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第十七章 不同省(市、区)的粮食安全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七章 不同省(市、区)的粮食安全

  我国实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只有各省(市、区)的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保障省(市、区)粮食安全,首先需要明确哪些省(市、区)有余粮、能调出多少,哪些省(市、区)缺粮、缺多少、从哪里调粮,国家层面需要进行“粮食安全区划”,针对不同省(市、区)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有的省(市、区)缺乏粮食,但购买力强,进口或调入粮食可弥补粮食缺口,但在粮食供应链断裂时就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有的省(市、区)既缺乏足够的粮食,又缺乏足够的财力,最容易出现粮食安全问题。还有的省(市、区)粮食产量高、余粮多,但粮食生产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难以调动,持续保持粮食调出存在困难。针对不同省(市、区)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和难题采取不同对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与基础,而开展“粮食安全区划”并寻找不同省(市、区)粮食安全的优势与短板,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本章将从粮食数量、质量、生态、经济、技术、社会六个方面计算粮食安全指数,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开展粮食安全区划研究。

  一、粮食安全指数概念、指标体系与算法

  国内外许多机构与学者都在研究粮食安全指数,但目前粮食安全指数还没有形成世界公认的概念,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

  (一)粮食安全六维指数与指标体系

  针对当前世界粮食安全现状与变化趋势,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的影响,为了更加全面、系统、动态地评估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现状与趋势,我们提出“粮食安全六维指数”(6factors index of grain and food security)及其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粮食安全六维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任何人群在任何时候都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技术安全和社会安全的能力,是粮食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消费能力、贸易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我们遴选了6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测算粮食安全六维指数(见表17-1)。

  表17-1 粮食安全六维指数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粮食安全六维指数计算方法

  为了科学评估上述48个指标对粮食安全的作用与影响,我们采取《差距经济学》中提出的DEA-CP(基于数据包络分析与妥协规划的评价)模型计算不同省(市、区)的粮食安全指数。

  DEA-CP模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我评价模型,即利用DEA模型,使得每一被评价单元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权重体系,从而得到对自己最有利的评价。经过此阶段,每个被评价单元都得到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得分。这一阶段各个被评价单元的权重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认为这对六维指数来说是不合理的,故又引入模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是妥协规划,其意义在于每个被评价单元在满足共同的约束条件下,令总体的失望度(第一阶段理想评分与第二阶段实际评分差值的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从而得到对所有被评价单元都公平且统一的权重体系,最后得出各被评价单元的综合评分,即相对效益(最大值为1)。具体如下:

  根据DEA-CP模型,运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区)统计局,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我们测算了各省(市、区)的粮食数量、质量、生态、技术、经济、社会六类指标,并据此计算各省(市、区)粮食安全六维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国粮食安全区划”。

  二、各省(市、区)粮食安全六维指数

  各省(市、区)的自然、技术、经济与社会条件不同,其粮食安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也明显不同,我们从数量、质量、生态、技术、经济和社会六个方面,计算了粮食安全六维指数。

  (一)数量安全

  粮食数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数量能够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吃饱”,能够保障“生存”的需求。通俗地讲,粮食数量安全就是保障“吃饱没有问题”,而什么叫“吃饱”?各国、各地甚至不同人都有不同的指标或体会。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每年人均消费粮食400千克是“吃饱”的安全线。

  我们用粮食总产量、口粮自给率、粮食自给率、肉类自给率、食用油自给率,以及人均粮食产量、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果蔬共11个指标测算粮食数量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表17-2 各省(市、区)粮食安全指数与分区

  (续表)

  按照粮食数量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数量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1)。

  图17-1 粮食数量安全分布图

  粮食数量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85,包括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吉林、海南、河南、辽宁7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生产自然条件优越,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大,而且政府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高,粮食调出量高,对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大,11项数量安全指标中有3~5项指标具有明显优势。

  粮食数量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65~85,包括湖北、广西、宁夏、福建、河北、新疆、湖南、云南、安徽9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生产条件较好,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都比较高,11项数量安全指标中有2~3项指标具有一定优势。

  粮食数量中等安全区的指数为40~65,包括江西、江苏、四川、贵州、重庆、西藏、甘肃、陕西、青海9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生产条件一般,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中等,11项数量安全指标中有1~2项指标具有一定优势。

