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翰林院黄曦的这份自传年谱中,他写到了被召入养心殿,在病榻上的顺治皇帝对他说:朕得了豆症,恐怕是好不了。所谓的豆就是天花,顺治皇帝从患病到驾崩,只有五天的时间,他的病症与天花病极为相似。
史学专家们认为顺治很有可能就是得天花病死去的,黄曦的记载让人们不得不怀疑投向了顺治出家的说法,在年谱中明确地说道顺治身患天花,卧床不起。
那么民间为何又会有传言顺治为了董小宛而到五台山出家的传言呢?就在重新审定之后,顺治出家的说法又有疑点浮出了水面。
那董小宛的丈夫茂平江在影梅庵夜雨中,详细追忆了自己和董小宛的相识,乙某初夏他和董小宛第一次见面。乙某就是明崇祯十二年。
这一年,董小宛十六岁,而顺治才两岁。就在董小宛十四岁正红的时候,顺治皇帝才刚出生,该到顺治十四岁亲政的时候,她已经二十八岁了,史书上有记载,笔记上也有记载。
就是在顺治娶董鄂妃的时候,董小宛早已经死了不在人世间了。那么他们两是怎么结合的呢?如此说来,董鄂妃并不是什么董小宛,孝庄也就不可能像传说中所讲的那样,因为看不惯一代名女成为贵妃,而设计害死董鄂妃。
那么为何顺治出家的传说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被演绎得如此具体生动呢?
其实在董鄂妃在成为顺治的爱妃之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就是皇四子,这小孩死了。董鄂妃非常的悲痛,日夜啼哭因伤成疾,她不久之后也就死了。
于是爱妃逝世,留给少年天子无尽的悲思,顺治万念俱灰,决定遁入空门。
顺治十七年十月,高僧茅熙森为顺治,在万善殿举行归于佛门的净发仪式。在僧人传记续指月录,找到了记载顺治净发出家的文字。然而之后的记载,却将故事引向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顺治皇帝剃光了头发要出家了,立即震惊了皇宫内外,当然最着急的要数皇太后了。她火速叫人把那茅熙森的师傅玉领秀召回京城。
根据续指月录的记载,月灵秀到达北平后,听说弟子茅熙森为顺治剃发,当即叫人架起柴堆要烧死这个渣渣。顺治得知这件事情后,无奈之下只好决定蓄发留足,不再出家。
这么说来,传说并不都是空穴来风,顺治的确曾经削发为僧,只是他的出家最终并没有成行。
而就在顺治重返皇位两个月后,正当京城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到来的时候,深宫传出了顺治染上天花的消息。就在五天后,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就驾崩于养心殿。
从种种史料和迹象来推断,顺治就是患了天花而去世的,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了。但是令人费解的是,顺治帝患病去世,应该是属于正常死亡,然而清宫档案为什么对他的死因只字未提,讳莫如深呢?难道顺治死亡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是清代皇帝主要的陵园之一,顺治死后朝廷依照他的遗嘱,就将他葬在了这块土地上。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顺治十四岁那年的冬天,在打猎的过程中发现并确定下来的。
应该说那是一次很特殊的打猎活动,皇帝行围打猎一般都是在秋天进行,而那次却偏偏选在了冬季。事实上,那次的行猎只不过是一个堂皇的托词。
顺治八年的冬天,京城天花大作,死亡的阴影笼罩皇宫,顺治不得不远离京城来到遵化一带的山野中,名为行猎实为避豆。一代天子竟然被天花所迫,不得不离开皇宫将自己放逐于北方的寒山冻水之间。
天花这种病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而且死亡率比较高。特别是在满族入关之前,当时地广人稀,疾病传播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而在满族入关之后,到了中原地区细菌传播就比较厉害了,再加上他们刚刚入关,水土也不服。顺治进关才十八年,时间比较短,就会很容易染上这种天花的疾病。
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不满八岁的康熙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上,而他之所以能够坐上今天的龙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已经出过天花。
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终生免疫,对于天花当时的人们是谈之色变,因为不引起朝野恐慌,清朝正史中有意隐去了顺治死于天花的事实。
这是顺治年间一个叫张成的大臣所写的个人笔记,里面这样记载,正月初七这一天,也就是顺治驾崩后的第二天,朝廷在传御大赦的同时,还传御民间不许炒豆,不许点灯,不许倒垃圾。
而这些禁忌却只有在皇帝出豆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京城内外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正是与翰林院学士黄曦的自传年谱中所记载的基本吻合,所以由此就可以推断,顺治皇帝正是因为天花而死去的。
如此一来,史料的研究结果几乎全都倾向于顺治死于天花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几乎就可以消除左右的疑点。但是为什么几百年来,对于顺治的死亡依然还有那么多的猜测和怀疑呢?
