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笑容,倒也不是怒容,只是脸色变得颇为严肃了。
谢至缓缓,道:“爹,若想让使得大明更强,便只能是让天下之财都归于朝廷才是,此事后果颇大,儿子早有预料,早在儿子决定科举入仕便有了此种想法,只不过当时因儿子人微言轻不足成事,现在陛下信任儿子,且陛下也有此心思,便也到了成此事的时机了,这个旱情不过只是一个由头而已,此势头一开,开罪的人也就会越来越了,谢家往后在朝中将会更为艰难。”
后来的谢迁能够愤而辞官,便可见其心中是有正义的。
许久,谢迁都不曾表态。
谢至也不着急,一直在等着。
好久,好久
谢迁终于起身,道:“去做吧,大丈夫有可为有可不为,既以入仕便也不能只做趋利避害之事,总是要上无愧于君,下无愧于民的。”
谢迁支持,谢至的斗志便又满满的了。
谢至拱手回道:“多谢爹。”
谢迁却是扯起一道苦笑,道:“老夫本以为你是兄弟几人最不成器的一个,却是不曾想,你竟有如此魄力,老夫终究是老了,顾虑的东西太多,行事难免会畏手畏脚,此事成了,我谢家是功臣,若是中途一旦夭折,我谢家之血就是平息那些士绅最好的手段,不过终究来说,”
谢至岂能不知,别看现在的弘治皇帝对他颇为信任,一旦坚持不知,那只能是以牺牲谢家为代价的。
不过总的来说,谢至如此做也是最稳妥的。
比之直接颁布法令改革已经要好上很多了。
第187章 爷也是有脾气的
次日一早,弘治皇帝的旨意便到了。
接了旨意后,谢迁与谢至一道出了京师。
离开京师后,为防止闲言碎语,谢迁便与谢至分了两道而走。
至于谢迁先到哪一地,谢至并不可知。
谢至能做的便是为谢迁提供水泥,提供风车而已。
回来云中后,谢至吩咐王守仁为谢迁准备所需东西后便前往县衙处置大营来闹事之人了。
曾经义背后是何人,别以为谢至不知晓。
这个时候曾经义来捣乱,指定是受了某些人指使。
到了县衙之后才换上官服,便得通报说是山阴知县前来拜访。
谢至闭门弄了几日的水泥,外面的很多事情都不了解了,这山阴知县是何许人也,他还真就不甚了解。
“山阴知县本县认识他么”
汇报的衙役愣了一下,回道:“山阴在柳河下游,前几日便来拜访过,与王县丞有些不甚愉快。”
王守仁多么温文尔雅的一个人,与王守仁都能谈的不甚愉快,那势必就不会是什么好人了。
搞明白这一点,那便好办了。
谢至抬手,道:“走,去瞧瞧。”
进了正堂,那所谓不是好人的山阴知县便起身满脸堆笑的道:“谢知县”
萧定态度虽好,谢至却是颇为冷淡,道:“坐吧,上茶,不知阁下贵姓”
萧定也不介意谢至的态度,依旧笑嘻嘻的道:“免贵萧,名定。”
谢至态度依旧不太好,抬抬手,道:“萧知县,不知萧知县来找本县用意如何”
按理说来,萧定年岁比谢至大,高中也比谢至提前,以兄相称也不过分。
谢至这般保持距离,萧定也不见气恼,反倒自己称呼道:“谢老弟,萧某拖个大,就以兄弟相称了,都怪萧某太过急躁,只知晓谢老弟不在衙中几日,还以为谢老弟不理会百姓疾苦呢,却是没想到,谢老弟却是已在悉心抗旱了,萧某还曾与巡按告了状谢老弟一状。”
萧定这番话如此出口后,谢至有些怀疑他的判断了。
若是如他所想的那般之人的话,他敢承认告了自己吗
其实,这些状谢至还真就不在乎。
就他现在所做的这些事情,将来要告他的人多的是,也不在乎这一个了。
谢至不表态,萧定倒是着急了,颇为着急的道:“谢老弟,此事着实是萧某的错,萧某听闻云中想出了抗旱之法,只要能为山阴及早弄去风车和水泥,萧某愿为谢老弟致歉。”
说着,萧定便起身,准备朝着谢至屈膝。
什么毛病啊,动不动就下跪的毛病能不能改改。
萧定他敢跪,谢至还无福消受呢。
谢至起身躲开了萧定,道:“萧知县,某可消受不起。”
萧定却是执拗的很,执意道:“谢老弟只要答应能为山阴解决抗旱之事,那便当得起萧某这一跪。”
