查对象也占相当的比例。比如,一些引进人才落地后,发现所在单位的资源调配、经费使用等经常受到各种不合理限制,政府相应的政策服务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创新创业过程,甚至产生负面感受或认知。

  图1-8 人才引进政策总体评价

  图1-9 海外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不足之处

  对各项政策在科研工作中的迫切度调研发现(见图1-10),对科研经费支持和科技奖励制度的迫切度最高,分别达到50%和48%,其次是人才流动政策和财税优惠政策。

  图1-10 科研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

  4.政策满意度

  在实施或享受政策措施过程中(见图1-11),被调研对象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审批手续过于繁琐”(54%)、“审批周期过长”(47%)、“资料准备过于繁复”(46%)、“主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35%)。

  在获取政策服务渠道方面(见图1-12),被调研对象通过所在单位科研和人事部门获取政策服务的比例占30%;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获取政策服务的比例占28%,通过园区、科技人才服务机构等渠道获得的政策服务相对较少。

  图1-11 实施或享受政策措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图1-12 获取政策服务渠道

  对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调研发现(见图1-13),被调研对象反映比较集中的包括“服务针对性不够强”(28%)、“服务人员专业度不够高”(28%)、“服务过程规范性不够强”(26%)、“对服务机构监管不力”(16%)等问题。这说明当前服务机构及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图1-13 科技人才政策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

  (二)创新人才群体政策服务情况

  1.政策需求方向

  创新人才事业发展平台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等单位。创新人才的科研工作既有侧重基础研究的,也有侧重技术创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从事基础研究的创新人才研究开发周期一般较长,他们更希望获得科研经费的滚动支持,他们申请项目的渠道相对固定,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领域项目及相关委办局人才计划等。侧重技术创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创新人才在开展科研过程中,对同行业、交叉领域或行业上下游的合作交流有较多需求,希望通过技术转让、项目委托或联合研发等方式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这样既能丰富经费来源,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

  2.政策服务渠道

  所在单位的科研和人事部门承担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与信息传达等职责,而且熟悉创新人才的基本情况,联系相对紧密,成为创新人才获取政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有部分创新人才有与单位以外创新主体开展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需求,因此也时常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服务机构获取政策服务。近年来政府针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重点群体设立的市区两级专门服务机构就是服务于这些创新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此过程中,这些人才获取的不仅是单一的政策服务,还可能有各种信息和资源等的对接。

  3.政策服务情况

  总体来说,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等重点用人单位的服务效果相对较好。首先,在这些单位里,内设的科研管理部门或人事部门都已形成对口政府相应条线项目的渠道,有比较固定的流程为科技人才提供政策服务。其次,这些单位普遍与政府人才、科研管理部门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推荐人才(专家)、科研项目、争取资源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对了解到的创新人才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本单位无法解决的共性需求,常常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座谈交流会、工作布置会等渠道进行反馈,对帮助创新人才解决问题和需求有着很好的积极作用。当然,对有产学研合作需求的创新人才来说,除了本单位的服务以外,他们还需要政策上的突破和更多社会科技服务机构的帮助,解决与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合作收益的分配问题等。

  4.存在的问题

  调研显示,被调研对象认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企等用人单位应该“及时提供政策信息”的比例占26%,由于重点用人单位的政策信息来源有固定渠道,信息经过一层层的下达后时效性相对降低;“组织多种类型的交流活动”的比例占25%;“开展针对性的高层次需求服务”的比例占27%,可以看出目前用人单位提供的针对性、高层次需求服务不足,或者服务效果不理想;“协助整合社会资源”的比例占20%,反映了创新人才在科研过程中也需要单位外部的科技、资金、市场等信息的支持(见图1-14)。

  图1-14 所在单位应为科技人才做好的科技服务

  (三)创业人才群体政策服务情况

  1.政策需求方向

  创业人才的需求贯穿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包括创业前服务、创业初期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对接等。创业项目从商业计划书真正落地开始,寻找合适的办公地点、进行工商注册、找到合适的人等都是创业人才要应对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很希望了解各区和各园区有哪些支持政策或配套措施,可以帮助企业更顺利地度过初创期。