有一个姓黄的清宫历史研究专家,他曾经发表了一篇关于顺治遗诏的学术论文,从而引起了历史学界对那顺治帝死因的再度关注。
他说他看过现代医学和古代医学关于天花的介绍,在古代医学方面,比如说康熙朝有一个人叫做张璐,他有一本书叫张氏医通,这里面讲了天花的症状非常之多。
在张氏医通使这样描述天花的症状的:豆疮将出,必先发热,豆疮成酱时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应,自语呢喃如邪虫状。
也就是一般的发高烧,当然它不会说多少度,有发高烧,昏迷人体抽搐这些症状,在说话的时候胡言乱语也是昏迷的一种表现。如果说,顺治是患了天花,而且是很重的一种天花,发高烧到三十九或四十度,那这个人就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了。
他也不可能在回顾自己,在过去十几年当中坐了一些什么事情,那些做得对,那些做的不对,这是做不到的。
这样说来,既然顺治患上了天花,临死之前必定陷入昏迷状态,为什么会在遗诏中他又清晰地为自己开列了十四条罪状呢?另外他还要解决当时一些很大的难题,这些难题首先就是说,选一个接班人来当皇帝。
选的是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当时他还很小只有八岁。八岁的孩子必须要有辅政大臣,要找一些跟多尔衮没有关系的人,因为多尔衮这货是辅政王权利大。
要选跟多尔衮没有关系的人,这个在逻辑思维上不够严密,头脑不清醒的话是很难做到的,他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要很快地解决,必须写到遗诏里面去。所以阿黄生认为,这就不是一个天花病人所能做到的了。
黄生的分析有理有据,但是在学士黄曦的自传年谱中,却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初六这天,黄曦循召进入养心殿,聆听完顺治帝的旨意后,便到乾清门起草遗诏,最后御前大臣们三次进来,顺治三次过目亲订。
从天花的症状推断,顺治临死前根本不可能神志清醒,也就不可能亲自口授遗诏,那么黄曦在年谱自传记载的顺治临死前口授遗诏,开列自己的十四条罪状,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决定由谁来继位和辅政大臣的两大难题,这些事情又该如何解释呢?
病死或天花死,其实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这也就是一个疑点。不仅顺治驾崩时间的记载相差了整整一天,甚至哪一天得病,史料上的记载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清实录中记载着,壬子也就是初二的那一天,顺治感到身体不适,在平圃杂记中却说初二顺治到闵仲寺看太建吴良虎剃度,而根据自传年谱中所记载,黄曦初一到初三连续三天进宫请安都没有说顺治生病。
而且在初三的这一天,顺治还和黄曦讨论事情,如果真是患上了天花,在天花发病的初期体温会急剧上升,之后便是昏昏沉沉不省人事。真的是这样的话,他就不可能在初二发病初期冒着高烧,到闵仲寺看太建吴良虎剃度。
就算是回来之后才发病,第二天恐怕也很难再就关系重大的事情和黄曦讨论,而且更让人们感到费解的是,为什么黄曦对于讨论的内容,仅仅用了具不敢哉四个字简单带过?
如果说黄曦没有什么不敢告人的苦衷,为什么他要如此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呢?究竟是为什么,史料在这么多关键之处的记载,会有如此之多矛盾异常明显的出入?这似乎很难用记述者的失误来作简单的结论,会不会是顺治帝的死亡另有隐情呢?
另一种说法,另一个解释是,顺治真的死于郑成功的炮轰吗?九二年一个普通的下午,居住在厦门的郑万灵在家中整理父亲留下的遗物。
郑家是郑成功的后代,郑万灵的父亲去世后留下不少和先祖相关的书籍,然而就在整理的过程中,一本书引起了他的注意。
郑万灵发现了一本的手抄本延平王起事实录,一本很旧的书。
延平王是南明永历皇帝,奖赏郑成功抗击抗清有功而赐给他的名号,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载了郑成功的戎马生涯。从一九一二年抄写到如今一个多世纪,除了主人之外,从来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郑雨春是郑万灵的爷爷,而这本延平王起事实录,就是郑雨春委托学校一个老师郑修成所抄写的。这本手抄本一直由郑万灵的爷爷保存,直到去世才传给郑万灵的父亲。在这本手抄本的前页,不可东移西借的叮咛,让它时至今日才浮出水面。
在零四年的四月一天,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吸引了无数的目光: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
这个惊人的消息就是来自郑氏家族,祖传的手抄本《延平王起事实录》,在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有人密报郑成功,高崎之战中顺治皇帝在厦门施铭港被炮击末,清军将领达苏不敢对外公布这个消息……这么这有可能是顺治皇帝神秘死亡之迷的真相吗?
顺治被郑成功击毙于厦门,惊人之言的出现让专家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那本手抄本上。就在研究考证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那手抄本上,还有一段关于太师郑芝龙被害内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了顺治帝的死因。
太师郑芝龙降清后,屡次写信劝儿子郑成功投降都以失败告终,但顺治并没有将他治罪。
在一次战役以后,顺治死了,死殒当港,死在厦门,因而在清朝大臣中跟郑芝龙有矛盾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向新帝告状说应该把郑成功的父亲处死来报这个杀父之仇。康熙听了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就处死了郑芝龙全家上下十几口。
零三年一天,一封信摆在了清史专家的面前,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给他带来了顺治被大炮击毙于厦门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这个专家说,他看了这封信后感到特别惊讶,因为两百年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记载,那本书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延平王那本,是敏国二年做的,等于是在清朝灭亡以后这本书才出来,这太不可思议了。
然而这个对历史学家来说不可思议的说法,在厦门早已有相关的传说。厦门海域有一种很奇特的鱼,因为肚子里面没有鱼鳔,无标将鱼,相当奇怪。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岛抗清,顺治皇帝御驾亲征来到厦门,郑成功的部队沿岸与清军激战,就在这次激战中顺治帝被郑成功炮轰而死。
喜欢鬼葬请大家收藏:(321553.xyz)鬼葬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