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就是朱棣当上皇帝后,为自己的亲生母亲龚妃所建的,那么一个违背了父亲旨意的儿子,最能遮掩天下人耳目的莫过于为父亲立功德碑了。
巨大无比的功德碑,宏伟浩大的将会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自我标榜,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阳山碑材工程似乎有着与修陵和建都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家何傲说,当时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因为他是采取了一种非正当手段,夺取了皇位,当时全郭所有反对的声音非常多,就是说一个正常的皇帝被他弄得下落不明,他自己坐上了皇位。
于是他为了收买人心,就在阳山这个地方做了三块巨大的石材……假如说这种假设能够成立,那又留给了后世更大的疑问,如此重要的工程,朱棣为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呢?
所有的历史线索,显然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一手操纵全局的朱棣已经沉睡在长明墓穴里了。
他的时代早已远去,留下只言片语的零星记录,并不能为人们拼凑出关于阳山碑材的完整故事。
同样经有朱棣流传下来的孝陵功德碑,似乎仅能作为一项对于阳山碑材作出推想的线索,却又仿佛只是它的一个替代品,虽然布满刻字,却找不到任何一个字可以帮助人们探寻朱棣的想法。
那些布满钎痕的庞然大物,是凭借当年工匠们一锤一凿的功夫才得以开采成型的,俨然就只剩下在等待运送了,虽然工程就那么截然而止,但无可质疑这的确是一项宏伟浩大非凡的工程……奇怪的是这样一项工程,却没有在官方史册上,留下任何的正式记录。
朱棣打算花费国库里多少银两,那碑材的预算又是怎样一笔账?除了一些有案可查的古代工程可能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外,这些疑问显然也只能留待推测了。
北平故宫内有一块体积及其巨大的重道结石,这块石头长十米,宽三米厚两米、史书记载这块石头在明朝嘉靖年间采于北平郊区房山大石窝。从北平到房山,车程不到一小时,今天的房山大石窝依然出产高质量的汉白玉。
工人们顶着烈日,采石的声音不仅让人们想到古代那些无名的工匠,尽管有了汽车和现代的采石设备,但是基本的工作程序还是和古代一样,采下的石头或就地加工或运出山去。
据记载,当年北平故宫那块十米长的重道结石,动用了民夫两万人足足花了二十八天,耗费白银十一万余两。
如果根据这些数据,仅仅以简单的推算,阳山碑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就已经能得出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了。然而对于这样超大的工程来说,这恐怕就是根本无法成立的,因为工程本身所面临的问题,难度纷繁复杂已远远不是北平故宫那块重道结石所能比拟的。
如此看来,推测还是要从碑材本身来入手。而在所有的问题和难度当中,在明朝是如何运送这批庞大额石材,也成为了所有考古学家最为迫切想解开的难解之谜。
岁月如流,阳山碑材躺在孤独的山谷内六百余年,时间到了九八年,考古学家何傲带领几名考古队员和地质队员来到了阳山,对那碑材做了一次精确测量。
测量工作到了中午时分,一个惊人的数字出现了,按照考古人员的测量记录,如果把碑材的三个部分像立碑一样重叠起来,它的总高度将达到七十八米……一座七十八米的石碑会是什么样子呢?
北平的街道上高楼耸立,如果把那座七十八米高竖立在这样的街道上,与四周的高楼相比它也不会逊色多少。通过他们的测算,这几块碑材的体积重量一万一千四百八十三立方米,重量为三万一千一百四十七吨。
现在伫立在明孝陵中那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高度有十八米多,那也是南京最大的碑了,可是拿它和阳山的碑材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它的体积只有阳山那个的五十分之一。
或许工匠们是不得不停止了,如此巨大的石材如何运送?简直是令人无法想象,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否曾经想过,或者是否试过了什么办法。
在北方的苦寒之地,人们沿路凿井取水,破地成冰。然后利用坚冰的滑溜表面拖运重物。那么这样的办法在南京是否可行呢?
队里的土木专家对此做了一番十分科学的调查,他的分析是南京的气候没有结冰期,因而就很难造成一个重达一万吨的大石头拉过去的时间段。即便是能够做到,那么其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冰作为运送材料来说它的承载力不够。即使是在大北方,想要运送这么大的石块,冰本身的承载力也是不够的,
如此看来,工匠们也并不寄望于南京的冰,在那三块碑材的下边分别都有一些可以打凿的孔洞,它们并没有特定的形状,似乎只是被打凿出来做某种用途的。
工匠们是否正设法用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来运送碑材?一种比较普遍的推测认为,这些孔洞应该是古人特意留出的空隙,准备将原木塞进其中,然后用滚木的方法将碑材运送出山。
古时候的人非常勤劳,非常聪明,他们用各种办法把枕木垫到碑材的下面,然后会采用人工推或拉的形式运送。
这也不是做不到的,但是四十公里却是绝对做不到的,这似乎就是结论了。的确,什么样的木料才能承载如此的重量,还可以滚动自如呢?
