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红楼之王熙凤

第 125 章

红楼之王熙凤 香溪河畔草 5588 2021-04-02 19:48

  话说这王氏也甚可笑, 她收买的探子其一就是彩明的父母, 也就是彩霞彩云的父母。

  彩明如今跟着凤姐做小账房, 修炼古武, 已经是气劲外放的一流高手, 可谓前程无限。

  彩霞也是凤姐做主出嫁了。如今在凤姐的田庄上做管事, 夫妻们和蔼。彩云确实在二房当差, 但是,王氏月例都拖欠一半。大丫头只给一两银子,性子上来了, 还非打即骂,人家父母凭什么替你做奸细?

  这彩明的父母早就把王氏卖给凤姐了。

  不然,凤姐不会让彩明修炼古武。

  再一个探子就是金钏玉钏的母亲, 这个就更加可笑了。

  金钏都被她一顿嘴巴子撵出来了, 那个时候,金钏一家人就向凤姐投成了。

  王氏如此待人, 竟然指望人家替你做细作, 这人还真是狂妄自信。

  王氏最后一波探子, 也是没有被凤姐收服的探子, 就是宝玉跟前袭人麝月。

  自从晴雯投奔凤姐, 独当一面替凤姐打理炼器坊, 宝玉手下的小丫头不满意袭人的欺上蒙下,一个个投奔了晴雯。

  这些丫头的卖身契都在凤姐手里,晴雯见她们反抗袭人, 都一股子收下了, 倒是捡到宝贝,佳惠与良儿竟然能够修炼古武。

  宝玉眼里只有袭人与晴雯,其他丫头都是无所谓,小丫头都投奔晴雯,他也不阻拦。

  王氏根本不知道,还以为袭人手下还有千军万马呢。

  袭人麝月倒是忠心,但是,荣庆堂的丫头防她像是防贼。她这半年虽然留守在荣庆堂,鸳鸯却不许她靠近半步,她在荣庆堂就像是坐牢一样。

  袭人除了在家做针线,最多能去荣庆堂的后院子逛逛,后院是厨房重地,都是凤姐安排的心腹,袭人当初一幅姨娘的嘴脸,宝玉的奶娘李妈妈也厌恶她,其他的婆子越发落井下石,根本懒得搭理她。

  袭人如今就是聋子瞎子。

  三个隐藏在凤姐与贾母身边的探子都死火了。

  王氏气得差点晕厥。

  说实话,凤姐还真没有封口的意思,只是说三月之前不许泄露出去,不然后果自负。

  这是怕外人知道两家议亲,真没想隐瞒王氏。

  这事没瞒着王家。却是王家妯娌厌恶王氏。

  宝玉定亲,王家两妯娌随礼一千银子,王氏还嫌少。

  不说王家两妯娌,就是王子腾兄弟也不待见她了。

  迎春端坐着,一幅温良贤淑的大家气象,黛玉、探春、张瑞芳,杜婉、杜婧,王熙鸾,宝钗,宝琴,再有木兰青桐这些玩得好的姐妹们都上前恭喜。

  贾敏张舅母王家妯娌都说的吉祥话,赞扬迎春美丽端方,能干有福气。

  再有族里的老太太,老婶子,那是不吝夸赞。

  就是杜婉的母亲,杜尚书夫人与水澈的夫人世子夫人,也上前说了好些吉祥话。

  贾母更是人家说一遍她学一遍,王氏的嘴巴硬像是被锯掉了,皮笑肉不笑的,一句恭维的话没有。

  最后竟然借口贾政无人照顾,告辞了。

  她也鸡贼,跟着贾母告辞:“老太太,老爷在家无人照顾,媳妇跟您告罪,我得先回去了。”

  薛姨妈本来也没到迎春房里,一直在荣庆堂的厢房跟着李纨一起。这是闻听王氏要走,也跟着告辞了。

  薛王氏这个人很圆滑,她自己走了却留下宝钗宝琴,并让小丫头给凤姐穿话说,她的身份有些妨碍,留下也帮不上忙,不如回去照顾王氏,免得她想不开做傻事。

  李纨也被王氏要求回去,李纨借口要照顾老太太留下了。

  如今二房基本已经是宝钗当家,连探春也靠边了,她更是插不上手,索性就趁着这个机会求一求凤姐,留下照顾贾母。

  她原本就在照顾贾母,只是那一次贾政出事,她才被王氏逼着回去了。

  李纨见王氏拂袖而去,生怕凤姐误会二房整个要跟大房翻脸,今日可是有贵人在。她自己又不能出面解释,忽然间心生一计,让人找了贾兰,让他进去给迎春磕头贺喜。

  贾兰在大房名下,基本没犯什么恶事,凤姐对他也十分优渥,免费进私塾读书,免费公用笔墨纸砚,还免费替他请了伴读。

  李纨被凤姐教训吓唬之后,害怕了,不敢再跟凤姐争锋。为了保全贾兰,投靠凤姐,她知错悔改,纠正了贾兰被王氏灌输的什么他父亲是嫡长子,他是荣府嫡长孙的错误观念。

  贾兰因为明白荣府的爵位跟二房不相干,跟二房相干,也不敢他相干,二房的东西都是宝二叔的。所以,他相对来说十分感激凤姐对他的照顾。

  贾兰得了李纨提点,也不喝酒了,进来给迎春磕头:“我妈妈叫我进来给姑姑磕头,恭喜姑姑,贺喜姑姑,祝愿姑姑百子千孙,万事如意!”

