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鬼葬

第六十七章死因线索

鬼葬 落霞不归 3369 2021-03-29 18:43

  顺治皇帝感到了身体不适,在这部清世祖录中有谈到,顺治患病时再十八年正月初二,那么也就是从初二到初六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他的病情急剧恶化。到了初六已经大俭了。

  大俭这个词是专指皇帝病危病重了,那么皇家档案里出现这样的字眼,说明顺治确实是病入膏肓。另外在初六的这一天,朝廷还传出了御旨,说了除了十恶不赦这样的大罪外,其它的死囚与罪犯都一律释放,想以此来为顺治消灾祈福。

  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顺治到了初六这一天,病的已经是相当严重了。而也就是在记载顺治大俭的初六夜里,深宫就传出了顺治驾崩的消息。

  清世祖实录作为记录顺治皇帝生平最权威的档案,在漫长的清朝存在时期,被专门保存在皇史臣的金柜里。别说是平民百姓,就是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经特许也是很难看到片子只言的。

  在那段历史已经远去的今天,探索顺治死亡的真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然而,也就是在此时一个无法被回避的疑问也摆在了眼前……清世祖实录用了两百多字记录这个皇帝死前的活动,而描述他的死亡,却仅有包括时间,地点在内的十一个字。

  除此之外却再也找不到任何线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的说法是,顺治得病从初二到初七短短的五天时间,就命丧黄泉,由此可见他得的不是一般寻常的病。

  可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档案中的记载也只是说顺治身体不适,而对具体的病因却是只字未提。就是这样才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猜不透,想不明白的迷。么按照这种说法,顺治这家伙究竟是患上了神马可怕的病症而去世的呢?

  疑雾云绕,挥之不去,还有同样令人费解的是,顺治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诏,这份遗诏又叫做聚急诏,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因为在整篇遗诏中,充满了顺治皇帝的自责。

  金银殿宇泥废甚多,身处深宫越朝绝少,自恃聪明不肯纳见等等。前后共开列了十四条朕之罪,究竟为什么顺治对自己平生所为如此内疚自责?这样的自责,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离开人世时最后的心情,这其中又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关于顺治的遗诏,在民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相传顺治皇帝迷恋上了一位江南名女董小宛。

  而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对此极为不满,之后设计毒死了董小宛,顺治悲痛欲绝,最终不治而亡,为了隐瞒事情的真相,在顺治驾崩后假借顺治之名伪造了这份遗诏。

  对于这种传说,研究清史的专家严从年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民间有个传说,董小宛是茂屏江的妾,是江南八大名女之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得非常美丽动人。

  有一种说法是说清兵南下的时候打到南京,就把那董小宛俘虏了,之后就带到北平。相传那董小宛美得惊人,才艺兼具,入宫后深得顺治的喜爱,最终被顺治列为贵妃,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董鄂妃。

  一代名女成了皇贵妃,这当然引起了那皇太后的不满,于是她用计害死了董小宛。在董小宛死后,顺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痛不欲生,寻死不活。据说太后曾经派人看着他,免得他自杀。

  就在董鄂妃死后刚过百天,宫中就传出顺治驾崩的消息,就在这短短的一百天里,贵妃去世,天子驾崩……为什么,这一切如此的巧合呢?

  在顺治死后,当时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吴梅村写下了清凉山赞佛诗,然而一些文人学者在诠释这首诗的时候,发现迷离恍惚,字里行间似乎不仅仅是在赞佛。

  吴梅村在诗中写道,陛下寿万年却命如尘埃,愿共南山蹲长共膝恭悲……在朝中任职的吴梅村深知那里面的内情,有些东西不敢名言,就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用隐晦的手法记录进诗中。

  也因此后人才会将他的诗称之为史诗,而当时顺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故事传得是沸沸扬扬,人们不免猜测吴梅村在诗中所写的陛下,会不会就是顺治皇帝呢?

  此外诗中还有这么一句,皇母协双城,绿盖云中来。根据汉武帝内传所记载,双城全名叫董双城,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的侍女,那么这里的双城暗指的又特么是谁呢?

