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102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522 2021-05-02 12:55

  D-那便就是心不够诚了

  谢至摇头不置可否,老农却是催促道:“知县老爷,再有个把月便得种了,看着天也无下雨的征兆,也是该求雨的时候了。”

  在这个问题之上谢至也没做应承,回道:“嗯,本县知晓了,尔等也莫要着急,本县会想办法的。”

  求雨的事情,谢至反正是不会信的。

  回来县衙后,他便开始绘制起风车来。

  他好歹也是工科博士毕业,这些原理还是晓得的,弄个风车出来对他是轻而易举的。

  不过,风车是容易,关键还得是打出水井来的。

  光有这些东西还远远不够,沟渠也得弄出来的。

  而沟渠好挖,可挖好之后还得需要些水泥为底的,就这个旱情,只是土渠的话,不足以漫灌田地,就已先得被这土渠吸附的差不多了。

  风车容易,只要人力充足水井也不成问题。

  最关键的是水泥了,大致配方谁都知晓,可关键要能把这些配发弄到一块形成水泥,可就不那般容易了。

  有些大致想法后,谢至便招来了王守仁。

  训练云中卫虽说重要,但当下的旱情也是重中之重。

  找来王守仁,谢至也没说那么多弯弯绕,直接道:“守仁兄,云中的旱情得及早解决了,若是没有了粮食,就我们云中所打下的这些老本全部用上,都不足以养活云中现有的百姓。”

  事实就是如此,不用谢至说,王守仁都清楚。

  接着,谢至又道:“这段时间,各作坊先停下,全力进入到打井之中,要先保证每村一口,另外,再找几个木匠,把风车弄出来,先把井水引出,利用风车大面积灌溉,某这段日子加紧想办法,使水渠耗水能够降低。”

  云中没什么内陆河,唯一办法只能是如此做了。

  王守仁也没什么有效办法,只能听谢至的了。

  目前解决办法也只有如此,总比去祈雨来的要好上一些的。

  第182章 朝堂争辩

  王守仁绝对是个务实之人,按照谢至图纸那般,两三天的时间便弄出了风车。

  风车建成,谢至忙着配比水泥,也没顾上前去观摩。

  这个水泥现在看来只能用于水渠,作用好像不甚巨大。

  可将来可不止如此了,建房子,铺路那都能用得着的,绝对会成为一大暴利的。

  柳河旁边,王守仁领着几个木匠站在一人高的风车前,一板一眼的命令道:“开始吧。”

  柳河的水位虽说下降了不少,但也还是可支撑附近农田灌溉的。

  这段日子以来,已有附近农户在挑水,可接连不断的挑上一整天,也不足灌溉一亩。

  就这么杯水车薪的灌溉,根本就不自已支撑现在的旱情。

  这个风车若是真能够运转的话,就这柳河附近的一些农田完全不必担心旱情了。

  早在开车弄风车之际,便有不少百姓期盼着了。

  即便田地不在附近的百姓也都过来瞧了,毕竟这个风车若是能弄成的话,他们地也就有救了。

  随着风轮的转动,柳河中的水还真就被带了上来。

  “成了,成了还真就成了”围观的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王守仁心中也颇为感慨谢至的本事。

  他也算是游历过的人,也见识过南方灌溉所用的那种水车。

  这种风车较之那种水车有很大的不同。

  在这个问题之上,他还专门询问过谢至。

  谢至说了一大堆,云里雾里的,很多东西他虽说并未听懂,但总归也是听懂了一句。

  这种风车依靠的是风,若是没风的话,便得需要人工操作来完成灌溉。

  不过即便是由人工来操作,但相比较于提水灌溉也真的是方便了许多。

  在欢欣之际,王守仁带着淡淡的微笑,又道:“先以东西两向沟渠中引水进去,每家不得私自截留。”

  任由水自由流淌,那就得看自己的地是否平整了,若是平整的话,那灌溉的自然也就好,若是不够平整,那可就不好说了。

  柳河附近的这些田都是些官田,租种的佃户自是不如自家私田那般上心。

  上心与否,这个时候也就能够看出高低上下了。

  安排过灌溉方法后,王守仁紧接着又道:“其他乡民也不必焦灼,知县已在研究省水的沟渠了,各村也都在打井了,只要各位能够齐心协力,此旱情定当能够度过的。”

  若是什么都没有,上来就说这些东西,百姓也许会不行,这个风车就是县中百姓所看到的希望。

  现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再说什么拜神祈雨的话,全部的干劲都放在了打井之上。

  就在云中干的热火朝天的之时,其余之地可就不是如此了。

  若不下雨的话,那也不会是一县一地的,波及面积至少会有数十县。

  这次大旱所涉面积也不是数十县,至少得有三十余县,数万百姓受灾。

  开春便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旱情,不到秋收之际,窘况已是显而易见的了。

  多县知县从二月一过便率县中百姓开始祈雨了,折腾了数月有余也不见丝毫成效。

  每日大太阳炙烤着,就连草都不见了。

  奉天殿中,弘治皇帝特地加了午朝就是为了解决关中几地旱情的。

  弘治皇帝示意一旁候着的萧敬把御案之前的几把土拿到了下面的群臣之中。

  “这是朕一道遣人从京郊几县取来的,这几地在入冬以来便无降水,几尺深处都是如这般的土,如此下去,今岁北地产粮可就难了,众卿有何高见说说吧。”

