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第十五章 粮食消费:70年增长57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五章 粮食消费:70年增长577%

  粮食消费水平是人民健康的保障,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志。按照国内外粮食消费的一般规律,要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障“吃饱”,每人每年通常需要消费400千克粮食。而“吃好”通常需要消费大量肉类等动物产品,这使得用于饲养动物的饲料粮消费大幅增长,主粮消费则会降至100千克左右。人均年粮食消费量通常要达到650千克以上,有的国家达到800千克以上。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粮食为主转向多样化,人均粮食直接消费量明显减少,肉类、奶产品、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增加,油料、糖料、水果、蔬菜等人均消费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中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已跨过“吃饱”的界线,正在向“吃得更好”努力。即使出现国际粮食供应链的问题,我国也能够保障人民“吃饱”,但部分人的“吃好”可能会因食物涨价受到冲击。当然,如果实行粮食危机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计成本生产食物,那么“吃好”也会有一定保障。所以,只要努力生产、杜绝浪费、适度进口,我国就能够保障人民对粮食消费的基本需求,不进口也不会挨饿。

  一、粮食总消费量增长577%

  我国是粮食净进口国,因此粮食总消费量等于总生产量加上总进口量:1949年粮食产量为11318万吨,有少量出口,消费量稍多于11318万吨;2019年粮食产量为66384万吨,进口量为10312万吨,合计消费量为76696万吨。70年间,我国粮食总消费量增加了577%。

  二、直接消费降95%,间接消费增380%以上

  自1949年以来,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127%(见图15-1)。粮食消费日趋稳定,食物消费日趋多元,1978—2018年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蔬菜消费量趋向稳定,但食用油和猪肉、牛肉、羊肉等肉类消费量呈增加趋势(见图15-2)。与1978年相比,2018年直接粮食消费量降低了95%,而食用油和猪肉、牛肉、羊肉的消费量分别提高380%和408%。

  图15-1 1949—2019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图15-2 1978—2018中国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口粮稳定,饲料用粮剧增。粮食消费包括口粮消费、饲料粮消费、种子用粮、工业用粮、酿酒用粮、粮食损耗等。口粮是指直接食用的生活用粮,包括大米、面粉及其加工制品等;饲料粮是通过动物转化而间接消费的粮食。另外,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粮食损耗也在粮食消费量中占很大比例。随着粮食消费量的增加,谷物食用比例逐渐下降,饲料消费比例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粮食消费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农村口粮消费量远远高于城镇,而饲料粮消费量则相反。1985—2018年,农村居民粮食总消费量由1985年的353千克降低到2018年的344千克;口粮消费量由1985年的280千克下降到2018年的138千克,而饲料粮消费量则由1985年的43千克增加到2018年的103千克。城镇居民粮食总消费量由1985年的372千克下降到2018年的288千克;口粮消费量由1985年的242千克下降到2018年的110千克,下降幅度较大,而饲料粮消费量则由1985年的100千克增加到2018年的207千克,增加了1倍多。

  三、人口增长对粮食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0%

  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影响粮食消费总量,尤其是影响口粮消费和饲料粮消费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变动是影响粮食消费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变的条件下,人口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粮食消费的数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19年中国总人口数达到14亿人),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来人口增速放缓,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中国将出现人口低增长率和高增长量长期并存的局面,人口刚性增长必然带来粮食消费的刚性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量增加了3.67亿吨,人口增长了3.5亿,按人均粮食消费量550千克计算,人口增长对粮食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0%。依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农村人口还会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见图15-3)。201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比为60.60%。城镇化的推进在改变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同时,也影响着粮食消费的结构和水平。农民进入城市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会与城镇居民趋同,即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其他副食消费比重增加,而这一变化将会带来饲料粮和工业用粮消费的增加。

  图15-3 1950—2019中国人口与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四、收入增长对粮食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0%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9,比1957年下降了0.64(见图15-4)。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2124元,扣除物价因素,比1949年实际增长32.7倍,年均实际增长5.2%。

  图15-4 1957—2018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根据经验,收入水平与食物消费关系的演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食物消费以粮食为主;第二阶段,当收入跨越了第一阶段后,畜产品消费增长;第三阶段,当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0%(见图15-5)。根据测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总消费增长的贡献率为50%,另外的50%源于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增加。

  图15-5 1980—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五、中国粮食消费展望

  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人口数量仍然是影响粮食消费的主要因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会对粮食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城镇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带动肉蛋奶等产品的消费增加,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将继续呈下降态势。在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和人口下降的带动下,农村居民口粮消费量将小幅下降。城乡居民的饮食结构将逐渐向多元、营养、健康等方面发展,肉蛋类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届时,口粮消费平稳趋降,饲料粮、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种子用粮稳中趋减;稻谷、小麦消费需求将呈下降趋势,玉米、大豆消费需求则快速增长。

  展望未来,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在粮食科技进步、单产提高、减少损失浪费、利用非粮食物等方面,我国还有较大潜力可供挖掘。此外,未来粮食储备可以保障粮食市场供应稳定,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可防止区域性、阶段性粮食供给紧张,市场机制也能够解决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等问题。

  粮食消费水平随着人口数量、收入水平、粮食产量和进口量等因素变化。按照发达国家吃好的标准,人年均消费粮食达800千克。据此计算,当人口达到14.5亿时,我国每年将消费粮食11.6亿吨。考虑到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和进口水平,在人口达到高峰期时,我国的粮食人均消费量应在650千克左右,全国粮食总消费将为9.7亿吨,其中进口1亿吨。 中信出版2020年度好书-经济管理(套装共12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