根据专家们的分析,通常用做建筑材料的红松具备足够的抗压系数,但也需要它的直径达到五十厘米左右。土木专家的分析是,大概一万多吨重的一块石头,重量分配下来把原木的抗压算足了,至少也需要三百三十根木头。
三百三十根直径是五十厘米的原木,在四十米长的一块石头上,根本就摆不下来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事情还远不止这么简单。
如今明孝陵内的神功圣德碑其碑额,碑身和碑座三部分,严实合缝地重合为一个整体。那么假如那三块石头比孝陵内的大了几十倍的阳山碑材一旦运到了孝陵,就要按照这种模式相互重叠起来……
这就意味着需要面对的还有起钓碑材的严峻任务,这是否可能完成呢?要知道即使是在今天要起钓运输那么巨大的石材,恐怕也有难以解决的超高难度。
根据中土南化公司重型机械厂长所说,现在要吊运一百来吨的物品已经是一个小项目,目前咱们自己海上最大的起重设备,有三千吨的浮钓。长江沿线的陆地最大起吊设备是六百吨级的。
那么厂长所说的六百吨桅杆吊设备是陆地上起重工具中的顶级设备,然而这与阳山碑材每块都上万吨的概念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显然,即使是在现代,要把那样的三块碑材吊起重叠,也是难以想象的。
现代其中技术尚且无计可施,那么在六百年前的明朝,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是否能做得到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如果不是外星人或者神仙下凡来帮忙的话,根本不可能。
一个根本无法去实现的工程,又怎么去计算它耗费的人力物力呢?这应该根本就是一个不可能做出来的预算,而这是否就是阳山碑材工程没有正式预算记录的原因呢?作为阳山工程的发起者,皇帝朱棣本人是否知道那是一个无法完成的工程呢?假如他知道,那么他又是怀着一种怎么样的心理来发起这项工程的呢?
一个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浮现在眼前,答案究竟谁知道?一手操纵全局的朱棣本人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已无法为人们解答,作为后世人也只能从蛛丝马迹中作出一番看似合理的推测了。
在今天我们知道那碑材根本无法运出来,那朱棣这货当时明知道这状况,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为何为何有意为之呢?
如果反向推导一下也未尝不可,黄娟的猜想看似天马行空,但我的猜想就更为大胆……或许朱棣那货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打算完成这个工程,摆摆样子而已,明知道没有结果又劳师动众的阳山工程在其它浩大工程纷繁累积之时,由于天子一声令下轰然开始,又突然结束。
下令的这货的心理,大概就是为了堵住别人怀疑的嘴,其手段不外乎无尽的血与杀,杀鸡儆猴让所有对自己不满的人都特么见鬼去,然后再用孝道的名义,开采那巨大的石碑,只是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让人看的手段而已。
所以说,阳山的这碑材在开凿之前,那朱棣根本就没有想过它有建成的一天,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想让它运出山,所以才有了那超级巨大,也超级不可思议的尺寸。
黄娟似乎对我的这个看法没什么兴趣,因为她竟然耸耸肩对我不置可否地一笑,那眼神说明了一切。我这时候的心情可想而知,当你费尽说了一个经历的时候,人家却不太感兴趣,辣种赶脚真的是……呵呵哒!
其实当年我在地质队的时候,也不是混日子的啦,刚开始那一两年相当勤快,只是后来和同事们特别是上头相处的相当糟糕,所以受到排挤就自己跑了出来。
“那你想不想听听顺治死得秘密?”为嘛我会说这话题,真的不是因为出发前看的电视剧的缘故,而是以前在出野外时,和一起来工作的考古队员瞎聊过这方面话题而已。
“你知道什么呢?”黄娟咦了一下,显然,她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毕竟相对朱棣,顺治的名气要大一些吧?想想还真是如此,只要对比一下这两个皇帝为名为传的小说电视剧就够了。这是一个一半听来,另一半是我胡乱猜想补全的听闻。
清顺治十八年,也就是一六六一年的正月初六,新年的欢乐祥和还笼罩着整个京城。
然而,此时此刻的清宫,却看不到丝毫节日的喜庆。
夜里子时,深宫里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了。
就在顺治驾崩后的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九,一个不满八岁的孩子,战战兢兢地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这个叫做玄烨的孩子,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康熙大帝。
在皇宫中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但让人们迷惑的却是,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一向身体健康,从未听说过有什么疾病缠身,为什么会忽然不治而亡呢?
对于顺治皇帝的死亡,在清世祖实录中记载异常地简短:丁四,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清朝史集对于顺治的日常活动,有着详细的记载,在清史稿世祖本记二中,光是顺治到南岳狩猎的记载就多达二十二字。如此相比之下,记录他死亡的文字无疑是少得可怜,只是短短的十一个字就表述完了。
为什么顺治的日常活动能有如此详细的记载,而关乎生死的大事却以寥寥数语,就敷衍了事了?这实在是令人费解。
而更让人们费解的是,对于这个皇帝的死因,在清宫档案中竟然是只字未提。
三百多年的时光悄然流逝,威严的紫禁城依然沉默不语。那段关于顺治死亡的历史,仿佛就在这样的静默中被永远尘封了。
有关于顺治皇帝的死因,史料中存在着太多的疑点,中土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历史研究专家李河西决定从尘封的历史档案中,揭开这个困扰史学界多年的谜题。
根据李老的讲述,记载那倒霉皇帝生前活动的清世祖实录中,有一段关于他死一段时间的记录。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免去了群臣的朝贺礼,而且祭祀太庙的仪式也是派手下前往的。
壬子日,也就是初二这一天
喜欢鬼葬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鬼葬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