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摇滚情结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零乐章之谜情绝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注:因为准备上架,所以暂停小说正文更新。继续贴点杂文上来供大家分享。)
开篇说明:本文中所涉及的关于对摇滚的理解,均为本人一家之言的粗鄙认识,如有纯粹的摇滚迷想要抨击,还请口下留情,感激不尽!
从哪儿说起呢,还是先说说年幼时的我对待音乐的态度吧。第一,小学时对音乐课一点也不感冒,没变声之前经常被强拉进合唱团,我都是找各种借口逃开;第二,从小就非常排斥靡靡之音般的流行音乐,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庆幸,没受太多流行音乐的影响;第三,早期对摇滚的认识,仅停留在嘈杂、噪音、难听的程度上。
这么看来,我这个人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对音乐(尤其是摇滚)产生什么兴趣的人。但谁让我易受朋友的影响呢?第一个让我真正认识到摇滚的人,是哥哥的好朋友张亮。他不但是我和哥哥的好朋友,也是对我进行摇滚启蒙的人。那个时候,只知道两个乐队——枪花(GUNS&ROSES)和涅槃(NIRVANA),都是从张亮那儿了解到的。对于张亮省吃俭用,不惜花几十元大洋(要知道20世纪90年代初几十块人民币对一个小孩来说意味着什么)**花和涅槃盒带的行为,我起先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但后来渐渐懂了……
一首歌、一张专辑,让我不可救药地将自己的信仰献给了摇滚乐。这首歌是枪花举世闻名的Don't cry,至于专辑么,当然是涅槃那张如奇迹般的“Never Mind ”。
小学和初中时期,顺利完成了摇滚启蒙后,我更加对流行乐不感兴趣了。这么着,到了高中。
高中对于我的成长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我的很多思想和认识在这个阶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说的重一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雏形都是在高中时形成的。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其一是科幻,其二则当然就是摇滚精神了。
我的高中时代,正值世纪之交的时候,互联网开始出现,我经常在网吧里“恶补”摇滚,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老鹰乐队(Eagles)的加州旅馆(Hotel California)(当然,老鹰乐队严格说来,仍属乡村音乐的范畴),间或接触了一些流行朋克,这才对流行乐的态度有所缓和。我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喜欢周杰伦的,当然,这个是题外话。这里要提到另一个对我的摇滚信仰影响很深的朋友——包鑫。我的朋友包鑫是这么一个人,他有着很多爱好,但他对音乐和电玩的痴迷是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谈到包鑫就必须谈到他最喜欢的陶喆和朴树(其实还有许巍和郑钧),这两个人若扯上摇滚这个词,肯定是有争议的,我相信很多纯粹的摇滚爱好者这会儿已经开始向我投来鄙夷的目光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陶喆和朴树这两位音乐人,绝对是具有摇滚精神的。陶喆的“黑色柳丁”中的“DEAR GOD”,据说是为911而作,这是个最好的例子(虽然我至今不怎么喜欢陶喆);至于朴树,谁要说他的“妈妈,我”不是摇滚,我还真想和你理论一番了……无论怎么说,朴树的“我去2000年”都是一张极具摇滚精神的佳作:颓废、愤怒、无奈,但又不乏希望。悲哀的是,这张专辑中最广为人知的歌曲竟然是“白桦林”,我简直是残念的不行了。
但是,我觉得包鑫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他在大学时对吉他和玛丽莲曼森的痴迷,这个就是后话了。
我的大学时代是我对摇滚加深认识的四年,在这四年中,对我产生影响我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506永远不变的BEYOND主旋律,比如小旺子对窦唯和中国火深深的爱,比如喜欢伍佰的马大帅,比如和马大帅一样经常抱着吉他的小东和阿维,再比如像甘道夫一样稳健的、极具摇滚气质的崔振华,还有喜欢杰克逊、流行(校园)朋克和HIP-HOP的魏东、李晋、南军等一干人等……当然,不能漏掉堪称摇滚百科全书的张育斌。
