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1980_分节阅读_第39节
D-业”紧密关联的后续影响,同样也刊登在京城晚报上。
但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是天差地别的,根本没能溅起多大的水花。
看到这条新闻的人,除了那些找工作无望,正苦苦寻求饭辙的群体之外,其实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注。
但也有个人算是例外,此人就是宁卫民。
不得不说,作为唯一长了后眼,真切了解未来社会的“先知”。
他恐怕比批准这条行政命令的人,还要更清楚这其中的重大意义。
这则消息落在他的眼里,几乎相当于耳边有人扣响了发令枪。
让他似乎亲眼看到了数不尽的人争先恐后的跳入商海的胜景。
因为正是这个口子打开了,才让个体户们可以单纯的凭借商业头脑和商业眼光挣钱了,有条件挖掘到民营资本的第一桶金。
工商管理部门,也再不会以是否付出技术性劳动,来作为投机倒把的定性标准。
完全可以说,这对于私有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开启黄金时代的标志。
从此事关民生的第三产业将会在个体户的腰包越来越鼓的刺激下,从此不断壮大。
其实想当初,宁卫民转让工作后待业在家,他满心期盼等待的就是这则通知。
当时要是有了这个政策,那他现在多半儿已经成了每天蹬着三轮车出摊儿的倒儿爷了。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生活是没有如果的。
正因为这则通知差了半年的时光,就让他的生活规划彻底的变样了。
现在他不但有了稳定的工作,对新环境适应的相当不错。
甚至也看不上卖点服装,或是开个饭馆的利润了。
这一点也不奇怪。
谁让他着急挣钱就是为了分享金猴票的年代红利呢。
轻轻松松获取暴利才是他真正期盼的东西。
那既然有了更快来财,更舒服赚钱的方法,他才不会选吃苦受累挣小钱呢。
何况也只有这样,他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继续琢磨文玩古董上的门道,消化康术德教给他的东西啊。
不过话说回来了,即使满脑子都是投机理念,无意去踏踏实实白手起家,稳扎稳打经营实业。却也并不意味着这则通知,就对宁卫民完全没有实际意义。
其实同样的,对他来说,这也是春风化雨般的滋润。
因为这个政策直接给他兜了底,让他相信哪怕只凭自己个儿,也永远都能有饭吃。
为此,他才真正的安心了,才彻底不用顾虑自己的业务量越来越大。
即使这样的业务没有先例,一旦被单位发现恐怕要被严肃处理。
可问题是,既然单纯的小商品买卖都已经不能算作投机倒把了。
他也不在乎是不是会失去这份工作了。
又有什么可惧怕的呢?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里,11月份,从夜班转换成了中班的宁卫民,过得愈加放松和如鱼得水。
首先是他利用每日都送钱来的信件,又陆陆续续地吃进了三百余张的整版猴票。
几乎把重文区和玄武区的各大邮局存货都给扫清了。
尽管在他看来,12月份他转向北城,还能继续吃到的猴票,应该也不会太多。
但手里成功突破了千张数目的整版票。已经给了他相当充足的信心了。
让他相信在即将风起云涌的未来,自己必定会凭着这些拼命积攒的猴票留下浓重的一笔。
虽然这一刻他依然不确定,这些猴票到底能为自己带来多少财富,炒作周期又是怎样的。
但他却十分确定,自己必定会把传说里的那些港怂炒家取而代之,成为猴票最大的幕后庄家了。
如果真有那一伙子人的话。
“不出意外的话,手握如此巨量的廉价筹码,我就是未来的‘猴王’了。这就叫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啊。嘿嘿……”
而这想法只要在脑子里一转悠,就让他兴奋莫名,热血澎湃啊。
要知道,邮币卡可是宁卫民前世最早涉足的业务,也构成了他经营主业的一半内容。
这行的许多的猫腻和勾当,和前辈们造就的传奇故事,从底层一步步混起来的他,几乎全都了解。
那既然来到今世,仗着先知先觉,他就是一条能在本行业翻江倒海的真龙。
他还真有心看看,这样优秀的品种,这样廉价的筹码,被他捏在手里到底能炒成什么样儿。
嘿,这可不仅仅是钱的事儿啊,爷也得当一回引领时代风云的传奇人物吧。
我就不信了,在这块地盘上开门做生意,咱横是不能比不过那帮港怂吧?
