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对弈只是为了化解初次见面的拘谨防备,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并非真的为了争取弈道之上孰高孰低。
龙首面具人起身移开棋盘,自榻前的香几上执了酒壶和玉盏,为海谅斟上,他忙起身拱手接过。
龙首面具人以手掌轻按了他肩膀,示意不必太过客气,这才坐在榻上接着说道:
“某还未恭喜海大公子高升,此番到武川剿匪,必定是兵锋所向,无不披靡。”
海谅陡地停住送往口中的玉盏,这么快他就知道了?
皇帝还未明发上谕,知道消息的人也仅限于当时在殿中的几个人了,龙首面具人消息竟然如此灵通?
“哈哈哈哈”,海谅干笑几声掩住心内震惊。
“旧主圣明,刚发生的事便已知晓”,海谅先拍了一记马屁,接着才说道:
“其实是小皇帝发觉在下此番来京都传递大捷战报,途中花费时间较长。在下不得已,便拿武川匪祸导致绕道来搪塞,皇帝便顺势给了在下一桩赶赴武川剿匪的差事。”
在皇帝面前提起武川匪患,五分出于不得已五分出于有意为之。
第98章 夜晤(6)
从接到消息到布置好东山陵大捷的假象,海谅足足用了一天两夜的时间,这才马不停蹄赶赴京中报信,生怕途中耽搁,两天一夜都没合眼。
皇帝对战报中的交战时间和战报途中传递时间的质疑也是意料之中的,因此自己才顺势提出在武川遭遇匪祸之事。
武川常年山贼巨盗出没,人人皆知,即便特地派人去查,多半也能查到近日有匪乱的痕迹,海谅这个谎撒的很不错。
皇帝就势让东陵卫前去剿匪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他手中可用兵力不多,剿匪这种事派给东陵卫最合适,顺带给海谅个职衔也是拉拢示好。
“海大公子的东陵卫进驻武川,对某来说是个极难得的机会。”
机会?
海谅眉心一动,静静听他接着说下去。
“某今夜召海大公子见面,是要说一说下一步的计划。”
龙首面具人话锋一转,并未沿着方才的话题聊下去。
“某有个问题想要与海大公子探讨一番”,龙首面具人指着身侧,那里的花梨木雕十字海棠屏风上挂着一幅堪舆图。
“如若像前番计划一般,请突伦入境助某成大事,不知从何地入境为好?”
海谅知他必然心中已有了计较,只是在等自己的答案,因此也不着急回答,先将这提问咀嚼再三。
长期以来,突伦进攻大宸的路径皆选在西北索年河、遏索山一带。
只因突伦骑兵极擅平原野战,自西北冲破山河险关之后,遏索山以南的平原地界,对于骑兵来说几乎是畅通无阻的。
同时这也是唯一的路径,因为再往东去,大宸与突伦的边境上便是连绵的高山和密林,十分不利于走马行军,且密林深处地形复杂,悬崖密布,常有猛兽出没,都会让突伦的精锐损失大半。
但是,让突伦名目张胆自索年河入境则太慢也太死板了。
索年河一带作为突伦大宸两国常年交兵之地,虽说百年来双方皆有胜负,但显而易见的一个结果便是,突伦真的从未有冲破防线南下的记录。
“在下以为,仍需想法在东陵卫驻地入境,如此才能将旧主手中掌控的资源发挥到最大,也可出奇制胜。”
根据海谅对眼前之人的了解,他性喜诡诈,不喜阳谋,就凭这一点,他也不会在突伦入境之事上选择索年河这个全天下人都想得到的入口。
这个选项乌木南江也未必愿意,他若能轻易成功在索年河一带抢滩南下,何须与旧主联手图谋,自己便可长驱直入进京做中原之主了。
更何况,如果突伦在西北入境,旧主刻意布下的东陵卫这步棋便白白浪费了。
龙首面具人以手指在空中上下虚划了一下,“英雄所见略同。”
“突伦自东陵卫入境,再南下至武川。”
海谅蓦然惊觉,不过两个时辰前在皇宫里,他本着自己的私心,旁敲侧击令皇帝定下东陵卫去武川剿匪之事,旧主竟然在得知消息之后,立即利用此事做成了下一步的安排。
诚然有了下一步的计划是他心中所愿,但这样被人牢牢掌控在手心的感觉并不好受。
譬如现在,一室之地的三人都戴了面具,这二人却对他的真实身份和背景、乃至刚刚经历的事情了如指掌,而他对这两个人的真实身份却一无所知。
龙首面具人已经跳下榻走到屏风之前,指着武川的位置对海谅道:
“东陵卫驻军到武川,是神来之笔――它在林世蕃西南路驻军到京都的必经之路上。”
海谅恍然,不止是了解到了龙首面具人的下一步计划,也知道自己的猜测有了验证。
突伦在武川牵制林世蕃的西南路军,那势必需要另一支军队以风雷之势直插入京都,才能完成此次计划。
他果然手里还有底牌。
两个时辰内可以收到宫中传递的消息,手中又有兵的人――海谅决定回去之后再将拿给老金去查探的那张名单上的人再精简几个。
“某手中另有底牌,此次直入京都,定是一局必中。”
龙首面具人仿佛读懂他的猜想,又补充了一句。
海谅心下犹豫一瞬,决定还是将心中疑惑说出来。
“旧主想必知道,东山陵与突伦的交接地带都是深山老林,咱们自己人也摸不清楚地形。比如突伦人这次到东山陵借道,到了小柴河北岸时,一万人里折损近半,只剩了五千余人。这次如法炮制,在下担心乌木南江会不愿意。”
站在乌木南江的立场来看,他选择与龙首面具人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获利,土地上财产上乃至未来大事成了之后的利好,他定然会掂量自己付出的是否值当。
此次折损四千余人也许能勉强忍下,但依照现在所述的新计划,需要突伦大部军队取道东山陵,那时的折损便不止这个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