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0)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是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重要抓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促进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企业链条齐备,综合配套优势明显,有潜力、有能力成为提升上海城市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18年12月,上海发布的《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中提出:“到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要达到4 000亿元,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也同时面临着基础创新能力不强、研发实力难以转化为经济实力等问题和挑战。这其中,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如何进一步加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将要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1.产业规模
近年来,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增长速率及利润率位居全市战略新兴产业前列。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到3 433.88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13.7%,进一步巩固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市的重要支柱地位。其中,上海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176.6亿元,增长9.8%,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198.27亿元。近五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呈现年均2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19年底,上海市医药健康企业总数达到94 738家,其中生物医药重点企业达8 616家,生物医药生产研发企业4 451家,独角兽企业9家,上市企业69家,上市企业总市值达6 329.5亿元,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 257.92亿元。
2.产业效益
从生物医药制造业各领域的主营收入情况看,化学药品原料药与制剂制造类占比最大,其次为医疗器械类与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中药制造业类,农药制造业类占比较小。其中,2018年上海市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亿元,增长18.7%;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实现主营收入120.65亿元,增长21.5%;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92亿元,增长11.5%;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16亿元,增长10.6%;中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22亿元,增长0.2%。
3.产业定位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聚焦生物制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外包等领域。根据《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未来重点聚焦于推动重大医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在生物制品领域,重点推动抗体药物、新型疫苗、蛋白及多肽类生物药等产品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在创新化学药物领域,重点推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大传染病等领域药物研发,加快推动成果产业化。在医疗器械领域,重点聚焦数字医学影像设备、高端治疗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临床诊断仪器等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快实现产业化。
(二)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现状
从全国制药企业分布来看,上海市拥有全国最多的药企,占比达18.76%,具有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带动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19年12月底,上海市累计拥有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8 261个、药物临床试验数量1 472个、CDE受理Ⅰ和Ⅱ类新药数量2 055个、国产药品获批数量3 974个、国产Ⅰ类新药获批数量18个、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数量7个、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数量4 602个。
截至2019年12月底,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17个、高校17所,并初步构建起涵盖药物早期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审批与投产上市等覆盖全产业链的产业服务平台体系。上海市主动探索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实施创新药品审评审批模式。据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2月,上海市各类型生物医药企业共192家,总计获得国内药品批文数3 898件,国内批准的化学药数量2 296个、中药数量671个、生物药数量69个,国内注册申请数4 837个,申报新药临床544个,申报新药上市417个,申报仿制药注册3 230件,另有恒瑞医药2个药品获美国仿制药申请(ANDA)准入。
2.专利和论文
随着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快速发展,专利成果产出越来越多,近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通过对生物医药相关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检索,截至2020年2月19日,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拥有国内发明专利累计数量116 592件,有效专利28 953件,占全国总数的7.44%。创新成果不断以论文形式输出,据Web of Science显示,近十年间,上海市生物医药研究方向发文量约217 588篇,2019年发文量较十年前增长2倍多。
3.研发投入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的产出依赖于研发投入。截至2019年4月,A股生物医药行业总计有110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48家公司研发投入超亿元,其中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恒瑞医药最多,为26.7亿元;复星医药为25亿元;上海医药研发投入也超10亿元。从研发支出金额来看,上海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始终位居全国前三。当然,相比跨国制药巨头,我国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总体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低。
(三)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7+3+3”的发展空间格局,七大生物医疗制造业基地、三大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业基地与三大生物医药商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上海生物医药的生产制造主要位于郊区。目前已经形成浦东、闵行、奉贤、金山、嘉定、青浦和松江七大生物医疗制造业基地。如浦东基地,集中于张江核心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和康桥工业区内,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药物新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容积率、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旨在打造具有国际水准、亚太一流的创新产品制造集聚区。青浦区通过积极承接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等产业化项目,在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疫苗、血液制品生产制造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奉贤区通过企业引进,在高端化学药物、化学制剂、生物制品、抗体药物、诊断试剂方面形成了较强竞争力。闵行基地集中于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漕河泾开发区浦江园区内,重点聚焦生物制药、化学药物制剂、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高端制造基地。嘉定基地主要涉及数字化医学影像、微创介入与植入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打造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孵化平台。