  那赞佛诗中还写道,可怜千里草枯萎落无颜色。千里草,草下千里重叠这分明就是一个董字。如此联想到诗中所提到的双城,全名董双城,而千里草映射的又是一个董字,人们就更加确信诗中的妾,指的就是董小宛。

  而陛下无疑就是深爱着她的顺治皇帝了,如果说吴梅村诗中以千里草和董双城来暗指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那么他会不会也知道顺治死亡的真相,而用映射的手法写入诗中呢?

  反对地研读吴梅村的诗句,不由得对其中一句诗百思而不得其解,诗是这样写的:八级和茫茫,约往清凉山。根据作者笔记记载,诗中的清凉山指的就是佛教圣地五台山,那么联系上下文来看,他是否在暗示顺治皇帝并没有真的死在宫中,而是退位前往五台山出家了?

  这个说法,倒是于人们听到的传说相重叠了,根据清宫内档案的记载,顺治皇帝在十四岁那年,也就是八年的冬天,他在遵化打猎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在山洞内静修的法师,法号就别山,也就是从这以后顺治就与佛教结下了不佳之缘。

  在之后的顺治十四年,在太建得精心安排下,二十岁的顺治在京师海慧寺同高僧韩普松见面。

  这次会面两人相谈甚欢,韩普松对佛法的诠释深深触动了顺治,从此他就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次顺治对来到北平的,天童寺的住持说,朕猜想自己的前生一定是僧人,所以现在一见到佛家寺院就不想再回宫了,要不是怕皇太后惦念,我早就出家了。

  顺治崇佛以就,而且早有了出家之意。在董鄂妃死后,他曾一度伤心欲绝,无心朝政病逝于养心殿,也许仅仅是个对外的托词,他并没有死而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了。

  根据起居注的记载,康熙继位后不久,孝庄皇太后曾多次带他上五台山礼佛。其实这类活动本可以再北平举行,可是他们偏偏闲着没事不远千里来到五台山,而且这样的活动还不止进行过一次。

  如此可以看来,顺治在五台山出家修行,也许才是隐藏在礼佛背后的真相。而这不也切切能够解释吴梅村在诗中写的约往清凉山了吗?

  在庚子之变得时候,慈禧太后西逃到了山西北边的时候,当地接待她。当时的物质条件差,器具不够,就从五台山借了一下用具。有人说那些用具,跟宫廷里面的用具很像,可能就是顺治当年用过的。

  康熙孝庄的五台山之行,神秘的御用器具,民间关于顺治与董小宛的爱情传说……这一切都在印证清凉山赞佛诗中迷离的映射,如果将这些细节综合起来,关于顺治死亡之迷似乎就可以还原成这样的一个过程。

  孝庄害死了董小宛,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以病逝为托词,到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孝庄唯恐被天下人所知,于是就假借顺治之名伪造遗诏,遗诏中的种种自责无疑也是孝庄强加给顺治,莫须有的罪名。

  不过对于遗诏不是出自顺治本人,而是孝庄所写的这种说法,我倒有不同的意见。因为从顺治的感情和思维基础来分析,遗诏中的自责倒也不是不合情理的……顺治这个满族的皇帝,他在入主中原以后,面对的这片土地和臣民,面对着这里的生活和文化,一切都感到陌生。

  那么他要当好皇帝,实施有效的铜治,就必须要去尽量的熟悉和适应这一切,甚至要背离他自身原本的习俗,这也就使得顺治皇帝陷入了一种困惑与矛盾之中,甚至于在他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有几分自责的成分。

  在顺治亲政之后,多次传见了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并向他学习天文和物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顺治受到汤若望的影响,曾经一度笃信基督,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

  在位期间,他也屡次下诏自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既然遗诏的内容是在情理之中,那么遗诏又是怎么撰拟的呢?

  根据史料,顺治朝的翰林院黄曦曾经写过一部自传年谱,在这部年谱中黄曦谈到,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的这一天,他被召入养心殿,在聆听完顺治帝的旨意后,便到了乾清门起草遗诏。

  顺治的这份遗诏,是御前大臣的三次修改三次进呈,甚至皇帝是在病榻上,咬牙三次过目钦定。而就在这份黄曦的自传年谱中,意外地发现了关于顺治死因的线索。

   喜欢鬼葬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鬼葬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