  粮食数量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40,包括广东、浙江、山西、天津、上海、北京6个省(市),其共同特征是人均耕地等资源少,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低,除山西外,其余5个省(市)为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幅度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与1978年相比,广东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由737万公顷下降到427.936万公顷,下降了4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582.53万公顷下降到215.104万公顷,下降了73.1%。这是广东省粮食数量安全成为弱安全区的主要原因。当然,耕地面积下降,极大地推动了广东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二)质量安全

  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质量合格、结构合理,能够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吃好”,能够保障“健康”的营养需求。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食物安全”,实际上提出了粮食质量安全与食物偏好的问题。粮食质量安全的基本要素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目前,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包括许多发达国家在内,都存在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发达国家有许多人因营养不平衡或食物摄入过量,患上了肥胖、高血压等“富贵疾病”,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公民则面临着营养配方不合理的问题,甚至没有营养配方的意识或能力。

  我们用人均粮食消费当量(将各类食物消费折算成粮食),人均粮食产量、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果蔬消费量,以及能量、蛋白、脂肪、动物蛋白占比、人均食品工业产值12个指标测算粮食质量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按照粮食质量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质量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2)。

  图17-2 粮食质量安全分布图

  粮食质量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90,包括上海、重庆、天津、四川、内蒙古和福建6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食物消费质量高、营养均衡,三大直辖市消费水平高,四川、内蒙古食肉量高,福建消费鱼类较多,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12个指标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短板。

  粮食质量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80~90,包括浙江、西藏、辽宁、安徽、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8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或粮食数量充足、食肉量较高,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12个指标短板不明显。北京市未进入粮食质量高安全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肉类消费仅为25.9千克,明显低于其他省(市、区)。

  粮食质量中等安全区的指数为60~80,包括湖南、江西、新疆、黑龙江、河北、吉林、广西和甘肃8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够合理、质量不够高。

  粮食质量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60,包括海南、湖北、山西、河南、陕西、青海、云南、宁夏和贵州9个省(区),除湖北外,其余8个省(区)经济条件弱,食物营养结构不够合理。

  (三)生态安全

  粮食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与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压力,能够在保障人们吃饱、吃好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或逐步改善。目前,粮食生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面临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一些发达国家则通过进口农产品,保护本国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1年提出“可持续食物安全旨在不损害自然资源的生产能力、生物系统的完整性或环境质量的情况下达到此目标”,强调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我们用人均耕地、复种潜力、人均水资源、工业污水处理率、人均化肥、人均农药和农作物受灾率7个指标测算粮食生态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按照粮食生态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生态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3)。

  图17-3 粮食生态安全分布图

  粮食生态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90,包括上海、西藏、黑龙江、重庆、内蒙古和山东6个省(市、区),其主要特征是人均耕地等农业资源丰富或自然生态条件优良,有利于粮食生产,7个生态与资源指标没有明显短板。

  粮食生态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65~90,包括河南、广西、江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河北和吉林10个省(区),其主要特征是人均耕地等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有利于粮食生产。

  粮食生态中等安全区的指数为50~65,包括安徽、天津、江西、广东、宁夏、湖北、山西和陕西8个省(市、区),其主要特征是人均耕地等农业资源中等,自然生态条件一般。

  粮食生态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50,包括青海、海南、福建、甘肃、浙江、北京和辽宁7个省(市、区),其主要特征是人均耕地少或自然生态条件差,不利于粮食生产,7个生态与资源指标短板明显。北京市被列入粮食生态弱安全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只有0.1公顷、水资源只有164立方米,明显低于其他省(市、区),耕地的粮食复种指数仅为48.6%,为全国最低。

  (四)技术安全

  粮食技术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能够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吃饱、吃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长、人均粮食需求不断上升的“三不断”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当前,粮食技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粮食技术进步的需求不迫切,粮食技术进步慢,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弱;二是转基因、生长激素和人造肉等技术受社会因素影响,推广应用范围有限。

  我们采用良种化率、机械化率、灌溉面积占比、亩化肥用量、亩农药用量、地膜面积、农业学术论文和农业专利授权8个指标测算粮食技术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按照粮食技术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技术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4)。

  图17-4 粮食技术安全分布图

  粮食技术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96,包括北京、江苏、山东、河南、新疆、天津和安徽7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良种化率高、机械化率高、灌溉面积占比高,或者农业论文和专利多。