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的研发资源丰富,在生物医药研发上占据主导地位。其中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产业园的生物医药基地是上海乃至全国的生物医药研发核心区域,集聚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国际国内高端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睿智化学、美迪西、科文斯等服务外包企业,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处于全国前列,在国际上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徐汇区拥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学院等一批国家级基础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区域内拥有9家三级甲等综合性或专科医院,在源头创新、技术服务、诊断试剂、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和特色。虹口健康产业园建立在原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基础上,聚焦精准医疗与诊断、医学工程研究、健康大数据分析和新药研制四大板块。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战略设计与规划布局,上海市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效益、研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当然,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健康一体化的新形势下,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比如:基础创新能力不强,跟踪模仿性研究多于原始创新性研究,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临床应用之间通道不畅,研发实力难以转化为经济实力;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存在多头管理、缺乏整合协同等突出问题,急需建立健全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和机制;等等。
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特点分析
(一)人才规模壮大与高端人才数量显著增加
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上海市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大力吸引和集聚生物医药领域高端人才,精准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完善人才配套支持体系,大力培养基础研究、产业技术、资本投资、市场营销、园区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为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环境。比如,在高端人才方面,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目前拥有国家级人才981位,市级人才410位,其中包括长江学者85位、国家863科学家34位、中科院百人计划14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4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5位等,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具有一定优势。上海“十三五”期间,各类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特别是外包行业的人才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人才队伍结构多样化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
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研究和研发人才队伍;集聚了一批熟悉现代企业运作规律、市场营销规则、药品生产法规和医药流通领域的复合型商业经营管理人才;拥有了较大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成果转化、资本运作等生产经营人才。除了人才队伍结构化特征鲜明以外,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素质也呈现多层次特点,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等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为引领,创业型人才、中高端项目管理人才、中高端研发人才等为支撑,市场营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为基础的多层次人才梯队,保证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平稳快速发展。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逐步呈现全球化特征。一方面,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政策,引进和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其内部人才发展也呈现全球化特征。近年来,上海不管是传统的制药工业企业还是新兴的生物技术公司,都在努力进行海外布局,积极在国际上建立研发中心、海外子公司等,致力于建设企业接触海外人才及创新资源的“桥头堡”。比如:药明康德宣布在公司上海总部园区开工建设世界生物药一体化研发服务中心,旨在为全球生物药发现、开发及临床生产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推动生物药研发从创新想法到临床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药明康德在美国有1 700名员工,除了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基地以外,在费城、亚特兰大、奥斯汀等城市都建有研发基地及办事处。
(三)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分布与产业集聚相一致
在上海市十大医药健康产业主要集聚区域内,从企业集聚数量看,奉贤区、浦东新区及金山区三地医药健康企业集聚总量均过万,成为上海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核心地带。从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情况来看,徐汇区占比最高,其次为浦东新区及闵行区,分别为1.57%、1.13%、1.0%。从产业园区集聚的角度看,目前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依托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枫林生命科学园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上海松江经济开发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金山工业园区、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上海星火工业园区、金山第二工业区、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罗店工业园等产业园,形成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吸引和培育了众多生物医药生产、研发和服务机构,并不断推动科研创新和服务外包等工作的高端化发展,生物制造、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和服务外包等细分领域迅速增长,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入,形成了人才在细分行业中的聚集。总体上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的分布与产业的集聚是一致的。
(四)人才引进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