萧定这般坚持,谢至这下倒是明白了,他怕不是怕因为弹劾过他,从而担心他在那对山阴抗旱的问题之上穿小鞋吧
他是那么小肚鸡肠的人吗
再说了,他的目标远不在这个小事之上,岂能因为这么一个微小之事上破坏大局。
更何况,现在负责这个事情的也不是他。
就他那老爹的性子,岂是他能够说了算的。
既然萧定这么实诚,那谢至完全不必这么端着了,直言道:“萧兄不必多想,某也并非那般斤斤计较之人。”
谢至称呼的改口便可见他对这个事情已不是那般在意了。
萧定也放松很多,开口问道:“那灌溉之事”
态度改观只是一回事,但谢至也不能就此就答应了此事啊。
“这个事情某做不了主,督办此事乃是家父负责,家父如何行事某无权过问,也无权更改家父决定。”
谢迁在京师的为人那还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谢至答应不搅局,那先后与否也耽搁不了多久的。
萧定松了一口气,笑呵呵的开口道:“谢老弟年纪虽轻,心胸却是宽广。”
萧定来此被就是怕山阴灌溉被穿小鞋,既然事情已经解决,那萧定便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谢老弟忙吧,萧某先告辞了。”
萧某走了之后,谢至便直接升了堂,提了在陶器作坊闹事的那几人。
谢至以前也是念着曾经义对虽传流言中伤自己却是并未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害,也不想与他计较。
怎奈,他非得自己找上门来。
没办法了,那就别怪谢至心狠手辣了。
唉,其实有时候想想,人还真的不能太过心软了,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王守仁忙着,谢至便找唐寅来充当了一下主薄。
想要对付曾经义背后那个人便不能悄默声处置了的,呈堂供证什么的必须得有充分证据才行。
一行四十余人全部做好了虽是上堂的准备,最先被带上来的是一个瘦弱的少年。
这少年也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长得跟个豆芽菜似的。
“堂下何人,名字报上”
问及这些,完全是为了供词有用。
那少年有些震慑于公堂气势,怯懦回道:“马十六。”
谢至趁热打铁,又问道:“为何要打造我陶瓷作坊,是受何人指使”
马十六依旧怯懦,道:“是曾先生,他说,关中之地大旱乃是因云中的陶瓷作坊得罪了龙王爷,只要陶瓷作坊还在一日,关中大旱便不会消失。”
谢至又道:“曾先生全名”
马十六如实回道:“曾经义。”
有了马十六的这份供词,谢至完全可用妖言惑众,蛊惑民心缉拿了曾经义。
但为避免到时候又因为证据不足,被周家开罪救走,谢至又接连把参与的四十余人皆都审讯了一遍。
当然,也有骨头比较硬的,好说不开口。
那没办法了,谢至也是有脾气的,该动刑之时绝不会吝啬。
顿时之间,整个公堂之上一片的哀嚎。
哀嚎之后,大部分还是招了的。
不招的也就只剩下区区几人,所能影响到的结果也不会大了。
有了这些证据后,谢至也没再停歇,带着几个衙役便直接去了大营县。
不管此事是否与大营知县有关。
既然,曾经义是大营的人,且去云中闹事的也是他大营的百姓。
那找他们总归是没什么问题的。
进了大营县城后,谢至便直奔了大营县衙。
带了县衙后,也并未进去。
进去那便意味着这个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若是不进去,那一切都是公事公办了。
“本县乃云中知县,把你家知县喊出来。”
这个知县是何许人物,谢至倒还真想见识一下了。
山阴知县为了自己县中抗旱的事情还能亲自登门呢,这大营知县却是至始至终都没见个人影。
着实也抬不像是一方父母官了。
