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以前我是苏东坡

第六十七章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不同于程朱的学说

以前我是苏东坡 古岳 2489 2021-03-29 04:04

  我觉得王守仁讲的孝顺是在最大范围和限度内遵从父母的心愿。

  孩子们应该主动填平父母与现代变化而产生的代沟;父母想做一些事情没有说出来的时候考虑在前,赶紧想,马上做;

  父母即便做错一些事情,也不要喋喋不休的强迫父母接受,更不能跟训责孩子似的训斥父母。

  做为儿女,要体会父母那颗心。

  每个家庭的父母有各种的心理诉求,有着不同的心情,我们根据自己的家庭体会到,做出来,就是孝。

  王守仁认为道德的建立和道理的形成,来源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道德理论。

  程颐朱熹的知行学说,主张先知道道理后才去实行,强调人们应该首先了解什么是道德的原则,依据了解的去做,这样会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在程颐朱熹看来,人们往往知道怎么做,应该如何做,却不那么做,程朱说这些是“知而不行”。

  王守仁提出不同于程朱的观点。

  王守仁认为程朱讲的知而不行,是没有真正的知道;行而不知,不是真正的行。

  真正的知包括行,真正的行包含知的,他把这种真正的知和行叫做“知行的本体”也就是“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为善”和“去恶”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只有善的意念或者对于善的了解不是知善,只有把善的意念落实为善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知善。

  另一方面,人不是有明显的恶劣行为才是行恶,只要有一丝恶的意念就是行恶。

  从善的层面讲:有行才是知,从去恶的层面说,有不善的念头就是在行恶了。

  王守仁觉得行为可以看作是“知”的过程一部分,观念也可以看作是行的过程的一部分。

  这样,王守仁的学说中,知与行的规定互相包容,相互包含,相互合作。

  王阳明常说,说一个人知道孝顺,此人一定真得行孝;说一个人知道物品的味道,这个人一定经过入口的品尝;说一个人知路的艰险,一定是经过亲身的到达,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有真切的了解(知),这个人一定经过对此种事物的实践(行)。

  人们学习和实践不能分开,练习书法,必须勤奋练习,学习骑射,必须弯弓搭箭,经常锻炼。

  王阳明的思想强调“知”是必然能“行”的知,“知”是经历实践的知,是与行联系的知,在他看来,知和行的界限是相对的。

  他形象的做过比喻,一个人如果知道苦瓜的苦,必须自己去吃。

  王阳明的强调认识与实践相互联系,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胡耀邦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得到第二代政治领导人邓小平的认可,并在全国掀起真理与实践的大讨论,最终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我想这是由明朝的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的吧!王阳明还有一点,我不说了,张副总你知道吗?知道的话,您给大家讲讲吧。”

  褚新民刚想发言,又被李主任的接力棒传给了张伟强,如果不是李主任提名张伟强,他要将憋在肚子里的话一股脑的讲出来,李主任是北大毕业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自己也不弱啊,自己毕业于清华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也学习过哲学这门课程,哲学里包含中国本土哲学和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并不比东方哲学低,他怎么能认输呢?

  张伟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他的哲学理论基础没有李主任的缜密和扎实,更没有李主任的深邃,他看着李主任说:“李主任,是不是致良知呢?”

  李主任点点头。张伟强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继续说道:“我知道的不多。

  朱熹讲的是格物,王阳明讲的是致知。致良知就是把自己的良知充分的贯彻到底。

  良知是人人具有的早已具备道德意识,每个人都有内心的是非准则,内心的辨别是非的准则就是良知。

  良知是内心的观察者,每一种意念,良知都在内心告诉你这是对的,那是错的。

  人们呢?一部分的人们由于个人私欲利害所驱使,不顾良心的呼声,违背良心的意愿。

  致良知就是要求人完全的遵从良知的要求和指引,要在良知和欲望之间进行抉择,对良心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欺骗和隐瞒,这样的人可以称做是一个有道德人了。

  王阳明相信每个人都有道德自觉性,他认为良知不需要特别的修养加以体现。

  它时刻在人的内心扮演者道德评价的角色,关键在于人能不能按照良知的指向去做,使良知真正成为身心的主宰。

  王阳明勘定人人具有道德的自觉性,人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借用度阴山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里的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果理解这四句话,所有的困惑将变得清晰,所有的犹豫将变成果断。”

  褚新民觉得今天的讨论题目有些过于宏大,怎么想都像是电影里《建党伟业》里在北大会堂辩论的民国哲学家们。

  龚总重新确定讨论的目标后,褚新民就想发言,只不过刚才李主任和刘助理没有发言,他等待两位发言过后,抢着说道:“近代德国思想家康德曾经说过:“人心为自认立法”,与王守仁的“心外没有理”之说,也有同等之妙。

  西方文明的大炮打开了中国关闭许久的国门。否则,清朝的人们仍处在坐井观天的境地,认为泱泱大国,唯我华夏,中国是世界的中心,需要万邦来朝。

  没曾想,西方先进的文明迫使中国接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陈旧保守落后的思想经不起文明现代进步的更替,如果不是西方的大炮,当时的清政府还会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融合交流。

  自古以来,儒家学说提倡“学而优则仕途”,中国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文人,莫不把读书做官,当做人生的阶梯,当做人生伟大的目标,并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实现读书做官的梦想。

   喜欢以前我是苏东坡请大家收藏:(321553.xyz)以前我是苏东坡艾草文学阅读网更新速度最快。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