在人才促进政策的制定上,上海市历经2015年的“人才20条”、2016年的“人才30条”及2018年的人才高峰政策,由前期的普适性政策转向包括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在内的13个重点领域倾斜的针对性政策,同时紧紧围绕建设全球科创中心这一战略目标,构建与全球科创中心相适应的人才布局与政策体系,实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策略。2019年,上海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上海科改“25条”)中提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根据“十三五”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指标显示:至2020年,上海市国际学术机构任职人数、国家级人才的目标分别为新增200人次和50人,指标较之前有大幅度提升,在人才引进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效应正在稳步推进,并逐步发挥作用。
三、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依托雄厚的基础科研力量,上海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产生了一批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但是,基础科研优势不等同于产业优势。上海生物医药科研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机的紧密结合,大量的自主创新活动及人才都偏重于基础性研究,产学研结合水平较低,不能突出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这是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化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上海从事生物医药研究的科研队伍有5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的高端研发人员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尚未形成。一方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大部分企业停留于仿制阶段,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缺乏市场意识和成本观念,对应用领域的灵敏度不高、投入不足。
(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创新和结构调整的关键力量。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等产业特征,上海人才资源丰富,全球重要生物医药企业纷纷来沪设立研发中心。一方面加速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对国内科研能力的激发。另一方面,由于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上的主导地位被他人占据,进而造成了大量的“内流失”现象,很多优秀人才和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被固化在跨国企业现有的研发体系框架内,长期为他人作嫁衣,无法形成人才团队联合攻坚克难的氛围。同时,海外归国留学人才与团队的大量回归,并未有效填补缺口。许多海归选择了高校科研机构或是自主创业,真正到本土产业领域一线企业的人才并不多。此外,上海尽管目前拥有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服务平台和相对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但是对比外省市所给出的招商引资条件以及外资企业的丰厚待遇,吸引力还略显不足。因此,符合产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与新形势下加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布局还不匹配。
(三)生物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调整优化
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站在国际化竞争的角度来看,产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依然需要调整。高端创新创业的企业家大多是从专业技术岗位上转型而来,这导致企业把握市场和资本运作水平不高,难以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中胜出。现有的生物医药研发科技人员很多来自基础科研领域,知识与能力结构比较单一,往往缺少对药物研发各个环节的了解和把握能力。在技能型人才层面,我国高等院校、高等职业学院和中专技校现有培养体系的局限,导致人才知识面狭窄、能力水平有限,不能为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基础保障。
(四)人才开发激励机制动力不足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需要大批各类各层次人才,但目前产业领域内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尚不成熟。由于生物医药专业的学科设置与行业发展有一定脱节,造成产业内人才供应短缺,人才后期培养成本高、周期长;此外生活成本和工作收入等因素导致成熟人才稳定性相对较低,因此在没有较好用人留人机制的情况下,企业更乐意于直接从市场招募人才。由于生物医药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长,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多,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其科研成果很难像电子信息行业一样能够得到明显、快速的体现和补偿,从而无法有效利用知识要素参与分配来激励一线科研人员并使之得到相应回报,科研人才的激励和使用中存在动力机制不足等问题。
(五)生物医药人才政策针对性不强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自身特色,但目前上海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针对人才共性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服务措施多,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的一些个性化问题的对策少。一是普适性政策和服务对发展初期的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有符合产业特征的人才政策和服务;二是针对高层次人才个人支持的项目多,对于团队的政策和支持少;三是大多数政策侧重于人才本身,不能有效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对于企业长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没有助益;四是有特色的针对产业发展进行持续支持的政策和手段不多,不能有效体现政策对于市场机制的激活效应。
四、加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和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一是继续实施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领军人才计划、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计划,推动生物医药领域产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集聚;着眼于生物医药科技未来发展,优化战略布局,探索推进科学家工作室建设,吸引和培育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端人才和团队。
二是大力培养选拔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制定政策来鼓励打破行业、部门分割及行政隶属关系,将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科研力量有机整合,合作组建创新团队。鼓励以科技创新团队的形式来承担科研项目,鼓励优秀团队沿着其擅长的研究方向埋头攻关、潜心研究,力争数年后取得重大成果。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激励机制,探索科技创新团队考核方式,以整体奖励为主,整体奖励与个体奖励相结合。
三是依托于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通过留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手段,加强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的工作力度和能力配置,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氛围与环境,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创业科技人才。