  这也是贾兰慌张,他今年才十四,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心中一慌,话说颠倒了。百子千孙这话说得早了点,却是好话。

  迎春感觉到了他的善意,也不怪罪,面带羞涩,亲自叫起。得知李纨并未离开,这次回来预备留下照顾老太太。迎春十分高兴,又把一盘子喜饼递给他:“就说姑姑谢谢她的好意,这糕饼与你母亲沾个喜气。”

  贾兰见迎春并未怪罪迁怒,高兴的道谢而去。

  这一下总算是把王氏离席引起的尴尬化解了。

  大家都议论说兰儿成器。

  北王太妃尤其欢喜,忙问:“这位公子是哪房所出?”

  凤姐便道:“这是我珠大嫂子的儿子,她母亲姓李,前国子监急救李守中李大人就是珠大嫂子的父亲。”

  这一说大家都知道了,是那为守节的寡妇,今日不方便进来。

  大家都夸赞李家家教好。

  大家正在议论的热闹,林之孝跑的只打跌,跪地禀报:“二奶奶,圣上赐婚的圣旨到了,礼部的官员,还有乾清宫的总管大人。都在前厅等着宣旨,二爷让您与二姑娘道大厅上去接旨。”

  这话一说,满堂上都是贺喜的声音。

  凤姐忙问:“可急不不急?老爷知道吗?”

  林之孝道:“老爷与二爷都陪着礼部的杜尚书与总管大人吃茶。”

  北王太妃笑道:“你们姑嫂先去熟悉更衣,我去牵头照应一二。没事儿,他们只怕还要吃了酒才会走,不在乎一时半刻。”

  凤姐这才安心,与迎春忙着回房换了衣衫,梳洗一番,这才一起到了大厅。

  皇帝老子也很是有意识,拢共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旨意夸赞迎春乃是巾帼英雄,于社稷有功,赐封县主称号。有什么功劳却没说。

  迎春与荣府上下跪下磕头,三呼万岁,然后领旨。

  然后全家跪接第二道圣旨,这一刀才是赐婚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闻荣国府三品为烈将军贾赦之女贾瑛,娴熟大方、温良敦厚、才貌双全,上皇太后闻之甚悦。今皇北静郡王水溶,正适婚娶,郎才女貌,天赐良缘,朕亦成人之美,特将贾氏瑛娘,赐婚北静郡王水溶为王妃,择良辰完婚。

  钦此谢恩!

  众人跟着磕头谢恩,然后领旨,结果返现领旨的人多了一个,却是北静郡王。

  原来宫中乾清宫总管先去北静王府赐婚,然后,礼部才来荣禧堂宣旨。

  北静郡王便跟着赐婚钦差来凑热闹了。

  北静王太妃顿时笑了:“你媳妇有母妃替你看着呢,你急什么啊,家里还有客人呢!”

  这话说的大家都笑了。

  北静郡王忙着躬身回禀:“母妃容禀,儿子也是知道总管与尚书大人辛苦,本来应该摆酒感谢,只可惜几位大人皇命在身,儿子也只好跟着前来,一并感谢了。”

  太妃也乐呵呵笑了:“好好好,你有理!”

  这一刻,荣禧堂成了欢乐的海洋了。

  凤姐真想吟诗一首,只可惜文采有限!

  这下子,荣宁街上车马喧嚣,英亲王,熙郡王,东西南三位异姓王,他们本来就北静王府吃酒,结果北静郡王跑了,他们跟踪追击,也来了。

  再有除开石家之外的七家老公府。连理国公府柳家大爷也来讨喜酒。

  好在荣府如今家大业大,府里大小厨房全力启动,林小红这个火灵根也上阵帮忙,总算是赐婚特使的饭菜没有耽搁。

  这一日,荣府从头晌闹到傍晚才散了。

  凤姐高兴之余也恼恨王氏,不顾辛劳,叫了林之孝来吩咐:“从今往后,二房的太太不许进门。”这还不够,又吩咐赵良栋:“派人守好荣禧堂与荣庆堂,今后我不发话,二房的人除了兰哥儿,其余人不许进门。”