  2.政策服务渠道

  科技园区是创业企业发展的摇篮,创业企业一般与园区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园区无疑成为创业企业获得政策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但是园区一般都更加关注企业的入驻,政策服务力量普遍不够高,且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创业企业所需要的更多的市场资源和信息支持,如科技成果的推广、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等服务,就要通过社会的专业科技人才服务机构提供。

  3.政策服务情况

  上海各区、园区为了吸引企业落地,出台了很多租金优惠、税收返还等政策,而且在与创业人才对接过程中,一般会为其提供一条龙的工商注册服务。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各区和园区也会给予较大的支持。园区也经常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科技人才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政策解读、人力资源、财务等通用型管理培训。社会的科技人才服务机构除了为企业提供招(猎)聘、培训等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外,也还有部分专业服务机构为创业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评估、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但社会服务资源分散,服务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4.存在的问题

  在园区服务企业及科技人才方面,被调研对象希望园区“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的比例占47%,由于很多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对政策的关注不够,要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了解和运用政策;“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的比例是48%,说明政策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待优化的空间,或者由于服务机构没有为被调研对象提供便捷的服务体验;“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比例占39%,反映了部分园区的服务水平难以满足企业的相应需求;“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比例占32%,由于部分园区地理位置较偏远,给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带来较多不便;“提供一条龙政策服务”的比例占27%,部分被调研对象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去查询了解政策,对自己适合哪些政策一头雾水(见图1-15)。

  图1-15 园区应为科技人才做好的科技服务

  商业模式是草根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好的商业模式一般需要通过市场实践、与同行交流磨合等方式不断完善。当前,众创空间、公益机构、各类行业协会等为草根创业群体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如创业讲座沙龙、专业领域培训等,不断提高他们在创新、管理、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少走弯路,提高创业成功率。但专家服务的专业水平、视野等对完善商业模式、组织创业团队、开展适合初创期的创业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四)千人计划人才群体政策服务情况

  “千人计划”专家在回国之初,由于对国内和上海的科技人才政策和创新创业环境不够熟悉,因此他们遇到的生活(出入境、居住证办理、子女就学等)和事业发展(申请科研项目、融入科研主流、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各种资源)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较一般人更多,需要的政策服务也更细致、更深入。

  除了各用人单位(创新类“千人计划”专家多数在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科技园区(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和部分企业创新人才多集中于此)常规性的政策服务渠道以外,为了帮助“千人计划”专家对接国家和上海的科技政策,发挥“千人计划”专家的引领作用,市委组织部依托市人保局、市科委先后成立了“千人计划”生活服务专窗、“千人计划”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专窗(以下简称“千人科技服务专窗”),为“千人计划”专家解决生活、科技事业方面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当前,对“千人计划”专家群体的政策服务情况总体较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政策制定、服务力量的配置支持上舍得投入,特别是重点区的政策及服务力量。二是专窗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例如,“千人科技服务专窗”长期坚持走访,已与“千人计划”专家建立了较完善的联系渠道,帮助“千人计划”专家及其核心团队解决了快速知晓科技政策、获取科技政策信息的路径等问题;同时还帮助其在深入理解政策背景、参与政策出台的前期调研和咨询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还帮助其搭建有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交流平台,得到了“千人计划”专家们的认可和欢迎。“千人科技服务专窗”还通过与各区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重点用人单位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级层面科技服务的能力,也有利于科技服务的全覆盖;同时也更深入了解“千人计划”专家的事业发展情况和诉求,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科技服务。“生活服务专窗”及其设立在重点区的分窗口通过绿色通道,帮助“千人计划”专家解决出入境、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也让这个群体感受到较大的便利。

  (五)青年科技人才群体政策服务情况

  青年科技人才与其他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诉求基本相仿,一般也通过所在单位科研和人事部门获取政策服务,但由于“僧多粥少”等原因,他们感到适合他们的科技政策少,因此缺少了对政策及服务关注的主动性。青年创新科技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潜力突出、勇于挑战等特点,是最具创新活力和激情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但他们从事的基础研究或创业项目也可能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他们希望所在单位能进一步打破论资排辈的壁垒,给他们自由的科研探索、创新以更好的空间和支持,加强与外界交流的诉求更加强烈,希望走出实验室,接触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力量与市场资本对接,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此外,青年科技人才也有着相同的阶段性需求,在生活中面对着较大的困难(如生活成本高、户籍和社保问题、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问题等)。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17)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