其次,除了离实现夙愿和“伟大梦想”越来越近以外,宁卫民的小日子也舒服了许多。
不为别的,那间包下来的客房302也不是摆设啊,真能住。
在这个没有温室效应的年代,京城的冬天不但寒冷,而且降温的时间也非常早。
有的时候,赶上大风天或是犯懒了,宁卫民就自己偷偷开门留旅馆谁了。
这里的设施当然被家里强多了,暖气、软床,还有电视,全有。
既没有家里的煤烟味儿,也无需担心煤气中毒。
更不用他自己来收拾房间,连热水都有人给打,再舒服不过了。
唯独可惜的是,康术德偏偏不爱来这儿住。
老爷子嫌这里憋得慌,不透气儿,又没有邻居说话。
是宁可自己升小煤炉子去,也在扇儿胡同住。
于是宁卫民也只能一个人享受,不免感到有点孤单罢了。
还有,工作上宁卫民也混出了一个好人缘。
只要和他一个班儿的领导或同事,就没人说他不好的。
至于道理其实很简单。
首先,宁卫民无欲无求,在单位只图舒服顺气。
是个与人交好,得混且混的人。
他既没有往上爬的野心,舔领导沟子的毛病,就不受组长、副组长的忌惮。
同样,他对于所谓的单位培养机会、工资调级和福利什么的,也都不争不抢。
给就拿着,愿意吃亏。
自然与同事们就不构成利益冲突,让领导也觉得懂事。
像他这种甘于平淡的螺丝钉,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心生敌意,感觉到威胁。
二是这小子手里既然宽裕了,出手还挺大方。
他几乎每天都买点花生、瓜子、巧克力、泡泡糖什么的。
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身边儿这帮姐姐妹妹。
而女人嘛,无论年长年幼,就没有不爱吃零食的。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被宁卫民这么捧着,自然心里高兴。
再加上宁卫民又是个长得帅、有见识,没事幽上一默,就能把整个前台乐上三天的小鲜肉。
那他要不招这帮大小娘们的待见,才见了鬼呢。
说真的,哪怕是前台都在流传他和米晓冉有点感情上的苗头。
那还有俩大姐私底下,非要把自己亲戚介绍给他当女朋友呢。
照片都硬拿着给他瞅了,见他实在不想谈,才不得不作罢。
说白了,宁卫民已经成了个掉进盘丝洞里,连妖精都舍不得吃的香饽饽了。
《国潮1980》正文 第八十八章 鬼子眼儿
人是不能光有物质追求的,精神上的快乐也得跟上,日子过得才不空洞。
正是因为这样,在宁卫民的身上,还有个绝妙之处。
那就是无论是前世还是今朝,他玩儿投机,吃上收藏这碗饭。
所从事的这个行业本身就算文化产业,好处可太多了。
不但来财快,而且从交易中就能受到文化熏陶,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既能让人因此提高学识、眼界,陶冶情操。
也能让人学以致用,利用学到的东西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财富。
尤其是从捡漏儿的过程里,真的时常能感受到极大惊喜和十分有趣的情形。
想想看吧,你买件东西,被别人当成了傻子,可实际上却占了大便宜。
这样“闷得儿密”的快乐,这世间哪儿还有其他地方能找着的啊?
