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第十六章 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四篇

  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70年改写了民族农业史: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受饥饿困扰的历史,彻底告别了持续数千年农民“交皇粮”的历史,基本告别了数千年“二牛抬杠”的历史,即将彻底告别存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历史。

  粮食安全现状:吃饱没问题,吃好需进口,低水平、高难度、紧平衡、弱安全。

  粮食安全问题:隐性自给率低、粮食战风险大、耕地面积下降、政策杠杆变弱、技术亟待突破、种粮规模小效益低、青年农民不愿种粮、政府储粮压力大、粮食消费浪费多。

  粮食安全潜力:从光、热、水、灌、土、肥、技、经、社九个生产要素测算,在现有技术进步条件下,我国粮食具有8.5亿吨以上的潜力,比1990年预测的6.4亿吨潜力增长32.8%。

  第十六章 粮食生产效率与代价

  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随着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投入呈刚性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亟待技术突破。随着粮食单产的提高,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速度远远快于单产增长的速度,导致粮食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种粮效益不断下降。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比如进口大豆比生产大豆还合算。因此,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专家主张进口粮食,遇到进口粮食困难时再自己生产。但这种建议忽视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一是粮食大量进口,种粮农民就业、创收靠什么?二是国际市场是否有足够的粮食?三是粮食供应链断裂,买不到粮食怎么办?

  目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四不断”构成的尖锐矛盾,即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未来粮食生产需要在产量增加、生态改善、效益提高、适度进口方面寻求新的平衡,寻求投入和代价最低的技术与粮食生产模式。本章从粮食总产每增长1亿吨、单产每公顷增长1000千克所需要的各种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效益分析,探讨良种、农机、灌溉、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粮食增产的关系,以及中国粮食生产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寻找提高粮食效益的途径。

  一、粮食总产每增长1亿吨的投入效率与代价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粮食总产由1.1亿吨增加到6.6亿吨,上升了5.5个1亿吨的台阶。除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外,良种、农机、灌溉、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粮食生产成本明显增加。

  (一)粮食播种面积仅增1.1个百分点

  1949—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增长5倍,共迈上5.5个1亿吨的台阶。粮食播种面积从10995.9万公顷增加到11703.8万公顷,仅增长6.4%,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粮食播种面积平均增长1.1个百分点,这表明粮食产量增长主要依靠单产提高。

  由于不同时期农业政策与自然条件的变化,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播种面积也不断变化,有增有减,但总体稳定(见表16-1)。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为1.1亿吨,1966年粮食总产迈上了2亿吨台阶,在此期间粮食播种面积仅增长1.1%;1978年粮食总产迈上3亿吨台阶,同期粮食播种面积却下降0.01%;1989年粮食总产迈上4亿吨台阶,粮食播种面积却下降0.07%。2007年粮食总产稳定迈上5亿吨台阶,但粮食播种面积与1989年比,却下降了5.5%,净下降620.6万公顷,播种面积下降是粮食总产稳定迈上5亿吨台阶耗时长达18年的主要原因。2012年粮食总产迈上6亿吨台阶,同期粮食播种面积增长7.89%;2015年粮食总产迈上6.6亿吨台阶,已连续5年保持6.6亿吨的水平,而粮食播种面积由2015年的11896.3万公顷下降到2019年的11606.7万公顷,下降了2.5%。

  表16-1 粮食总产每增长1亿吨时的播种面积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的同时,我们要看到耕地的质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大量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补的耕地的质量往往不如被征用的耕地。东南沿海省区是一年两熟、三熟耕作制度区,减少一亩耕地等于减少了2~3亩的播种面积。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国家还需要注意粮食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次问题。此外,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量土地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或林木、花卉等,大量挤占了粮食耕地。随着粮食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我国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保障粮食播种面积。随着“保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粮食播种面积将会逐步回升。

  (二)粮食总产增加1亿吨约需12.7年

  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增产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技术的研发、推广、普及都需要大量时间。1949—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由11138万吨增长到66384万吨,共迈上了5.5个1亿吨的台阶,跨越1个亿吨台阶平均需要12.7年,用时最长为18年,最短为5年。

