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兄朱由校

家兄朱由校 第161章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5069 2024-03-23 01:36

  力工们在议论,一些大兴营的将士也在议论,对此、坐在马车上的朱由检看向了自己没能看到下水的武装商船。

  “下水了半个月,一点问题没有,大明的船匠果然手艺一流。”

  朱由检在心中感叹大明工匠在造船上的手艺,随后对坐在马夫位置的曹化淳询问道:“船厂开始新的造船了吗?”

  “回殿下,六十艘大船已经用阴干的船木开始建造了,龙骨在铺设中,三千料的武装商船应该在三月下旬就能造出来,四、五、六千料还需要考验工匠的手艺。”

  曹化淳对车内回应,顺带说道:“万岁用封舟的榫卯连接技术,解决了这些大料船的连接问题。”

  “连接问题解决,接下来只需要解决水密舱和火炮卸力的问题就可以了。”

  “船厂掌事回话,说应该五月下旬就能把这三种船下水试航。”

  “嗯,暹罗的柚木阴干的怎么样了?”听到自家皇兄用封舟的连接方法来套用新型船上,朱由检笑了笑,继续询问。

  “去岁八月开始阴干,剥皮之后,三十万料柚木,阴干到月初的时候,还剩下二十六万三千余料,估计再等七个月,只有二十三四万料了。”

  “嗯……”听到三十万柚木,居然可以阴干获得二十三四万料,这大大超过了朱由检的预期。

  以吨位来换算,一料0.325吨,二十三万料,便是七万四千多吨,大大超过朱由检估计的四万八千多吨。

  如果六千料的武装商船可以研制出来,那么四五千料的风帆战列舰研制的就比较简单了。

  五千料的风帆战列舰,也就是1625吨,同比较之下、欧洲人在南洋地区的船只不过是四百吨左右的武装商船,以及不超过三十艘的盖伦船。

  盖伦船又分为小型(100-400吨),中型(500-800吨),以及大型(900-1200吨)。

  因此、只要五千料的大明风帆战列舰研制下水,并且成功服役,那么南洋是大明后花园就不再是梦想。

  只需要二十艘这样的风帆战列舰,就足够称霸马六甲以东。

  如果以四十三年后的第二次英荷战争来说,大明只需要为这二十艘主力舰,配置上四千料、三千料的战列舰,二千料左右的巡洋舰。

  那么舰队总规模,将会达到恐怖的三百艘,一万四千多门火炮,十二万水兵。

  同比较下,四十三年后的第二次英荷战争,双方规模加在一起,也不过212艘战舰,32艘纵火船以及14艘通讯船,21艘武装商船,9200门火炮和4.3万水兵。

  这是英荷两国积攒了一个世纪的家底,而大明如果想要制造出朱由检心中的三百艘战舰,需要多久?

  技术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只需要天津船厂、龙江船厂两地发力,加上暹罗国柚木运输得力,最多五年时间,就可以建造出这个无敌舰队。

  届时、好望角以东、美洲以西,都将在大明水师的旌旗下匍匐。

  以这三百艘军舰为主体,可以分出八支地区性无敌舰队。

  届时、中南半岛的柚木,南洋的橡胶、黄金,香料,南亚的贸易市场,都将被大明一家独霸。

  其所能获取的利益,将会达到每年三百万两起步。

  朱由检虽然不奢望维持这么大的舰队,但打个五折还是需要的。

  “哔~~~”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水军三卫的所有船只都抵达了码头,开始放下了船梯。

  “行了、都干活吧!”

