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大野芳菲

第34章 琴瑟因共鸣而合;湖畔葬情 (1)

大野芳菲 额鲁特·珊丹 4248 2021-04-02 20:34

  夜里,他们由马头琴的世系“火不思”——忽雷——朝尔,谈到1451年建年号为天元、自称大元田盛的也先可汗,每遇盛事,必宰马设宴奉皇酒,自弹“火不思”与臣民同乐的情形。

  他走出尼茹黑德玛的房间,明媚的心,宽广一片。人生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足够了!他不敢苟求地老天荒似的爱情,即刻就光临他的生活,至少,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

  未与王女谋面之前,他一心想着尽早抵达瑞典,完成古斯塔夫五世国王交给他的任务。真切的爱情,让他改变了决定,他要在蒙古王女的故乡喀喇乌苏停留几日,然后再返回欧洲。他需要对蒙古王女尼茹黑德玛做进一步的了解,也希望她了解自己,直到她参透他多年的秘密为止。

  哈斯伦德用左脑这样说着,右脑却反复地叠印着在月下弹唱的一对影子。朦胧中,那是他与蒙古王女在朗月下欢歌的身影,是尼茹黑德玛的幸福来临之日,也是他的幸福来临之日……

  对于现实中的尼茹黑德玛,哈斯伦德在他撰写的《蒙古的人与神》一书中,曾作出这样的记述:

  我们在此(塔城)经历了一场奇迹般的短暂见面,她,土尔扈特的尼茹黑德玛,是位修长的年轻女子。她那高雅的巴黎式服装陪衬着皮肤微红的蒙古美,看起来颇富异国情调。

  她的谈吐和举止姿态是在欧洲主要城市的生活中,在七年大学的学习研究中形成的。她有着精通西方文化的完全一流的、讲究的语言,对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她都给予了恰当的回答,我们交谈了十四个小时,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谈吐在不知不觉中,愈来愈多地稍稍带有蒙古人的思路和方法……

  从尼茹黑德玛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香气,钻入哈斯伦德的鼻息,使他重温起来自于欧洲的味道。房间里,兴奋的话题,把两颗挚爱蒙古民歌的心拉近了。

  “哈斯伦德先生,几年前我的弟弟策林就通过信件,将您前来准噶尔探访我的情形告诉了我。策林说,您的心灵已和蒙古人紧紧地贴在一起,在生活和习俗上,也成为与蒙古民族没有隔阂的人,那时,您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见过您以前,有时候我甚至带着西方人的想象在想,是什么东西如此吸引着您,使您连续在草原上生活七年?”

  “对于一个不热爱蒙古草原的人,或没在草原上真正生活过的人来说,蒙古草原是制造黑灾和白灾的地方,所以他们才忽略了灾难之外的美丽,而我则在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了这里的一切,尤其是这里的蒙古民歌,它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无缺的美。”

  “无缺的美?”尼茹黑德玛的眼睛里闪现着惊喜的火花,“您也许不知道,您现在阐述的思想正是我的思想!没想到,我们的想法竟像一个奶桶里搅拌出来的甘酿,是这样的一致!我现在可以这样认为,您是一个崇拜游牧文化的狂恋者。”

  “我的确是一个游牧文化的狂恋者,同时也在努力学着理解这个民族。您在欧洲生活多年,也许比我更清楚中国文化在欧洲的魅力。在欧洲,崇拜和敬仰中国文化的人很多,歌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与歌德同时期的大诗人席勒也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游牧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闪亮的一道星河,可惜他们是无法领略到了,不然,在他们优雅的诗风中,也许会添上豪放强劲的韵味。”

  “可您领略到了,从这一点上来说,您是幸运的。”

  他走进王女的客房,在王女的彬彬礼让中刚刚落座,一把形状“似琵琶而瘦”、琴柄上雕有树影和鹰鸮的“火不思”,就映入他的眼帘。

  “尼茹黑德玛小姐,当年,您的母亲就曾手持“火不思”琴为我弹唱了几首蒙古民歌,如今,那悠扬的韵律仍深刻地叠印在我的脑海里。您对音乐的喜爱,启萌于您的母亲杜伦高娃夫人。如果将您母亲的名子翻译过来,那就是会唱歌的美女,您继承了您母亲的天赋,对吗?还有,这把‘火不思’肯定是您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把琴和您母亲手持的那把‘火不思’出于一个艺人之手。”

  尼茹黑德玛点了点头,“是的。我的母亲在她十岁时就显示出她歌唱的天赋,因此,我的外祖父才在她出嫁的那天,将祖传多年的古琴送给我的母亲。可是,就连我的外祖父也没有想到,他送给我母亲的这把火不思,恰与我祖父留给我父亲的那把‘火不思’出自一个琴匠之手。我前往欧洲时,我的父亲又将他的‘火不思’转送给了我。”

  “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

  尼茹黑德玛点了点头,温情漫上面颊,“我的母亲常常这样认为,这一对姊妹琴巧聚到一个家族时,她的幸福时刻就已来临。那时我还是一个孩子,可我还能清晰地记得,我的母亲和父王手持‘火不思’在月下的篝火旁弹唱‘火不思’的身影和舞姿。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母亲的歌声与父亲的琴声是那么和谐、动人,好似琴瑟共鸣般合而为一!可惜,我的父王故去了,他再也不能陪着我的母亲弹琴歌唱了。——噢,请原谅,我的思想好像游离了刚才的话题。哈斯伦德先生,您好像对这把‘火不思’产生了兴趣。”

  “这把‘火不思’的确让我产生了兴趣。我在草原上生活了七年,古代盛行清代又被蒙古人日渐荒疏的这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我只见过两把,都出自于您的家族。据我所知,在每一个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家中,几乎都保存着一些祖先遗留下来的物品,还将这些物品的来历熟记于心。尼茹黑德玛小姐,我很想知道这对姊妹琴的来历。”

