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笑意,顷刻间消失殆尽,脸色有些黝黑,自报了了姓名,道:“在下曾经义。”
谢至愣了半晌,就是没想到这个曾经义到底是何方神圣。
倒是一旁的贺良瞧见他脸上的茫然,走上前回道:“少爷,曾先生曾在秋闱之际得中第二名。”
一说这个,谢至立马想起来了。
这个曾经义在秋闱之后,污蔑吴宽泄题给了谢至,因而才使得谢至得中了解元。
当时正是因为这个事情,谢至才在贡院门口一口气写下了五篇策论,打下了才思敏捷的名头。
而这个曾经义却是因此被撤了举人。
如此说来的话,谢至倒是还得感谢这个曾经义的。
尽管,这个曾经义好像与周家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
谢至顷刻间扯起一道笑容,笑嘻嘻的道:“原来是曾兄啊,幸会,幸会”
曾经义脸上再没有了笑容,不冷不热的道:“谢知县贵人多忘事,曾某不敢当,今日曾某来是奉大营知县之托,前与谢知县要人的。”
想起曾经义的身份,谢至还以为他带着这么一群老弱妇孺前来是为碰瓷的呢。
他这开口说是要人,谢至倒是有些费解了。
谢至十几日时间一直在闭门造这些东西,出来之后,又忙着付之于实践,对县中所发生的事情还真就不太清楚。
“要人,什么人?”谢至下意识脱口问道。
天地良心,谢至说这些真的是无意的,却是没想到,曾经义倒是生气了,冷言道:“谢知县羁押了我大营四五十青壮,才几日时间就佯装不知了?谢知县若是不承认,曾某只能扶老携幼往京师走上一趟了。”
至于吗?有本事现在就去。
曾经义既然这般不客气,那谢至自然也就没必要给他好脸色,朝身后的贺良吩咐懂:“去找王县丞来。”
这段时日,县中的事情都是由王守仁负责的,想要解决这个事情,谢至还得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搞明白的。
既然薛庄是试点,王守仁自然就也在薛庄。
很快,王守仁便出现在了谢至跟前。
在王守仁来的时候,贺良便已把事情的原委说明了,见到曾经义的时候,王守仁的态度很是恶劣,沉声道:“知县,不知是何人散步谣言,说是目前关内几地大旱是与我县的陶瓷作坊有关,有四五十人前去陶瓷作坊闹事,打伤五六个衙役,在下也因此受了些伤,这些暂且不提,大灾之时最怕的便是流言飞起,如此流言势必会引起百姓恐慌的。”
谢至就知晓王守仁处理的事情,岂能给人留下把柄。
就冲着大营县的那些人敢冲进他的陶瓷作坊捣乱,这个事情便没有那般容易解决的。
谢至脸色微沉,道:“那便得罪了,大营县的人本县恐是不能放了,这个时候最为重要之事乃是抗旱,本县不顾处理此事,等旱情缓解,本县自会处置,至于我云中陶器作坊的事,你大营县也得给本县一个解释,另外,陶器作坊引起大旱之事若再有流言,你大营作为率先传出流言之地,就别怪本县不讲情面了,至于,你想去京师走上一趟,本县也不拦着,尽管去就是。”
谢至也没给曾经义喘息的机会,命道:“贺良,传令何三友,率云中卫护云中各作坊,各沟渠,此乃朝廷之产,破坏此处者,便是与朝廷为敌,按谋反处置,无论是何人,就地格杀。”
这个命令霸气十足,贺良接令之际也是特别有气魄,回道:“是,小人明白。”
贺良行事之后,谢至也没与曾经义客气,直接道:“本县不送了,自便吧。”
丢下这句话,谢至抬腿就走。
原本曾经义是想以这些老弱妇孺的泪水给自己换得到一些同情心的,却是没想到,还未等他发大招,便被将了一军。
曾经义讨了个没脸,只能原路返回,他完全相信,他若是在待在云中的话,还真有可能被当场斩杀的。
至于曾经义什么时候走的,谢至并没关心,汗流浃背的与云中百姓干了四五日,条条沟渠终于挖好了,井水也源源不断的从井中流淌了出来,缓缓的灌溉到了田地中。
全村只有一口井,着实是有些误事。
等到都灌溉完,春耕的时候早就过去了。