  见船只靠岸,伴随着大兴营参将开口,两百多皇店的牙行掌事便通知了所有力夫开始干活。

  上万力夫在可以停靠上百船只的码头开始小心翼翼的干活,把一箱箱沉重的银子、一袋袋粮食背上了货船。

  同时、一门门坳黑的火炮也在水军三卫的注视下被推了出来。

  他们迫不及待的开始接收火炮,并在同一时间将火炮推上固定的炮口。

  这一幕被朱由检看到,他不由笑着摇了摇头,心想这群家伙要是知道,他们现在坐着的只是补给船,会是什么感想。

  或许自从刘大夏烧毁宝船图纸,郑和航海资料开始,大明水师就不敢再奢望,能指挥三千料的大船了吧。

  大明有技术,但没有图纸,朱由检恰好提供了图纸,而朱由校则是总结了两方船只不同,取长补短之下,弄出了它们。

  望着火炮被一尊尊的吊起来放上炮位,望着白银粮食被运上船只,望着一艘艘货船满载而走,朱由检心中十分高兴。

  他高兴的不止是船运,还有码头上的力工们。

  开春时节,百万人口的京城是无法提供太多就业岗位的,而来到京城的底层百姓,大多都是秋收之后赶来,准备在冬季赚些工钱回家的。

  眼下已经开春,距离春种不远了,但京城之中却没有太多工位给他们。

  像朝廷调度这种,维持几天的装货运货,可以让一群力工存下不少钱,赶在春种前回家。

  “或许我需要先解决脚下的百姓生计……”

  望着那些明明身上满是汗水,却在搬运完货物有说有笑的人,朱由检心中感触很深。

  他总想着未来,总想着辽东、西北、西南,对于脚下的北直隶、山西等地,却只有分地这件事情惠及了百姓。

  但这惠及了多少?或许只有三分之一的百姓罢了。

  如果他连剩下三分之二百姓的生计都解决不了,何谈解决整个大明的百姓生计?

  想到此处,他沉吟了片刻,在想有什么能解决这么多百姓生计的办法。

  首要的,用人最多的,必然就是大基建。

  但问题眼下大明的基建,往往是通过百姓服徭役来完成的。

  不仅需要百姓自带干粮,还会耽搁他们耕种的农忙时间。

  必须要取消徭役,才能让百姓的负担减轻。

  但是取消徭役,需要面对的是整个天下的士绅反对。

  或许富农、中小地主、贫农都觉得是好事,但对于免除了徭役的士绅来说,这就等于剥夺他们的利益。

  富人与穷人,如果吃的一样,喝的一样,那么还有什么值得富人骄傲的地方?

  学识?

  富人引以为傲的学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就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你讲你的唐诗宋词,我听我的市井。

  你玩你的山水丹青,我玩我的煤炭涂鸦。

  不一定非得分出一个高贵。

  对于不用服徭役的士绅来说,看别人服徭役时的痛苦,就是他们感觉到自己高人一等时的畅快。

  如果所有人都不服徭役了,他们的权力就等于没有了。

  要怎么样才能让地方老老实实?

  还是那句话,必须在地方上留下钉子,而这个钉子就是军队。

  废除徭役和收税不一样,收税得让人去调查,计算,然后才能收税。

  但是废除徭役呢?只需要下一道圣旨就可以,难的地方是看地方执行上。

  为了私人利益,地方官员必然会出现一种情况。

  那就是朝廷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为了收免除徭役的银子,继续叫嚣徭役还存在。

  这种贪官污吏,便是实际拦截了朝廷对百姓惠利的丑陋份子。

  要威慑这种人,应该怎么做?

  自然是安排一群人监督他们,而这群人不用士兵也可以,南镇抚司锦衣卫就足够。

  想到这里、朱由检心中有了计较,当即对曹化淳道:“化淳、回宫,去养心殿找皇兄。”

  “是……”听到自家殿下的话,曹化淳便驱使马车离开了这里,而马车背后跟着的骁骑卫骑兵足足百余人。

  他们拱卫马车两侧,护送马车前往皇宫。

  说实话、这样的赶路和排场,朱由检根本就看不到一个地方的风气和风貌。

  他一直很想去看看真正的市井民生,但是就眼下来说,他的每一次“亲民”,都代表着冒险。

  想杀他的人有很多,朱由检不可能赌所有人都是聪明人,因为只要这群人中有一个莽夫,那他微服私访亲近民生的行动,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最后一天。