四是通过创业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和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建设专业化的产业孵化器和开发区,在资金、技术、市场和服务上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从而使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产学研高度联合的良性创新体系,带动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与成长。
(二)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定期组织业内专家对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和重点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吸引符合目录要求的急需紧缺人才到上海工作,引导相关人才服务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针对当前生物医药产业中人才综合实力的薄弱环节,组织专家团队认真分析、找出差距、明确目标,开展重点领域中紧缺专门人才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积极配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建、合并等手段对高等学校的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当前所急需的各类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补贴、专项人才经费等方式,建设一批人才培训基地,完善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体系。
三是依据国家及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中定点实施配套的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重点领域科学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加强学术交流。实施有利于产业聚集和人才聚集的倾斜政策,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工作。培养造就出一批跨学科领域、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支撑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三)统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在未来“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支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布局完善、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不仅要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的引进培养工作,还需要统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一是要做好系统设计,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兼顾整体。除继续大力培养从事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专业人才外,还应加大培养市场营销、中介服务、项目管理、产业化管理、国际技术转移、商业模式策划、品牌创建等方面人才的力度,确保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生物医药专业领域的职业化能力培训,整合利用现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院校和培训机构,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促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单位的合理分布。优化本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完善政府津贴和培训补贴制度,改进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四)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
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人才工作中的评价、使用、激励等各项机制和措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一是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选拔、评价、使用和激励措施。健全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建立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形成选择范围宽,用人机制活,作用发挥好,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使用机制。
二是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氛围,培育科学民主、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建立以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和以创新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模式,同时改进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
(五)创新人才激励模式与搭建管理人才创业模式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上海应积极探索并进一步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协议工资和股权激励等人才中长期激励制度,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培养一支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有生物医药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以创新型和战略型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中国际化技术转移、市场营销、产业能力整合和品牌及渠道建设等方面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进程。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授予原始股、受限股、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激励核心团队,实现关键人才的引进与保留,搭建这些管理人才的激励与创业模式。针对拟引进加盟的国际顶尖团队,可辅助提供有效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为了落实好以上模式,可以针对多个关键要素进行细化讨论,包括:激励谁(激励对象身份的认定)、拿什么激励(原始股、受限股、知识产权入股、期权等)、如何激励(权益归属的条件与要求)、如何退出等关键要素。
(六)实施面向核心人才的有效激励与长期保留对策
生物医药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和长周期产业,管理及研发团队的稳定至关重要。当前环境下,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红利,针对核心人才实施有效激励与长期保留的措施。“十四五”规划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要得到大发展,上海企业应当更加关注激励的长期性与前瞻性。虽然上海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普遍实施了股权激励,但较之跨国医药企业更为“细水长流”的激励模式,上海企业仍偏短期导向,依然着眼于三五年周期即可兑现收益。就此而言,国内外领先企业的激励方式值得学习与借鉴。比如:长期服务奖或退休储备计划,以参与人员满足二三十年乃至退休为条件归属相应的激励额度(现金或股票),从而鼓励核心人才的长期服务;信达生物授予其创始人兼CEO的购股权需要连续服务10年才可全部兑现。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未来在建立健全高管及员工福利机制上要做的是:一方面,企业在未来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参照跨国制药企业的实践经验,比如,美国强生高管在享有一般员工福利的基础上,还享有高管人寿保险、公司飞机和专车的个人使用权等额外福利津贴,这也是制约外资企业人才跳槽加盟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顾虑因素,需要上海相关企业采取有针对性的人才对策;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上海本地现有人才政策,如2018年《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等13个重点领域造就高峰人才,且从住房支持机制、落户绿色通道等7个方面提供系统社会保障等,一定程度上为建立好生物医药产业核心人才的有效激励与长期保留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上海科技人才发展研究报告(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