能够影响到春耕的可不仅仅只有灌溉,若是播种迟了的话,自然也就影响到秋收了。
看着流淌的井水,薛庄百姓欢呼雀跃。
张六佝偻着背,满脸皱纹都挤在了一起,道:“知县老爷,有了这水泥灌溉也着实迅速了不少。”
谢至自是也得意的很,他这是穿越了,若是不穿越的话,那可也是能混的风生水起了。
仅仅因为此事,谢至的人气又不知晓高涨了多少。
见着灌溉平稳了,谢至直接与王守仁道:“每村一口井还远远不够,发动人力大肆打井吧,最好在一月之内完成全面灌溉,这样的话,距离往年春耕也就是晚个四五天左右的时间,影响基本不大。”
谢至说的也是实情,王守仁回道:“有了先有的这些东西,不必太大号召,百姓积极性也就高涨了。”
谢至虽只是云中知县但也是心怀天下的。
只解决了云中的旱情远远不够,还得及早的把其他各县的旱情也都解决了才是。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得是由充足的水泥。
所以加大力度产出水泥也是重重之中。
当然,产水泥也是需要劳力以及成本的,这些水泥自是不会白白给予那些地方的。
各县之中占有土地的自然不会是普通百姓,谁占地多,谁便得出了这个银子的。
这水泥谢至肯定是会给一个良心价的,与良田的产出相比,这个银子自是不会多的。
“另外一个事情,加大水泥作坊的产出,支援其他几地共抗旱情,守仁兄,县中之事,你先负责几日,某得进京一趟,把我云中抗旱的经验与陛下交流一下,其他几地务必也得及早凿渠打井,不然的话,春耕势必是要被影响了。”
谢至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知县,没有召命,着实不可随便进京。
但,现在事情紧急,谢至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王守仁自是也没有反对,应承道:“放心便是,县中之事在下会处理妥当。”
王守仁跟着谢至来云中也不仅仅是为治理好一县的,那可完全是冲着一县富一国来的。
谢至若是只管云中,不管他地,王守仁心下恐才会不满的。
谢至与王守仁通气之后并没有耽搁,当日便赶去了京师。
在谢至到京师的时候已是宫门快要落锁的时候。
谢至自报姓名之后,才通过层层通报见到了弘治皇帝。
这个时候的弘治皇帝因为大旱的事情,弘治皇帝焦头烂额,还在暖阁忙着处理。
第186章 想灌溉交钱!
进了暖阁,谢至行礼后,便问道:“陛下消瘦了不少,当保重身子才是。”
弘治皇帝见到谢至颇为欣喜,并未回答谢至的问题,反而是问道:“你此时出现于此,是想到解决旱情之法了”
若是没有谢至,往常碰到大旱的解决办法,无外乎就是下罪己诏,带领文武百官祈雨,之后就是准备粮食镇灾害。
很明显,这样的解决办法并非是弘治皇帝想要的。
所以,他这里拖着朝臣,却是把希望寄托到了谢至身上。
但凡有一点解决之法,都值得一试。
弘治皇帝着急,谢至倒也没再耽搁,直言回道:“臣无召进京便是因为臣这几日夙兴夜寐终于解决出了解决旱情之法,这法子成了后,往后若遇旱情便可把损失降到最低。”
紧接着,谢至便介绍了抽水风车。
这个东西才是重中之重。
谢至介绍之后,弘治皇帝反问,道:“你是说,这个风车可用来把井中的水抽上来”
一些物理原理,谢至一时半会的也介绍不明白,大致回道:“是,这个东西若是有风的时候便无需人工来操作,没风的时候便得人工操作了,不过即便是人工操作,也极为的省时省力,一人便可操作了。”
弘治皇帝并不关心这风车的操作原理如何,他最关心的还是一口井一个时辰能灌溉多少良田,多长时间能把关中之地的旱情缓解了。
当然,即便是想到解决旱情的办法,终究还是抵不住一场痛痛快快的春雨来的实在。
对弘治皇帝的问题,谢至并未信口开河,稳稳当当的回道:“一个时辰能灌溉二十余亩,若是从即日起便开始接连不断凿渠挖井的话,不到一月时间便可解决关中之地的旱情,现在春耕还未开始,等全部灌溉完,至多也就耽搁十余日而已,影响完全可降到最低,而且,这个井若是打出来的话,往后即便有旱情也可灌溉。”