  伴随着这种想法,半个时辰的时间缓缓过去,当他们来到东华门时,朱由检换乘了车辇,向着乾清宫驶去。

  废除徭役一事,还是需要先谋划,而不是脑袋一热就决定了。

  徭役的废除,代表的是地方官府免费劳动力的损失。

  朱由检自然可以废除徭役,但废除之后,一些兴修水利、道路,修葺城墙、县衙、石桥等等行为的成本就要上涨了。

  比如一座石桥,有徭役的时候可以征徭役,而官府只需要出材料钱。

  甚至可以说、如果当地有合适的原材料,那么就只需要付出工具钱,以及三合土的材料钱就足够。

  但如果废除了徭役,那么人工费就出现了。

  一些小县,哪怕一天只给十文钱,那一百人就是一两银子,一千人就是十两。

  一条道路、一座石桥,一条水渠……

  这些基础建设,所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以月来计算的。

  哪怕只招募百人,修建三个月的道路,也需要九十两的支出,加上工具、原料,支出甚至可以达到二百两。

  二百两银子,地方小县一年又能有几个二百两?

  大明1427个县,沿海地区还好说,内陆的一些县城,库银也不过就是二三千两银子罢了。

  这看似很多,但衙门的日常维护、城墙修葺,城中道路修补等等,就要用去大半银子。

  有些时候、朝廷还会让各省筹措银子,这对于这些县城更是要了老命。

  就比如眼下的西南战事,五省自己就筹措了一百八十多万两,这些都是建立在各县往外掏银子的情况下。

  朱元璋制定的财政制度,保证了地方官府对农民的赈灾,以及地方官府自主的权力。

  原因就是汲取了宋朝、元朝过度集中银两到中枢,而导致地方财力不足的百姓受灾事件。

  也因为大明地方官府留足了自己运转的银子,所以很少能看到中枢发银子赈灾的情况。

  这系统很好,可架不住晚明文官、太监、皇帝、勋戚等势力胡来。

  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已经被他们搅成了浑水。

  让各省筹措银子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降低地方县城对灾荒抵抗风险的行为。

  所以朱由检要想让地方废除徭役后,还能继续运转,就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首先就是集权一个部门,尤其是财政。

  御马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过集权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军屯田,就达到了惊人的赋税收入。

  如果取缔地方筹措银子,那么地方财政会富裕起来,至于各种军事行动,则是由中枢拨发银两。

  中枢的银两够不够,这是废除徭役是否可行的前提。

  在朱由检脑筋飞快运转的时候,他的车辇也到了乾清宫门。

  经过通传后,他走进了乾清宫,进入了养心殿,并且见到了坐在位置上,皱眉处理奏疏的自家皇兄。

  “哥哥……”

  朱由检一开口,朱由校便放下了奏疏,抬头对他露出和善的笑容道:“弟弟来了、坐吧,说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事情倒是有,不过……”朱由检坐在了魏忠贤叫人搬来的椅子上,对自家皇兄道:“臣弟想废除天下徭役,减轻百姓负担。”

  “……”一句话说出,朱由校陷入了沉默。

  废除徭役,代表的是朝廷可能会每年增加上百万两银子的支出。

  朱由校想不通,自己弟弟为什么要说出这种事情?

  “徭役之事,废除之后,朝廷的支出会变多,还是等平定辽东再说吧……”

  朱由校想了想,最后用比较和善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变相告诉朱由检,自己并不像废除徭役。

  对此、朱由检却说出了另一种见解。

  “废除徭役,并非是一种出而不得的行为,废除徭役,南镇抚司监督,这只会让百姓对哥哥感恩戴德。”

  “哥哥忘了吗?日后我们还要收取赋税,如果废除徭役,百姓能在家中农作的时间更长,照料作物更加心细,那么亩产上涨,朝廷的赋税也就更高。”

  “更别提有了民心之后,若是日后要征收杂项,那么天下百姓在面对士绅蛊惑时,一旦有人提起这件事,百姓还会一条心的和士绅走到一起吗?”

  朱由检的话有些道理,但朱由校却道:“徭役废除自然是好事,但民心真的在天子身上吗?”

  “弟弟别忘了、当初淮北大饥时,士绅不过稍微扇动,饥民便险些暴乱。”

  “如果我废除了徭役,但地方官员却说这是朝中大臣的功劳,那么百姓只会感激朝中大臣,而并不会感激你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