  粮食总产跨越每个亿吨台阶所用的时间,随着农业政策与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粮食总产从1949年的1.1亿吨上升到1966年的2.1亿吨,用时17年,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差,加之粮食增加1亿吨实际上是增长了90.9%,所以需要时间较长。每增长10个百分点仅用1.89年时间,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增产速度是很快的。1967—1978年,粮食总产从2.1亿吨上升到3.0亿吨,增长了42.9%,用时12年,每增长10个百分点用时2.86年;1979—1989年,粮食总产从3.0亿吨上升到4.1亿吨,增长了36.7%,用时11年,每增长10个百分点用时2.99年;1989—2007年,粮食总产从4.1亿吨上升到5.0亿吨,增长了23.7%,用时18年,每增长10个百分点用时7.9年,是粮食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期之一,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快,农业发展相对放缓;2007—2012年,粮食总产从5.0亿吨上升到6.1亿吨,增长了22.0%,用时5年,每增长10个百分点用时2.27年(见表16-2)。

  表16-2 粮食总产每增长1亿吨平均所需代价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其中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数据从1952年开始,农药数据从1991年开始。

  粮食总产增长所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受政策与技术水平变化的影响。粮食补贴、价格政策好且粮食生产效益高时,每增产1亿吨粮食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反之亦然。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快时,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就短,特别是杂交育种技术、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化肥、灌溉、农业机械等技术,保障了在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时,粮食总产有明显增加。

  (三)良种率由49%上升到95%以上

  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世界,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是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农业增产技术。推广优良品种与“良种良法”结合一直是中国精耕细作最重要的经验,也是粮食增产最主要的措施之一。自1949年以来,中国一直十分重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良种培育技术已由“提纯复壮”为主的第一代育种技术转向以杂交育种为主的第二代育种技术,主要农作物品种5年左右更换一代,每更换一次通常增产8%~10%,基因编辑等第三代育种技术正在迅速崛起。

  不同时期良种率(良种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比重)呈现刚性增长趋势。根据农业与农村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良种率1949年仅为49.2%,1956年达到51.7%,1971年达到63.9%,1980年达到70.6%,1990年为78.9%,2000年达到94.0%,自2008年起稳定在96%以上,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98%。良种率的刚性增长,奠定了粮食增产的基础(见图16-1)。

  图16-1 全国粮食总产与良种面积变化

  注:本章图表数据均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特别注明的除外。

  从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亿吨台阶与良种率变化分析,总产量迈上了5.5个台阶,良种率提高了50个百分点。1966年粮食总产迈上2亿吨台阶,良种率由1949年的49%上升到55.3%,17年时间良种率仅仅上升6.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37个百分点,增长很缓慢;1978年粮食总产迈上3亿吨台阶,良种率由56%上升到69.3%,并逐步稳定在70%以上,12年时间良种率增长了13.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1个百分点;1989年粮食总产达到4亿吨台阶,良种率则稳定在77.6%以上,11年时间良种率增长8.3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75个百分点;2007年粮食总产迈上5亿吨台阶,良种率则稳定在95.8%以上,18年时间良种率增长18.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12年粮食总产迈上6亿吨台阶,良种率则上升并稳定在97%以上,增长空间已经很小。

  综上分析,随着粮食总产的提高,良种率刚性增长。2018年良种率超过98%,但这并不代表良种增产的潜力变小,良种仍然有不断改进的潜力。科学家会不断培育出更加优质、高产、高效的良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当然,粮食产量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在一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是有理论上限的。我们将在第二十二章专门讨论粮食潜力问题。

  (四)有效灌溉面积增加878万公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政府一直把增加灌溉面积作为实现“旱涝保收”的根本措施。1949—2018年,粮食总产共迈上了5.5个1亿吨的台阶,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无1949年的数据)的1995.9万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6827.1万公顷,增加了2.42倍。有效灌溉面积净增4831.2万公顷,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灌溉面积平均增长878.4万公顷,大幅度减少了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奠定了粮食不断增产的基础。

