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幻想言情 重生之彼岸花开

第一三九章 新年

重生之彼岸花开 唐展 4378 2021-03-28 18:44

  大年三十中午吃过团圆饭,李炀去厨房里倒了一碗米汤出来,开始贴春联。

  贴春联自古以来都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九或者腊月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开始贴春联。一幅幅红色的春联,既表达了美好的愿望,也丰富了春节的年味。

  关于春联最早出现的时间或许尚有争论,但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却是不争的事实。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朱元璋喜欢热闹,他不仅喜欢写春联贴在皇宫里,还经常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对联流传于世。由于这位太祖皇帝的大力推广,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春节贴春联才逐渐作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春联的内容是李炀冥思苦想从记忆里抄来的,“玉兔毫光生紫气,金龙捷足入青云”,前一句旨在祝福老爸老妈的玉石生意蒸蒸日上,后一句则是对自己的勉励。字却是花了一块钱找袁兆民写的。老妈倒是很想让李炀自己写,只可惜李炀死活不肯。李炀自己知道自己的斤两,哪里愿意出来献丑。

  后来去找了袁兆民,排了好久的队伍,才换来了这幅对联。袁兆民的字也果然没让他失望,挥毫之间,但见笔走龙蛇,力透纸背,端是写得一手好字,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以前只是知道袁兆民一直靠替人代笔写信为生,哪里想到他的毛笔字造诣会如此之高。李炀不会写字,但欣赏的眼光还是有的。看着这幅对联,李炀就不禁想到苏轼对吴道子的那句评价:“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巅。”其神妙之处简直溢于言表,比很多电视里面很多所谓的书法大师不知道高出几千里去了。

  这样想着,李炀就觉得自己是不是该再去找他题几个字收藏起来,搞不好以后还能成为传世之作。那么多的世界级大家比如梵高之类的,还不都是死后才出名的。

  老爸老妈都去刘婧家打麻将去了,贴完对联无所事事的李炀,便去找刘婧下楼去看曾可他们打雪仗。

  整整下了两天的大雪终于在早上停了,不然这个年大家都只能窝在家里过了。

  张君也在楼下,正在教曾可用擦炮做“手榴弹”,将一团雪捏实,然后将点燃的擦炮倒插进去,扔到半空“砰”地炸开后,细小的雪疙瘩便如同手榴弹爆炸后的弹片一样四散乱射。曾可这小子马上举一反三,准备塞一颗比大人拇指还粗的大鞭炮进去,吓得李炀赶紧阻止了他。这种鞭炮跟擦炮这些小爆竹可不一样,李炀曾经见过有人玩这个连手指都被炸掉,哪里敢让他这么玩。

  今天其实最没什么好玩的,真正的新年要到明天才算正式开始,然后好吃好耍,一直玩乐到大年十五才算过完一个年。

  吃过年夜饭后燃放烟花,便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李炀和刘婧两家人会合,将所有的烟花全都抬到院子里去,依次摆好。此刻怕是整个院子最最热闹的时刻,家家户户偕老带幼,都下到院子里来欣赏烟花。已经有其他邻居开始燃放起来,五颜六色的烟火在半空中炸开成一朵朵漂亮的图案。

  李炀他们两家放的烟火大部分都是从锦城买回来的,花样上自是有所不同,一下子便将其他人家燃放的烟火给比了下去,引来一阵阵羡慕的目光。李炀后世看过很多次大型的烟花节,因此实在引不起什么兴趣,和刘婧站在一旁聊着天。

  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家团圆守岁的日子,按照习俗不能相互串门。

  燃放完烟花后,李炀一直陪着爸妈守在电视机前边嗑瓜子边看春晚,抽空给许晴、刘小刀他们打了电话拜年,又躲进卧室和萧晓煲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粥,一直挨到凌晨放了鞭炮才去睡觉。

  古时候据说守岁都要守整夜的,但现在已经很少人会真正熬通宵,一般而言守到凌晨就差不多了。恩,打麻将的不算。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李炀睁着惺忪的睡眼就被喊了起来。加起来估计就只睡了三四个小时,饶是他习惯早起也有些吃不消。