接着,谢至又道:“臣还弄出了一种东西,若铺垫于沟渠可极大了省了水,臣已吩咐人手加紧产出了。”
这些东西已是把抗旱的全部后顾之忧解决了,弘治皇帝踌躇一下,问道:“此事之上你有几层把握”
问及把握,谢至也没有犹豫,回道:“八成,每地情况不同,有的地方水位较深,挖井并不容易,以云中为例,大部分是可成的。”
谢至的八成对弘治皇帝来讲已是足够了。
弘治皇帝没有任何犹豫,大手一挥,道:“这样吧,朕遣谢卿全力处置此事,你负责协助吧。”
谢迁作为内阁大学士,由他亲自来做这个事情,分量也够了。
而且,谢迁负责此事,谢至行事也会方便不少的。
这样的安排完全是站在谢至这边考虑了,谢至嘻嘻一笑,拱手回道:“多谢陛下。”
敲定这个事情之后,谢至并未就此罢休,紧接着又道:“陛下还有一事,此番灌溉当先灌溉普通百姓之良田,至于那些不纳税的皇亲贵戚,地主士绅便无需考虑了,他们若想灌溉,得拿银子按时辰结算。”
弘治皇帝未作回答之际,谢至又道:“陛下,这些人不纳税也就罢了,却也不思报国,无底线的侵占良田,渐渐掏空大明百年基业,就如蛀虫一般,他们没为朝廷出过力,朝廷也没收过他们的赋税,若没有此明令的话,没等沟渠挖通,那水便被引到那些人的地中了,臣敢保证,按时交税的庶民绝不会最先得到灌溉的。”
弘治皇帝哪能不清楚现在大明所面临的紧要问题是什么
可这些人经过百年发展,势力早就已经是盘根错节了,牵一发必将动全身,实在是无从下手。
眼前这个问题,谢至提及的倒也合情。
朝廷出钱镇灾,是为灾民,那些皇亲贵戚,地主土豪的整日大鱼大肉,哪像是需要救济的。
弘治皇帝有些发愣,许久才道:“如此一来的话,你父子二人便在朝中众矢之了,朕也清楚,朝中几乎所有大臣在或家族或子弟都有大面积良田,在关中之地的也不少,最不满的必将是那些人。”
谢至既然敢于弘治皇帝这般谏言,那他便已把厉害想明白的。
他想建一个屹立不倒的大明,那些包袱必须扔掉。
每个王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便就是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原因,便是大面积土地由那些地主士绅所掌握。
这些人不纳税,享受荣华富贵,到了国破之时率先摇尾投降,做了贰臣。
没有哪个王朝敢在行将覆灭之际,挖掉这身毒瘤的。
弘治皇帝一个以宽仁著称的守成皇帝能有如此魄力,谢至着实颇为佩服了。
谢至一副大义凌然之态,回道:“利害臣已详知晓,臣愿往。”
弘治皇帝脸上瞬间多了几分欣慰,起身走至谢至身边,道:“你谢家在余姚之地也有良田吧算来你谢家也是士绅行列,如此行事,得罪的虽是关中之地的士绅,但却不乏有其他之地的推己及人早做准备,可想好了与家中如何交代”
对谢家的亲族成员,谢至其实并不是很清楚。
他并非长子,谢家的一些事情也轮不到他做主,自然他也就没注意过这些事情,唯一所关心的也就只有谢家兄弟而已。
弘治皇帝一番贴切之言,谢至昂首挺胸回道:“有国才有家,大明富强,谢家才会兴旺。”
弘治皇帝心中更为欣喜,他顷刻之间觉着自己果然还是没有看错人。
接着,弘治皇帝又道:“今夜你回去与谢卿交流一下此事,明日朕再派人宣旨,关中旱情便劳烦尔父子了。”
从宫中出来后,谢至自是第一时间便回了谢家。
回家后,谢至第一时间便去见了谢迁。
见面之后,谢至便把几日来他的成果汇报了一番。
谢迁脸上带起了些许的笑容,笑呵呵的道:“嗯,能够缓解旱情,朝廷便省力不少了。”
趁着谢迁高兴之际,谢至又说了他与弘治皇帝的谏言。
能当上内阁大学士,谢迁的眼光自是颇为长远的。
谢至的这个问题出口后,谢迁脸上的笑容渐渐的消失不见了,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