要按宁卫民的体会来说,真比去澳门博彩还过瘾哪。
因为赌桌上下注赢,只是刺激,让人一瞬间的肾上腺爆发。
可捡漏不一样,它既有这种刺激快感,同时也耐琢磨,有回味。
是可以跨越数十年,一直都能持续的精神享受。
因为买到的东西只要在自己手里。
日后看着自己的宝贝回忆往事,以及跟别人讲述这个故事。
那都是一份荣耀,一份自得,更是属于自己智慧的独有传奇。
(写到这里居然联想到自己了。哎,触景生情,垂泪,求安慰……)
这也是为什么趟鬼市的人有“瘾头”。
常年老客甚至能不分寒暑冬夏,不管刮风下雨,不分早晚甚至忘记饥渴,只要撞见地摊儿就得看够了的缘故。
说起宁卫民这俩月的夜班,他除了弄自己的生意,赚了不少的钱之外,知识的长进也没中断。白天夜里,得空就读康术德给的书,他几乎都快倒背如流了。
平日里,也没少跟老爷子请教里面的疑惑之处。
虽然这俩月之中,他只有赶上休息日才能偶尔去趟次鬼市,去验证所学,都快被憋坏了。
可这一转到中班儿上,那就不一样了,堪称厚积薄发啊。
这段时间他所有的学习效果一下子就通过实战体现出来了。
半个月都不到,他就在坛根儿下的鬼市接连吃着三块大肉。
这样的成绩,那足以证明他小有所成,算是没白琢磨,给师父康术德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了。
第一块儿肉,是个宋朝的定窑白釉持莲童子纹盘。
这件儿东西确实得说是有点误打误撞。
因为这东西不但少见,而且宁卫民也没那么好的眼力。
之所以他会对这件东西感兴趣,其实主要是因为那盘子上的图案。
要知道这个年代,国产动画片行业还是沪海美术电影制品厂所垄断的,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在电视上反复播放,深受人们的喜爱。
像宁卫民头几天住在旅馆里,刚看过的一部动画短片《渔童》,就属于这样的传世经典。
那动画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有趣。
讲述了一个老渔民爷爷从海中网起的汉白玉鱼盆中出现的小渔童,帮助渔民们惩罚当地贪官和洋教士的故事。
而动画片里那件夜里会发光,会出现一个渔童唱着歌儿钓鱼,然后溅出来的水珠儿统统变珍珠的鱼盆,给宁卫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正因为他见着的这件东西,无论图案、形制,都跟动画片里的鱼盆很相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觉着非常的好玩,才想购买的。
其次,当然也有一定的专业方面的考虑。
其实宁卫民知道定器在宋朝就已经很名贵,故当时多仿者。
无论磁州窑、宿州窑、吉州窑、象窑都有真假难辨的仿品。
所以他就很想买回去,让老爷子帮忙看看到底是哪个窑口出的仿品。
最好还能跟老爷子手里那件枢府瓷比一比釉色,看看其中的差距。
反正他也不差钱,而这样的东西却难遇啊。
所以二十块就二十块,他财大气粗最后给买了。
结果吧,明明当仿品买回来的,可老爷子看了半宿……
嚯,第二天居然告诉他就是真的!
瞧瞧,就这份运气,到哪儿说理去。
第二块儿肉呢,是一个宣德炉,那就真是完全凭真本事了。
说来也有意思,这宣德炉就是老爷子捡着枢府瓷那家伙卖的。
宁卫民当然知道这位底细了。
所以他认出了这件东西,上去就是一通喷。
把这位又喷服了,最后以二十五块的黄铜价儿给拿走的。
而最让他臭美的是,等起来时他才发现,旁边有一位早就等边儿上了,居然正是年轻的“马老师”。
见他成交,那是神色黯然啊,估计得扼腕长叹许久呢。
而这,可是让他回去欢快了好几天呢,盖名人一帽儿,比得着这件宝贝还高兴。
说到更让他得意的,是连师父康术德也对他的鉴定能力非常好奇啊。
像老爷子就问他了。
“你是怎么断定这是真的?光凭形制和声音太虚了,没那么容易断啊。连我也得看上个把钟头才能认定这东西对呢。你还从没见过宣德炉呢,不是又懵上的吧?”
哪儿宁卫民笑了。
“老爷子,您忘了,我头半年干的是什么啦?这头半年我可把所有的铜铁锡铝都摸过了。尤其是杂铜啊。什么成色,里面有什么我还不知道吗?”