  粮食技术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85~96,包括河北、福建、吉林、陕西、广东、黑龙江和辽宁7个省,其共同特征是良种化率较高、机械化率较高、灌溉面积占比较高,或者农业论文和专利较多。

  粮食技术中低安全区的指数为75~85,包括浙江、内蒙古、山西、海南、湖北、宁夏、湖南、上海、广西和江西10个省(市、区),有的省(市、区)农业科技基础较弱,有的省(市、区)则对农业科技重视不够。

  粮食技术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75,包括西藏、甘肃、四川、青海、重庆、云南和贵州7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农业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少,农业论文和专利少。

  (五)经济安全

  粮食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保障生存与健康需求的粮食。粮食经济安全问题实际上是由经济与社会问题导致的。一方面由于购买力差距大,一部分人买不起粮食;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或救济体系不完善,导致部分人吃不饱。联合国粮农组织1983年修改的粮食安全概念强调了粮食经济安全,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我们采用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价格指数、恩格尔系数和收入粮食价格比5个指标测算粮食经济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按照粮食经济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经济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5)。

  图17-5 粮食经济安全分布图

  由于不同省(市、区)经济差距明显,粮食经济安全指数差距也十分明显,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36.8倍。经济安全是6类指标中省(市、区)间差距最大的指标。

  粮食经济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55,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苏4个省(市),其共同特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恩格尔系数低、收入粮食价格比高,能够抵御粮食价格上涨对粮食安全的冲击。

  粮食经济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35~55,包括天津、山西、内蒙古、广东、辽宁、河北、吉林和福建8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恩格尔系数较低,对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有一定抵御能力。

  粮食经济中等安全区的指数为22~35,包括陕西、湖南、黑龙江、重庆、湖北、宁夏、江西、山东、青海和安徽10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中等水平,应对粮食价格上涨冲击的能力一般。

  粮食经济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22,包括新疆、广西、甘肃、四川、河南、海南、贵州、云南和西藏9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对粮食价格上涨的冲击缺乏抵御能力,粮食涨价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买不起粮食。

  (六)社会安全

  粮食社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买得到保障人们吃饱、吃好所需要的粮食或食物。影响粮食社会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国际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粮食,二是粮食出口国的出口政策,三是粮食进口国的购买力。2020年新冠疫情使一些粮食出口国出台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粮食供应链断裂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或粮食战争。

  我们采用粮食调入(出)能力、人均粮食调入(出)量、人均粮食调入(出)金额、人均肉类调入(出)量和人均肉类调入(出)金额5个指标测算粮食社会安全指数,结果见表17-2。

  按照粮食社会安全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社会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6)。

  图17-6 粮食社会安全分布图

  粮食社会高安全区的指数大于75,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东、辽宁与河南6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调出能力强、人均粮食调出量大、人均肉类调出量大,粮食自给率和肉类自给率高,应对社会不稳定与国际环境变化对粮食安全冲击的能力强。

  粮食社会中高安全区的指数为65~75,包括云南、海南、西藏、广西、湖南、四川、安徽和湖北8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自给率和肉类自给率较高,能够应对社会不稳定与国际环境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冲击。

  粮食社会中等安全区的指数为45~65,包括江西、新疆、河北、青海、重庆、贵州、福建、宁夏、江苏和甘肃10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自给率和肉类自给率中等,应对社会不稳定与国际环境变化对粮食安全冲击的能力一般。

  粮食社会弱安全区的指数小于45,包括陕西、山西、天津、广东、浙江、北京和上海7个省(市),其共同特征是人均粮食和肉类调入量大,粮食自给率和肉类自给率偏低,粮食安全受社会不稳定与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明显。

  三、中国粮食安全区划

  根据各省(市、区)粮食安全六维指数的计算结果,我们用DEA-CP模型计算六类指数对粮食安全的权重,进一步计算各省(市、区)的“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全国粮食安全区划(见表17-2)。

  按照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我们可将31个省(市、区)分为粮食高安全区、中高安全区、中等安全区和弱安全区(见图17-7)。

  图17-7 中国粮食安全分区图

  (一)粮食高安全区

  粮食高安全区的安全指数大于75,包括内蒙古、山东、黑龙江、江苏、吉林与河南6个省(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产量、肉类产量高,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粮食调出量高。粮食高安全雷达图没有明显短板,数量、质量、生态、技术、经济和社会安全等指数均衡,其中2~3个指数具有明显优势,指数值达到或接近100(见图17-8)。