  里里外外换上崭新的衣裤,对着衣柜上的大镜子臭美了半天,才喜滋滋地走出去。

  记得小时候有句童谣是这么唱的:“过新年、穿新衣、戴新帽、过年要给红纸包。”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一件衣服缝缝补补要穿好多年,甚至实在没办法穿了还会找裁缝给改成小孩衣服,因此过年能穿一件新衣服是很多小孩子盼了一年的梦想。人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其实从穿衣的变化最能反映出社会的发展。从最先过年全家都买不起新衣服,到后来父母省吃俭用会给孩子买上一套,再到后来全家都穿着新衣服过年,大致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生活变化的真实写照。

  现在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喜欢诋毁改革开放,那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若将他放到那些年代去经历个两三年,保证他哭着喊着要改革要开放。在没饭吃没衣穿的年代,一切都是浮云。

  在客厅里和爸爸妈妈说了一通吉利话,讨了两个沉甸甸的大红包,让李炀有种意外的惊喜。

  李炀还在县城的时候,姑姑就给老爸打电话说了李炀开网吧的事。没想到经此之后,或许是觉得李炀已经长大了,老爸反而将经济管制给放开了,不再像以前老是会盘查他的零花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件事情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连红包都丰厚了许多,要是搁在以前,里面顶多也就放一两百块意思一下。

  然后到走廊里燃放开门爆竹,意味着新年大吉,这时候远近已经响起了连绵不绝爆竹的声音。一通爆竹将刘婧他们家也吵醒了,陆陆续续起了床。刘婧出来洗脸见到李炀,定定地看了他一会,然后露出一个甜美的笑容:“李炀,新年好!”

  除了开门爆竹外,大年初一早上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上坟祭祖。

  国人的宗亲观念极重,香火传承也是所有的家庭最为看重的东西,古时有一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的人死后连祖宗也是没脸去见的。这个“后”,指的就是男孩子。计划生育年代,很多人冒着丢官破产的风险都要生个儿子,除了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因素外,香火传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免不了上坟,意味着过年也不能忘了祖宗。

  李炀家的祖坟在乡下,要差不多走上半个小时,这也是为什么要起来这么早的原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首望去,尽是一片苍茫的雪国。

  路上也会碰到同是上坟的乡亲,热情地和老爸老妈打着招呼,驻足聊几句家长里短,也会亲切地招呼李炀,问起他的成绩云云。只是李炀已然全不认识,这时候老妈就会在一旁不着痕迹地提醒:“还不给三叔问好?”于是李炀就乖巧地说“三叔新年好。”当他们听到李炀的成绩时少不得惊讶一番,若是十分亲近的人往往还会感慨道:“贵全叔泉下有知啊!”老爸老妈就会在一边半是感慨半是满足地笑。

  李炀知道,他们口中的“贵全叔”就是自己从未谋面的爷爷。

  山林间到处是纸钱和香烛的青烟缭绕,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更是炸响了云霄,引得远近阵阵鸡鸣狗吠。

  上坟前是一定要燃放一挂鞭炮的,据说是为了提醒老祖宗,有子孙们前来祭拜了。同时也渐渐演变了一种攀比,谁上坟时燃放的鞭炮更久更响,就意味这家人更加兴旺发达。

  李炀将几米长的鞭炮一字摊开,点燃后远远地躲了起来。这种鞭炮几乎是市面上最厉害的一种了,即便是捂住耳朵依然被震得两耳轰鸣,鞭炮炸得地上的积雪和泥土四下飞溅,甚至能飞出十几米远。

  李万兵摆好供品和香烛,最先祭奠的就是爷爷。老爸一边烧火纸,一边口里念念有词,一家人虔诚地作揖,然后再倒半杯酒在火纸的灰烬上,就算完成了整个祭祀的仪式。奇异的是火纸燃过产生的灰烬竟然会随着青烟一起升腾缭绕,一直往天上飞去。老爸倒了酒上去后,火舌竟然窜起一人多高。老妈就在一旁说祖宗显灵了,让李炀赶紧磕头。更加奇特的是后来祭祀其他祖先时,就再也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让全家都啧啧称奇。

  或许这就是祖坟冒青烟的真实写照吧。李炀原本是一点都不相信这些的,重生后的心态不知不觉却稍微有了一些改观。连重生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都能发生,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回去后,天色才开始大亮。老妈开始做早饭,李炀闲得无事跑去给刘婧的奶奶和爸妈拜年,喜滋滋地讨了三个红包。这已经是他每年惯用的手法了,一般人是学不来的,像刘婧的红包就是老爸老妈主动给她的。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