  哈斯伦德凝神注视着蒙古王女,急切地等待着她的答复。尼茹黑德玛用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划,“火不思”就发出圆润清纯的声音。悠扬的琴音尚未消失,就讲述起有关于这两把火不思的传说——

  在神火照耀下的赛克里提草原上,并立生长着两棵栖落着鹰鸮的胡杨树。一个日光如火的中午,一个制作“火不思”的老艺人在归家的途中,刚刚走到胡杨树下,就中暑倒在了树荫下。

  绿伞般的大树,为老艺人挡住了灼热的阳光,他在福荫的庇护中醒来,晚霞已遍染西方。成群的鹰鸮正在他的头上盘旋,朝着他不停地鸣叫。他像崇拜苍天一样,对着驱除暑热的胡杨和呼唤他醒来的鹰鸮叩拜起来,这才带着感恩不尽的心情启程了。

  几年过后,老艺人再次经过此地,遗憾的是,栖息在树上的鹰鸮不见了,两棵并立生长的胡杨也因旱灾枯死。太阳像火球烧烤着他,他久久地立在枯死的胡杨树下,心情十分悲伤。他想,就用胡杨的树干制作一把“火不思”吧,两把雕刻着鹰鸮和胡杨的“火不思”叮咚作响时,它们带给人间的福音,就会响彻赛克里提草原。

  第二天,他带着年轻力壮的儿子重返此地,在刨挖大树的过程中,老艺人发现,这是一棵同生同死的姊妹树,他们的根茎只有一个,为他们灌输生命的是同一条命脉。于是,老艺人就用姊妹树做柄,梨木做槽,把胡杨和鹰鸮的图案雕刻在琴柄上。

  姊妹琴制作完毕的这一天,是老艺人的喜庆之日。他的长子恰巧就在这天与妻子缔结姻缘。在夫妻朝拜圣火的仪式上,他将这对姊妹琴送给新婚夫妇,希望他们用这一对姊妹琴,弹奏出火一样的生活。

  之后,不管这对恩爱的夫妻怎样呵护这一对姊妹琴,它们还是在战乱中失散了。经过无数次的辗转,一把流落到了杜伦高娃夫人的家族,一把流落在帕勒塔王上六代祖巴木巴尔的手中。从此,两个家族不但视这两把得之不易的“火不思”为祖传之宝,并世世代代地弹奏着它。

  讲到这里,尼茹黑德玛莞尔一笑,脸上散放出神往的表情,“如今,火不思的琴声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了,悠美的琴声还回荡在我的家族。我的母亲带着火不思来到我的家族,这一对分散多年的姊妹琴又重逢了,正如当年制琴的老艺人所赋予它的使命,我的父王和母亲正是用它弹奏出火一样恩爱的生活。后来,它跟着我远行欧洲,而后又跟着我回来了。在巴黎,我经常弹起它,可我找不到在草原上或月光下弹奏的那种美妙感觉,自从它跟着我离开故乡,它就好像失去了灵性。”

  “人有心,琴亦有心,这也许和自然环境有关吧。”哈斯伦德用左脑这样说着,右脑却反复地叠印着在月下弹唱的一对影子。朦胧中,那是他与蒙古王女在朗月下欢歌的身影,是尼茹黑德玛的幸福来临之日,也是他的幸福来临之日……

  “火不思”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出现后,为后世的二弦弹拨乐器“忽雷”奠定了基础。

  这天夜里,他们面对面交谈着,由马头琴的世系“火不思”——忽雷——朝尔,谈到1451年建年号为天元、自称大元田盛的也先可汗,每遇盛事,必宰马设宴奉皇酒,自弹“火不思”与臣民同乐的情形。

  早在公元1253年,忽必烈大汗远征云南大理时,赠送给纳西族土司阿良一个蒙古乐队,带去了被纳西族人称之为“苏古笃”的“火不思”,从此,“火不思”清脆圆润的琴声,就长久地回荡在云南大理的土地上。

  “火不思”的分系还有很多,如哈萨克族的大小“荷不斯”、柯尔克孜族的“考木孜”等。他们热烈地交谈着,带着相见恨晚的情感,从马头琴的始祖谈到蒙古民歌,以蒙古民歌为主题,从东方谈到西方。

  东方的蒙古王女讲述着西方的见闻,来自北欧的哈斯伦德生情并茂地谈论着她故乡的草原风情。看上去,他们就像多年的老朋友,心情都格外兴奋。

  夜已深了。在夹杂着蒙古语与法语的交谈中,吉雅泰和恋人托娅早已不知去向。

  “哈斯伦德先生,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您现在的血液里,流淌着的一定不是日耳曼人的血液,而是比血浆还要浓烈的蒙古民歌!”

  “能得到这样的认可,我觉得非常荣幸。我在长期采集民歌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虽然我的体内流淌着的不是蒙古利亚人的血液,但这个民族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我。我说着这个民族的语言,唱着蒙古人的歌子,接受着这个民族的思想熏陶,连我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我彻底变了,确切地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改变了我!”

  面对一个视东方文化为根基的西方人,尼茹黑德玛心领神会地笑了,“这就是蒙古人所说的天命吧,如果您没有机会走进蒙古草原,这样的体会您永远也无法得到。”

  “是的。这一切都是天命,命运之马就这样将我带到了这里,已经到了无法回头的地步!”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飞速地旋转着,在愉快的切磋中,他们早已忘却了时间……

  不知不觉,已是次日清晨。

  毫无倦意的哈斯伦德带着歉意站起来,准备告别了。

   喜欢大野芳菲请大家收藏:(321553.xyz)大野芳菲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