谢至自报姓名许久,才终于见到了曾经义拥着一男子而来。
这男子看面相倒是挺周正的,倒像是个好官。
见到谢至,曾经义便厉声道:“谢至,你这是何意”
谢至也真是挺佩服这个曾经义的,到了这个时候,这个曾经义竟还能够这般问他是何意
谢至也不与他废话,呵斥道:“来人,把这个曾经义给本县拿下。”
曾经义叫嚣着,一旁的男子道:“谢知县,这乃大营,可并非你云中,随便拿人总归不太合适吧再说,曾先生可是本县师爷”
这大营知县要么不知晓曾经义所为,要不就是已修炼成了妖精。
谢至也懒得与他多说废话,直接便道:“师爷又如何拿下。”
那知县也是呵斥道:“谁敢”
谢至既然敢来,岂有不敢的,又道:“有何不敢,给本县拿下,敢有拦者,即刻格杀。”
第188章 公主薨逝
谢至一声命令之后,那大营知县也绝非并非草包,挥手便招呼来了自己县中的衙役。
这毕竟是大营地盘,衙役自是比之云中的要多太多的。
顷刻之间,高下立即便显现了出来。
不过,谢至既然敢来,那自然就不会轻易罢休的,抬手道:“上,有敢来阻拦着,格杀就是,朝廷若是追究,本县一力承担。”
谢至气场足,下面人自然也就有了底气。
那大营知县完全没想到谢至还真就敢正面交锋,自己这方的人手虽然充足,却是没了底气。
与云中的衙役交斗在一起,不占任何上风,片刻的功夫,便被皆都搞的是丢盔弃甲。
自然了,谢至要拿的只是曾经义,与其他差役无关,只需制服他们便是,没有伤及到他们任何人的性命。
“拿了曾经义。”
呼啦啦,一阵人流涌动,曾经义脖子上很快被架上了几把大刀。
这个时候,那大营知县才终于软和了下来,把谢至拉到一边,一脸的讨好,道:“云中也未遭太大损失,此事可否就这么算了云中损失多少本县来赔”
就这么算了想的倒挺美。
谢至冷哼一声,道:“没门,别以为本县不知晓曾经义如此做的原因如何,他若只是败坏本县名声倒也罢了,他此番损害的乃朝廷之利,本县不说食君之禄,就是大明普通子民,见到如此之事,都有责为朝廷以正纲纪。”
大营知县,讨了个没脸,脸色有些微变,声音冷了一下,道:“你可知曾师爷是何人之人”
谢至被逗笑了,这个问题你我大家心知肚明便是,是能够说出来的吗
这不是招黑吗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笑了笑问道:“谁的”
那大营知县腰杆直了直,道:“庆云侯。”
谢至嘴巴张的老大,那知县的得意劲儿还未过去,谢至便改口道:“阁下也乃庆云侯的人吧庆云侯又如何庆云侯他蒙皇恩,才有今日之一切,他若知晓尔等此行为若还站于尔等身边,那便是辜负了皇恩,尔等好歹也是读书人,身为读书人,却攀附权贵,结党营私,书都读到狗肚子了”
“你”那知县才刚指责了一句,谢至便拱手道:“告辞,此事不会轻易罢休的。”
带着曾经义回了云中后,谢至便把其投到了大牢。
谢至这次想要借用曾经义,好生对周寿来个敲山震虎。
若不是如此打算,谢至完全可当下便解决了曾经义。
毕竟,如今大旱的节骨眼之上,也是需要鲜血来祭旗的。
拿下曾经义,又有谢迁雷厉风行率领救灾,因旱灾造成的连锁反应也在慢慢的消退了。
来自庶民的连锁反应是消退了。
这些庶民得知朝廷凿渠先为他们灌溉,自是更为卖力气。
而那些占有大部分良田的士族却是不满了。
找谢迁开后门倒只是其次,连日以来弹劾谢家父子的也在逐步上升。
一向行事温和,如老好人一般的弘治皇帝这次显得却是颇为强硬,对这种弹劾折子皆都压了下来。
而就在这些士绅弄得沸沸扬扬之际,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谢迁负责灌溉之事,谢至每日只处理些县中的琐事,倒也轻快。
一日清晨,才刚起床,萧敬便匆匆赶来了县衙。
往常的时候,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