  图17-8 粮食高安全区雷达图

  2018年,内蒙古、黑龙江、山东、吉林4个省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1403.6千克、1985.4千克、530.5千克和1340.3千克,分别是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千克的2.96倍、4.19倍、1.12倍和2.83倍。山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并不高,但其技术、生态与社会安全指数偏高,所以进入了粮食高安全区。山东省要保住粮食高安全的地位,必须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随着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增加,山东省会出现无法调出粮食的问题,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粮食中高安全区

  粮食中高安全区的安全指数为66~75,包括新疆、安徽、河北、福建、上海、西藏、重庆、广西、辽宁和湖南10个省(市、区),其共同特征是粮食数量、质量、生态、技术、经济、社会安全指数相对均衡,其中1~2个指数具有明显优势,指数值达到或接近100。除上海市外,粮食中高安全区内的省(市、区)都是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在500千克以上。粮食中高安全区有短板,但短板容易补齐(见图17-9)。上海市进入粮食中高安全区的原因是质量、生态安全指数均为100,技术安全指数接近80。上海市要保住粮食中高安全区的地位,必须补上粮食数量安全的短板,努力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同时建立相对稳定的粮食进口或调入渠道。

  图17-9 粮食中高安全区雷达图

  (三)粮食中等安全区

  粮食中等安全区的安全指数为50~66,包括天津、四川、北京、湖北、江西、海南、广东和浙江8个省(市),其共同特征是光、温、水等自然条件优越,但人均耕地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少。湖北、广东、江西等省曾是南粮北调的主要粮食产区,但改革开放后,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当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明显降低。此外,广东、海南等三熟地区已退为二熟区,复种指数下降明显,导致粮食安全地位下滑(见图17-10)。

  图17-10 粮食中等安全区雷达图

  粮食中等安全区中的北京市、天津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应对海外粮食供应链断裂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北京市粮食技术安全、经济安全指数均为100,但人均粮食、肉类占有量分别为15.8千克和8.11千克,粮食数量安全指数低,所以被列入粮食中等安全区。天津市粮食质量安全、技术安全指数高,但人均粮食、肉类占有量分别为134.5千克和21.7千克,同样是粮食数量安全指数低。北京市、天津市要想提高粮食安全指数:一是要减少非农业用地,二是要建立稳定的粮食调入、进口渠道,三是要加强农业技术的输出与转让,与产粮大省黑龙江、吉林和湖南等建立技术与产业合作,共建共享粮食生产基地。

  (四)粮食弱安全区

  粮食弱安全区的安全指数小于50,包括宁夏、山西、陕西、云南、甘肃、青海和贵州7个省(区),除山西省外,均处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粮食弱安全区中的省(区)的共同特征是“四缺”:缺资源、缺技术、缺粮、缺钱。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差;西南地区人均耕地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除宁夏外,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低于400千克的安全线。这些省(区)保障粮食安全需要从外部调入粮食,加之购买能力弱,出现粮食危机的可能性极大(见图17-11)。

  图17-11 粮食弱安全区雷达图

  保障粮食弱安全区的粮食安全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出现海外粮食供应链断裂、粮价上升,首先出现粮食安全问题的就是粮食弱安全区的省(区)。粮食弱安全区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国家要加大对粮食弱安全区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相关技术研发与引进的支持,通过政策引导农业技术先进的省(市、区)对口支援粮食弱安全区,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购买能力。贵州、甘肃和宁夏等人均耕地资源少的省(区),要重点利用特殊气候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走出一条特色、高质量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总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重点省(市、区)的粮食安全,即保障直辖市等大城市和粮食弱安全区的粮食安全,重点措施有:一是逐步建立健全共建、共享、长期、稳定的粮食供应基地,应对粮食供应链断裂的危机;二是保障重点人群的粮食安全(重点人群主要是指一旦粮食、食品涨价就缺乏购买能力的低收入人群),其根本出路在于通过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或由政府、社会共同救济;三是保障重点粮食品种的安全,确保口粮完全自给,不再出现饥饿反弹,同时要实施大豆替代工程,把解决大豆问题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突破口。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