“您给我的书里可写着呢,宣德炉用十二炼之法,每斤只得四量。所以‘颜色精美奇妙,光怪陆离,铜器之有色者,以此叹为观止’啊,我就是从铜色上断定的。”
“就这黄杂铜的玩意,颜色太稳重了,润得就跟咖啡豆似的。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黄杂铜,这已经值得我一试了。再加上形制,声色都不差,所以我才能断定八九不离十。”
好嘛,谜底揭晓。
老爷子是真不能不举大拇指,并且由衷感慨一番啊。
“嘿,这就叫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啊。没想到,你小子居然从最不好琢磨的铜色下手。看来真是一法通万法通。行,虽然你还算不上火眼金睛,可至少也够得上‘鬼子眼儿’了。”
《国潮1980》正文 第八十九章 梳妆台
至于第三块肉,那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旧梳妆台。
能得到这份好处,那更得说是宁卫民活学活用。
是他把自己身上所有优秀品质综合起来,正确运用,才能获得的胜利成果。
实话实说,宁卫民在这件儿东西上可费了大劲儿了。
那就不光是花钱事儿啊,眼力、知识、脑子、力气、魄力,也缺一不可。
别的不谈,就先说把东西买下来怎么弄回去吧。
这年头物流业很原始,汽车不好找,多数都得仰仗三轮平板儿车。
国家此时又禁止私人旧货交易,为防止工商执法部门查抄,无论哪儿的鬼市都必然上班前就散。
那想想吧,早上五六点钟的工夫,宁卫民凭着自己文弱的小身板儿,是有多么为难啊?
那真是一步一蹉跎,是百般周折。
偏偏既不干碰着,也不敢磕着,累傻小子都快累吐了血了。
一路上,也没少让人当看猴儿一样的围观,还净得躲着穿制服的走。
而最绝的是,这回把宁卫民当傻子的,还不只是卖东西的和路上看他狼狈偷笑的人。
甚至就连康术德也是这么想的。
因为见到这件家具,老爷子端详了好一会儿,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等再一问宁卫民,听说居然花了二十八。
他这当师父的就忍不住纳闷,带着蹊跷开口发问了。
“小子,你怎么花这么大的价儿,买回来这么个东西啊?我可真看不出有什么好来。”
“这个东西只是个旧樟木的玩意啊,螺钿也掉了,太过破旧,最多值二十。你要去专门卖家具的信托行看看,兴许还能在这个价钱左右,找着比这个保存更好的。”
“再说了,就不说这价钱高不高,你弄它回来,咱家里也没地儿搁啊。我就不明白了,放着小件儿的瓷器不买,你何苦大老远的把这么个笨砣子弄回来?”
“难道是这小抽屉里有什么好东西,让你找着了?快拿出来看看啊,别藏着掖着了……”
可他没想到面对自己发问,宁卫民反倒摇着头乐了,而且是鬼笑。
“师父,没想到您也打眼啊。跟您说实话,我什么都没找着,图的就是这玩意本身。”
这话登时就让康术德愣了。
“嘿,那就怪了!那我得再看看,到底有什么蹊跷的地方……”
一边念叨着,老爷子就又重新上眼了。
他也知道宁卫民没那么傻,更不相信这东西,竟然能把自己的一双慧眼给懵过去了。
这次就看得仔细多了。
还真别说,很快就在梳妆台的侧面发现了一个铭文——大明嘉靖肆拾年宜雪居制!
有款儿有识,敢情这东西还是个距今挺久远的玩意。
但即便如此,老爷子还是相当的不解啊。
“哦,这东西上有铭文,你是冲这个买的?嗯,样式倒也对,看着差不离儿。”
“可问题是这物件实在太过破旧,木质也都差不多快朽烂了,就算是明朝的古物,这东西也加不了多少钱。百八十块也就到头了。”
“而且这铭文也有点太简单了,宜雪居是哪家的字号?名不见经传呢。照我看,还未准能够一百……”
偏偏就在老爷子犯嘀咕的时候,宁卫民再次笑起来了,而且这次是放声大笑。
你说他有多气人吧?
老爷子当时就恼了。
“你小子,乐个屁!有什么可乐的?”
不过根本没容他继续抗议,去训斥徒弟放肆,宁卫民就点破了最后的窗户纸。
“老爷子,您还别急。要我说啊,您可真是精明一世,糊涂一时啦。”
“没错,这东西的木料和年代是不值什么,但您别忘了,这可是梳妆台啊,这上面镶着镜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