  从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与灌溉面积增长情况分析,粮食总产迈上了5.5个1亿吨台阶,除其中一个台阶外,其余4.5个台阶都伴随着灌溉面积的增长(见图16-2)。1965年粮食总产稳定达到2亿吨,跨越第1个1亿吨台阶,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5.9万公顷增加到1962年的3054.5万公顷(缺1965年统计数据),增加了53%,有效灌溉面积净增1058.6万公顷;1978年粮食总产迈上3亿吨台阶,跨越第2个1亿吨台阶,灌溉面积增加到4496.5万公顷,增加了47.2%,有效灌溉面积净增1442.0万公顷;1989年粮食总产稳定达到4亿吨,跨越第3个1亿吨台阶,由于这一时期对水利灌溉重视不够,灌溉面积比1978年减少了5.3万公顷,为4491.2万公顷;2007年粮食总产稳定达到5亿吨,跨越第4个1亿吨台阶,灌溉面积达到5651.8万公顷,增加了25.8%,有效灌溉面积净增1160.6万公顷;2012年粮食总产迈上6亿吨台阶,跨越第4个1亿吨台阶,灌溉面积达到6303.6万公顷,增加了11.5%,有效灌溉面积净增651.8万公顷;2018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6827.1万公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然,随着水利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有效灌溉面积还会持续增加,这大幅度减少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图16-2 全国粮食产量与有效灌溉面积数量变化

  (五)农业机械化率从1%上升到95%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中国政府先后提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9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国农机总动力1952年、1957年分别为0.5万千瓦、1.4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不足1%。2018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359.5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了约6684倍。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主要农区的主要农作物机播率、机收率均达到95%以上,基本告别了“二牛抬杠”的历史。

  从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与农业机械化率增长情况分析,粮食总产跨越的5.5个1亿吨台阶,都伴随着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见图16-3)。从农机总动力的增长来看,1949—1966年第1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74%;1967—1978年第2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582%;1979—1989年第3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212%;1990—2007年第4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598%;2008—2012年第5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36.3%;2013—2018年第5.5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机总动力增长了24.6%。

  图16-3 全国粮食产量与农机总动力数量变化

  分阶段来看,粮食产量的增加都伴随着农机总动力的增长。前三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主要是农机总动力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翻耕、整地等农用拖拉机的数量增加和动力水平的提升;后1.5个1亿吨台阶期间,由于农机动力已经基本满足需求,农机总动力增速明显降低,但农业机械配套的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作物机播、机收。

  (六)化肥施用量增加974万吨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化肥产能的增加和施用量的增长,是中国保证粮食产量长期增长的重要措施。1949—2018年,粮食总产增长了5倍,化肥施用量增加了18.16倍。

  从粮食总产每迈上1个1亿吨台阶与化肥施用量增长情况分析,粮食总产跨越的5.5个1亿吨台阶,都伴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大幅提升(见图16-4)。1949—1966年第1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99.7%;1967—1978年第2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50%;1979—1989年第3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66.6%;1990—2007年第4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16.7%;2008—2012年第5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增长了14.3%。由于化肥施用量的饱和,2015年国家提出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政策,2013—2018年第5.5个1亿吨台阶期间,化肥施用量降低了3.2%。

  图16-4 全国粮食产量与化肥用量变化

  从增产效果来看,1949—2018年,粮食总产增加了5.5亿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5358万吨,每增产1亿吨粮食,化肥用量增加了974万吨,相当于每增产5千克粮食就增加化肥施用量0.5千克。

  (七)每增300千克粮食农药增1千克

  在粮食播种面积增长、化肥施用量大幅增加、灌溉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也呈快速增加趋势,农作物受灾面积逐年增长。但受灾面积的增长并没有大幅影响粮食产量的提升,这主要归功于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在高密度、高肥水、高重茬等条件下,防止了病虫害大规模、高等级的发生和危害。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药工业基本从零开始。1991年我国才开始有农药统计数据,当年农药施用量为76.53万吨,到2018年为150.36万吨,其中施用量最高的年份2013年达到181万吨。第4个、第5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药施用量分别增长112.05%和11.30%。受“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政策影响,2013—2018年第5.5个1亿吨台阶期间,农药施用量降低了16.75%。1991—2008年,粮食总产增长了2.23亿吨,农药施用量增加了73.83万吨,相当于每增产300千克粮食就增加农药用量公0.5千克(见图16-5)。

  图16-5 全国粮食产量与农药使用量数量变化

  二、单产每增1000千克/公顷的投入与代价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单产的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49—2018年,粮食单产共跨上4.5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粮食单产的提高需要农机、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同步增长,而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往往快于粮食单产增长的速度,出现增产不增效、农民种粮没有效益进而导致生产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从粮食单产增长所需的时间与生产要素分析,单产每上一个台阶平均需要15.3年,灌溉面积增长22%,农机总动力增长661%,农药使用量增长62%,化肥施用量增长94%(见表16-3)。

