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穿越梦境

丈学创作十八悟

穿越梦境 从维熙 3250 2021-05-09 03:18

  丈学创作十八悟

  大炮和杜鹃花

  近口,去看望从死神怀抱里挣脱出来的老友。他是我在“北师”上学时的校友,1979年我搬迁至团结湖落户时,他是我们区的父母官——区委副书记。

  我们平日友谊甚笃。他从北京解放后就在朝阳区主管农业,从互助组、合作社、大跃进、公社化,历经农村之风云变幻,饱尝了政策沉浮之酸甜苦辣,称得起是一部农村生活的活字典广。他很喜欢文学,谈话间我常常羡慕他生活之丰厚,他却总是自叹笔力迟钝。

  我们在一起对饮时,我常常对他说:“老赵,没有比你更了解中国农民命运的人了,拿起笔来干吧!”他总是笑着摇摇头,声音沙哑地对我说:“老弟,我缺乏你的笔锋,恐怕一辈子只能当一个文学爱好者了,一直到我进八宝山火葬场。”

  真是鬼使神差。当我从福建前线访问归来时,突然听到他得了直肠癌的噩耗,我带着南国霜尘,“马不停蹄”地闯进了他的病房;阿弥陀佛,他拉掉一截癌肠之后,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老兄,托上帝的洪福。”我握住他那只枯如干柴一样的手掌,连连祝贺。

  他生性乐观豁达,幽默而诙谐地回答我:“我自以为可以去阽马茫思了,怎奈人家不愿意收留下我这个弟子。这下可好,正在年富力强之年,腰里挂上一个粪兜,只好要求退二线了。”我给他点火说:“没关系,你拿起笔来。”他习惯地摇着头:“茶壶里煮饺子,肚子有货,就是倒不出来呀!”

  “你的总结报告,写得[分精彩……”他打断我的I舌说:“老弟,那和搞创作是两个功儿两头牛,不一样。”他对文学创作和总结报告的区别,做了形象的说明,“说实活吧,在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我也许比老弟逊色不到哪儿去,可是我总感到我身上欠缺一点搞文学创作的玩艺儿,这玩艺儿究竟是什么呢?我说不清。”

  “搞实际工作的同志,常常缺乏幻想。”我说。“不,人都有幻想。”他摇着头。“那……”我沉吟着,“你还欠缺什么呢?”

  “举个例子说吧!”他从小桌上拿起一张报纸又用双手把报纸翻开,“这适你刚刚发表的散文《炮门上有一束红杜鹃》,写得非常动情,你是怎么开掘这一题材,乂是怎么引起你创作冲动来的呢?”

  我回答得很简单。在我看来,这里边并不存在开掘题材的问题。阳春五月,我和燕祥去海防前沿访问,在我们参观清朝操练水师的胡里山炮台时,突然在面向大海的古炮炮口上,发现了不知准插上的两束黄杜鹃花。我当即迸发出要写篇散文的念头,燕祥也对此场景非常激动。他感慨地说:“这儿没有啼血的杜鹃,这两束花正好可以代替子规。”我们同时产生了创作冲动,因为古炮的炮口正好指向台湾,联想本能地翩翩而至。“慢肴!你快说到点子上了。”他思索地皱起眉毛。“这里边没有什么点子。”我反驳他。“有。”

  “请指点一下。”我笑了。

  “我问你,当天胡里山炮台游人多吗?”

  “不少。”

  “有注意炮口上的鲜花的吗?”

  “没发现。”

  “这好像就是症结所在了。”他说,“如果是我,也会像许多游人那样,对杜鹃花视而不见;即或是看见了,也无动于衷;不,也许还会觉得奇怪,干吗把杜鹃花插在炮口上,真是多此一举。而你们这些搞形象思维的文人,却本能地在大炮和鲜花之间发现了诗情,从杜鹃花联想到啼血的子规,又马上想到了海峡彼岸的台湾兄弟。我……我身上就欠缺你们那根艺术神经,你说对吗?”

  我仔细地琢磨着他的这番话,觉得不无道理。他所说的“那拫艺术神经”,也许正是我们旷日持久地从事文学工作,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本能。这种本能支配着你的眼睛,这种本能支配着你形象思维的升腾,于是在你腹中孕育成了胎儿,又伴随着创作冲动而分娩。

  “我好像明白了。”我说。

  “我也明白了。”他说,“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说,也许永远是生活,而不会变成艺术。我就是缺乏这样气质的人,还是让我永远当一个文学爱好者吧!”

  “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就能培养这种气质。一个作家感受生活的能量,形象思维的火候,也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又从自觉逐渐形成为一种本能的。”

  “这玩艺儿可未必。”

  “何以见得?”

  “色盲能变成画家吗?五音不全的人能成为歌唱家吗?”

  “你一非色盲,二非音盲。”我说,“你占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又有判断生活的能力……”

  “按你这个逻辑推理,那些有丰富生活和具有一定水平的干部,都能成为作家了。”他再次打断我的话,“这不符合生活实际。记得,我在一本什么书上读到过这样文章:如果你是块海绵,就能蕴藏空气中的水分;如果你是块磁石,对铁的分子就有强烈的引力;如果你是块石头,和空气中的水分以及铁的分子,都不发生任何联系。而石头是缺乏可塑性的,你以为如何?”我没有作答。在归途中,我审慎地思考着我和这位友人的对话录,虽感到他自比为“石头”是一种谦逊,但他的这个比喻,却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据文学史料记载,写过《苦难的历程》和《彼得大帝》的阿·托尔斯泰,只要在桌子上铺开洁白的稿纸,创作激情则奔涌而出,何故?

  写过多部世界文学名著的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看见被马车车轮碾得伏在地面上的杂草,当车轮滚过之后立刻挺直了身躯,他立刻想起要写一位倔强的农民英雄,这就是托翁创作后期问世的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试想,一个没有形成文学创作职业本能的人,无论他从事的是什么工作,能产生这样的艺术感应吗?

  而这种敏锐的、电流般的感应能力,正是一个作家不可欠缺的基本素质。这种艺术感应,常常像星星之火变成烈火燎原那样,一下照亮了你的生活库存,调动起了你的创作激情,使你处于热度的亢奋状态之中,于是在你笔下诞生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当然,生活对于任何作家来说,永远是主宰。仅以拙作《炮口上有一束红杜鹃》而论,如果我只有看到了“大炮和杜鹃花”而产生的感应,而无实际生活内核去填补这种感应,文章则会成为京剧舞台上的“架子花”。“大炮加杜鹃花”使我头脑里产生了一环扣一环的连锁反应:首先我想到了这儿是相思的海峡,是亲人跷足相望的海峡;我又想起了在“厦大”和我同居一室的白少帆副教授,他是从台湾归来的爱国中坚。为了千方百计摆脱台湾当局的羁绊,他用一出和一位法国女郎假结婚的戏剧,绕道法国返回了祖国怀抱。于是,白少帆同志就成了这篇散文中的核心人物。

  那篇散文是不足取的。但是我和友人的谈话录,却能给我以及文学爱好者以启示,因为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