在大学这个阶段,我渐渐对各种摇滚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免于很多朋友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说和魏东。我渐渐开始喜欢金属(哥特金属、死亡金属、黑色金属、重金属)、硬摇和车库风格的摇滚,而他认为这些纯粹是噪音……我越来越不在乎旋律,我在乎那些愤怒、暴躁的节奏,声嘶力竭的呼喊和气若游丝的**,这也是我为什么我喜欢AC/DC和曼森的原因。这里还要说到HIP-HOP,其实我本身是很不喜欢这种饶舌的黑人音乐风格的,但如果将HIP-HOP中融入硬核的元素,构成硬核说唱这种风格,我就非常喜欢了。其实不止HIP-HOP,R&B使然,布鲁斯、爵士亦然,无论何种音乐风格,都可以极为轻易地加入摇滚元素,这就是摇滚的魅力。
其实摇滚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精神,摇滚精神中有一种坚强的力量,不妥协、不屈服的同时,又是极具包容性的。我吸取了摇滚的这种包容性,向上一直追溯到披头士(BEATLES)的时期,这期间的所有,乡村、民谣、哥特、雷鬼等等,无论什么音乐风格我都开始尝试着接触,并照单全收。
大学毕业后,工作这两年来,认识了更多的摇滚同好者,大多数是网友。比如说在林肯公园的粉丝群里,我就结识了不少摇滚达人,而且这里,我来为部分90后正名一下。我们都很厌恶“非主流”的90后,他们甚至玷污了“非主流”这个词,曾几何时,科特科本才是当之无愧的非主流,而现在的“非主流”到底是个啥还真没人能准确定义。但我认识很多非常有想法的90后,我来给他们负负得正一下,他们应该算是非主流的非主流吧!再精确一点,就是说90后的小年轻中不乏具有摇滚精神的少男少女。
所以,就要谈到女性摇滚。有玩摇滚的女性,当然也有爱摇滚的女性。玩摇滚的,诸如IC女子乐队(主唱YOYO)、SUBS乐队的主唱抗猫、刺猬乐队可爱的女鼓手石璐·阿童木(Atom)……当然还有我最爱的摇滚精灵艾薇儿;爱摇滚的女生,那就更多了,比如我在LP群里的小妹GLADYS。她可真是一个非常具有独立精神的摇滚少女,很多新生摇滚力量,基本都是她推荐给我的。她最大的毛病就是忍受不了年代久远一点的乐队,但借此机会我还是想告诉她及更多的年轻摇滚爱好者们:老的,才是经典!
这次的成都热波国际音乐节让我对摇滚的激情再次燃烧了一把,这把火烧的甚是及时,不但让我更加热衷于对玩乐器的向往,也让我想到了我那些在KTV里嘶吼的朋友:每次必点“梦回唐朝”的张亮、每次必点迪克牛仔的李子阳、每次必点崔健的高磊、每次必点黑豹的孙哥和赵哥……和我唱过歌的人太多了,我想说,能认识你们这些具有摇滚精神的人,是我的荣幸。如前所说,摇滚精神是一种反抗且包容的矛盾精神,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的,我们在不断鄙视的同时又偶尔接受,这也是未尝不可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反复和犹豫,坚定了一种爱好和信仰,就必须坚持下去。
我喜欢瑞典的死金乐队IN FLAMES,我喜欢中国雷鬼的开创者谢天笑,我还喜欢半神半鬼的曼森,我喜欢高亢的歌剧摇滚“夜之愿”、尖锐的AC/DC、沙哑的Sting、磁性的HIM,精灵般的艾薇儿、燃烧的德国“战车”、追逐梦想的MR.CHILDREN、日本乡村代表山崎正义、充满灵性的Chara,激情飞扬的欧罗巴、白人饶舌王艾米纳姆等等等等等(省略无数个等)……几乎只要是摇滚的,我就都能接受。
我还是那个高音唱不上去的我,我还是那个不齿于流行音乐但又偶尔在KTV里唱唱老流行歌曲怀旧一下的我,我还是那个只会三五个和弦的我,我还是那个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嘶吼的我,我还是那个没有律动感和节奏感的我,我还是那个放不开又收不回去的我……但那又如何呢?我依然信仰摇滚,我依然喜欢将金属乐开到最大,一边听一边写作;我依然还是喜欢躺在床上听着曼森和谢天笑声嘶力竭的喊叫声入睡;我依然喜欢一边吞云吐雾,一边摇头晃脑地哼着歌儿发呆……
我经常套用一个句式,比如我以前说“动漫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今天我要说:
摇滚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只因为我相信、我在乎。
2009年5月 零乐章之谜情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