  表16-3 粮食单产增加1000千克/公顷所需投入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一)单产每公顷增1000千克需要15.3年

  1949—2018年,中国粮食单产由1029.33千克/公顷增长到5621.17千克/公顷,共迈上了4.5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从增产所需要的时间来看,粮食单产每增长1000千克/公顷,平均需要15.3年。

  其中,1949—1970年,单产从1029.33千克/公顷上升到2011.91千克/公顷,用时21年;1970—1982年,单产从2011.91千克/公顷上升到3124.38千克/公顷,用时12年;1982—1992年,单产从3124.38千克/公顷上升到4003.79千克/公顷,用时10年;1992—2010年,单产从4003.79千克/公顷上升到5005.69千克/公顷,用时18年;2010—2018年,单产从5005.69千克/公顷上升到5621.17千克/公顷,用时9年。

  (二)化肥施用量增加100千克/公顷

  1949—2018年,中国粮食单产从1029千克/公顷增长到5621千克/公顷,增长了4592千克/公顷。同期,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从26.82千克/公顷增长到483千克/公顷,增长了456千克/公顷。这相当于单产每增长1000千克/公顷,化肥施用量就增加了100千克/公顷。

  分阶段来看,化肥施用量在粮食单产增长中的作用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抛物线趋势(见图16-6)。其中,1949—1970年第1个单产1000千克/公顷台阶期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长9.70%;1971—1982年第2个单产1000千克/公顷台阶期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长353.11%;1983—1992年第3个单产1000千克/公顷台阶期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长98.74%;1993—2010年第4个单产1000千克/公顷台阶期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长87.90%;2011—2018年第4.5个单产1000千克/公顷台阶期间,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降低3%。

  图16-6 全国粮食单产与化肥施用量变化

  (三)农药使用量增加8.51千克/公顷

  从现有的数据和资料来看,2013年以前的粮食单产增长都伴随着农药使用量的增加(见图16-7)。从有完整统计数据的第4个、第4.5个1000千克/公顷台阶农药使用量来看,1993—2010年每公顷农药使用量增加120%,2011—2018年每公顷农药使用量降低14%。在没采取“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政策以前的第4个增产阶段(1993—2010年),粮食单产增长了1001.9千克/公顷,每公顷农药使用量增加了7.51千克。

  图16-7 全国粮食单产与农药用量变化

  (四)灌溉面积平均增长53.79%

  灌溉条件改善和灌溉面积增加,是粮食单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1952—2018年,农田灌溉面积增加了2.42倍,粮食单产跨越了4.5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粮食单产每增加1000千克/公顷,灌溉面积平均增长53.79%。

  分阶段来看,由于1970年的数据缺失,1952—1982年粮食单产跃升了两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灌溉面积累计增长了121.34%;1983—1992年粮食单产跃升第3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灌溉面积减少了1.52%;1993—2010年粮食单产跃升第4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灌溉面积增长了38.72%;2011—2018年粮食单产跃升第4.5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灌溉面积增加了13.13%(见图16-8)。

  图16-8 全国粮食单产与有效灌溉面积变化

  (五)农机总动力增长9倍

  1952年全国农机总动力仅为0.5万千瓦时,2018年增加到9359.5万千瓦时,增长了18718倍。由于第1个、第2个1000千克/公顷台阶的农业机械起点低,农机总动力增长与增产的关系不好确定。从第3个1000千克/公顷台阶开始,单产增加了2496.79千克,农机总动力增加了8961.64万千瓦时,增加了22.58倍。这相当于粮食单产每增加1000千克/公顷,农机总动力增加3584.66万千瓦时,或者农机总动力增加9.03倍。

  分阶段来看,由于1970年的数据缺失,1952—1982年粮食单产跃升了两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农机总动力累计增长了792.8倍;1983—1992年,粮食单产跃升第3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农机总动力增加了178.94%;1993—2010年,粮食单产跃升第4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农机总动力增加了499.07%;2011—2018年,粮食单产跃升第4.5个1000千克/公顷的台阶,农机总动力增加了41.10%。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