  这是连宝玉与探春也恼了,不许他们自有来往了。

  宝玉探春如今已经回去二房住了,就近照顾贾政。但是,他们随时随地可以进入荣府探视贾母与众姐妹。

  今日王氏不给凤姐迎春面子,凤姐也不会再敬着她。

  这一次王氏这样不给面子,凤姐回击,王家与敏姑妈都不会说话。就是王子腾责怪,凤姐也有辩解。

  趁着迎春的喜庆,贾琏与他儿子豆哥儿一起过了一次生日。所幸贾琏因为迎春订婚,提前休沐三日。

  余下两天,贾琏便在府里宴客,这一次的座上客。

  贾府在荣宁街摆流水席,过往的百姓都可以坐席。

  之后,荣府上下的主子感谢天恩,每个人捐献一百两,拢共凑了一千二百两银子,去城外把之前凤姐的粥棚续上了。

  这般时候,官府正在遣返灾民。

  官府给每个流民一两银子的盘费。

  凤姐便跟顺天府尹杜瑞明联系,在施粥的同时给予返乡的流民每人一袋子大白馒头,足足二十个,有了这些馒头,他们就是走路回乡也足够了。

  荣府一开头,京都许多人家都道城外去施舍馒头,除开有些无家可归盘踞在城外天齐庙的孤儿乞丐,再没有流民了。

  乾元帝心里窝火,每年的灾民都要考一些女人行善才能最终解决,太后娘娘奶年年捐赠收拾,他这个天子有什么脸?

  灾民散去,乾元帝赶着叫大起。

  然后,乾元帝一个个衙门叫着问话,首当其冲是户部,询问他们每个行省的春耕准备的怎么样,让他们迅速着手准备春耕补种。大声斥责:“不要坐在衙门,等秋后朝着下面伸手要赋税,要从撒种开始重视,春争一时,懂不懂?”

  户部尚书是熙郡王的人,他没想到刚上任就遇到这等事情,脑袋磕在地上不敢抬头。

  然后,乾元帝点名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很懵懂:“微臣斗胆,还请陛下明示!!”

  乾元帝怒道:“蠢材,蠢材,礼部掌管礼仪教化,能不能做点实事,编纂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就地鼓励百姓自立更生,自给自足啊,不要动不要就骨头软了,跑到京都来磕头啊?大量的流动人口,会扰乱秩序,更让居心叵测之人趁机利用。你们知道每年在逃荒的路上减员多少人啊?最少三成,甚至高达五成啊?

  “乡土难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些东西会不会啊?每年大量的经费划拨下去,开办义学,免费县学,大笔大笔的银子砸下去,百姓照样还是愚不可及。江南的流民上京,江南乃是鱼米之乡,竟然出来讨饭,这些地方官在干什么,哪里还有脸面腆居官位?”

  礼部尚书心悦诚服,他的却没有这个心思,忙着磕头:“微臣这就安排下去。”

  乾元帝冷哼一声,掉头看着吏部尚书,二皇子的老丈人,他从前的伴读,顿时也心气不顺。

  他一声冷哼:“吏部,这一次江南的官员又有许多的考绩优等,优等怎么出了流民啊?”

  然后,乾元帝又把一大把卷宗丢下来:“重新奏来!”

  张家舅舅就是吏部尚书,别人不敢说话,张舅舅却有话说,他出列走到堂上站定,将手里的象牙芴往上一举:“启禀圣上,微臣有话禀奏。“

  乾元帝一笑:“总算出来个喘气儿啊,准奏!”

  张舅舅言道:“谢陛下。微臣去年上任之初,就曾经上过条陈,向陛下建议,这个京察大计有漏洞,诚然如陛下所言,我们坐在京都,不下去走走看看,完全依靠的就是下面支付巡抚总督上报的情况,下面官员的奏报的材料若是真实地,吏部的京察大计肯定就是真实的,下面督抚若是虚报,臣等的审查的材料都是假的,哪里能够得出正确结论?”

  “是故,微臣再次启奏陛下,京察大计,不仅要参考下面一层层申报的材料,咱们也要派遣人手下去考察,为了预防人口拖沓,朝廷难以负担,微臣建议,今后再行京察大计,不妨跟通政司联合起来考察,通政司在各省府都有衙门,正好跟吏部相互监督,免得有人谎报。王陛下纳谏允准。“

  乾元帝想的是悄悄铲除那些根深蒂固党附顾家余孽,换上自己的心腹干将,逐步将那些余孽挤出正要的岗位,全面掌控江南官场,悄无声息把江南的赋税重新夺回来。

  按照张尚书的搞法就是不偏不倚。

  乾元帝想铲除那些前朝余孽,那些心腹之人乃是奉旨渗透奉旨贪墨。

  他要培植心腹,不贪墨如何收买人心,如何立足?

  但是,他想要铲除的余孽却盘根错节,根本不敢下手。一旦打贼不死,很可能就是天下大乱。

  那漕帮就在京都的鼻子下面戳着,一夜之间就能兵临城下。

  乾元帝心中很无奈,这就是上皇所谓的太平盛世,其实内忧外患,千疮百孔。

  他却舍不得丢弃。

  “容后再议!”

  干不过贼寇就辱骂重臣,臣不惯着你这个毛病。

  张舅舅心里可是敞亮得很,大不了再去榆关地落户生根当个教书先生,从前也做熟了。

  他这两榜进士,不愁生计。

   喜欢红楼之王熙凤请大家收藏:(321553.xyz)红楼之王熙凤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