  天灾之后必有,这一直都是颇为头疼的问题。

  一众大臣相互间窃窃私语,朱厚照则是百无聊赖的侯在自家老爹身旁。

  京师之地都是如此了,也不知晓云中情况如何了。

  自云中回来,已是许久不曾收到那里的消息了。

  片刻功夫,有一人率先站出来道:“陛下,臣观星象,有五鬼廉贞星出没,此属火,此番的旱情恐不是那般容易结束的,应以及早解决才是。”

  此人乃是钦天监监正杨洪。

  钦天监所负责的就是观测天象,以天象之说蛊惑人心。

  杨洪此言一出,殿中群臣更为躁动。

  弘治皇帝不动神色,又问道:“杨卿当以如何处置”

  杨洪不慌不满,继续道:“此星出现必是上天示警,陛下最先能做之事是应下罪己诏平百姓之慌。”

  皇帝也不是那般好当的,不管是天灾还是,皇帝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已成为处置这类型事件的一个必要手段了。

  此人话音才落,一旁的朱厚照便出言了,就差操起袖子挥拳相向了,道:“父皇做何天怒人怨之事,为何要下罪己诏既有天旱,便应当号召百姓抗旱,岂是一个罪己诏能够解决的”

  朱厚照这样做虽说是莽撞了一些,但终究还是有着拳拳孝心的,对弘治皇帝来说,还是颇为欣慰的。

  不过,这毕竟是奉天殿,作为一个太子如此行事着实是太过莽撞了些。

  随即,弘治皇帝便出言指责道:“不得无礼。”

  朱厚照虽有不服气,但也不再言语。

  弘治皇帝制止了朱厚照,杨洪紧接着又道:“陛下,罪己诏之说只是一方面,此次大旱,最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殿下几月以来不再东宫,东宫之位无主所致”

  杨洪的话还未说完,朱厚照便气纠纠的道:“何狗屁之说,本宫不就是不在东宫几月吗本宫出去也并非贪图享乐了,本宫还带着云中卫击退了鞑靼。”

  这个事情决然可以成为朱厚照为经常挂在嘴边,为之炫耀的资本了。

  他不说这个倒也还好,他的此言一出,立即有一人从班位出列,拱手道:“殿下乃东宫太子,便应当恪守向礼,用功读书,练兵之事自有将官去做,殿下何必自降身份与丘八为伍。”

  这话若是当着开国的朱元璋以及马上得天下的朱棣说出口的话,分分钟就得血溅当场了。

  弘治皇帝不见动容,明显也是赞成此言的。

  朱厚照本就尚武,听到此言立马气不打一处来,一股火气感觉自心口蔓延开来,正要发作,想起了谢至遇到如此情况的处置方式,还是压了下去。

  “焦芳,你大胆,太祖当初揭竿而起,开创我大明基业,太宗靖难起兵才有了我我明如今之昌盛,你竟敢把其也归结到丘八行列之中。”

  被指责后,焦芳一时无从解释。

  哪个朝代开国皇帝不都是武人出生,后世守江山的皇帝不都放下兵刃以圣贤之书去治国,武将地位自然也就逐步降低。

  这个道理谁都清楚啊。

  朱厚照如此举例,可算是别出心裁了,这得怎么回答。

  焦芳无言,只能拱手道:“臣不是这个意思”

  朱厚照并没有罢休的意思,道:“不是此意,那是何意本宫不该去剿灭鞑靼,任由他们肆意侵我百姓,犯我大明国威你食君之禄,不敢上阵杀敌也就罢了,本宫不费一兵一卒破敌五千难道就有错了文武皆备难道不好还是说,你是害怕本宫亲近武将,而疏远了你这些文臣”

  虽说道理就是那般,但若直言说出口的话就不是那般容易承认了。

  就像现在,在这里的这些大臣虽有这个意思,但听朱厚照这般说出来,却是没有一人敢于承认。

  对答之中,朱厚照占据了上风。

  看着自家儿子这般,弘治皇帝满意了。

  他也不指望自家儿子如自己这般对待朝臣,每个皇帝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只要能有皇帝气场,震慑住大臣,治理好百姓便行。

  自家儿子已经占了理,弘治皇帝自是不能再去喝斥责大臣了,只能呵下了自家儿子。

  第183章 械战

  弘治皇帝召集一干文武大臣,对解决关中多地旱情却是并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要么有人不做言语,有人到最后说话了,不是让弘治皇帝下罪己诏,就是让弘治皇帝组织求雨。

  没找到合适的办法,最后也就只能宣布退朝了。

  在退朝之后,弘治皇帝又把内阁的三个大学士和朱厚照喊至了暖阁。

  不管弘治皇帝选择如何做,总归是得想些解决办法的,无动于衷总归是不太合适的。

  一进入暖阁,弘治皇帝便率先问道:“太子,你有何解决办法”

  从始至终,朱厚照都反对下罪己诏以及组织求雨的。

  自然,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何也要率先问他呢。

  朱厚照想都没想,开口便道:“父皇,遭遇旱情之地也有云中,谢五办法一向多,应问问他。”

  本来,弘治皇帝对朱厚照的表现还是颇为满意的。

  这番言论之后让弘治皇帝失望了,出了事情不想着自己解决,只想着问人,这能担当大事吗

  弘治皇帝沉着脸道:“朕问的是你。”

  朱厚照也不傻,弘治皇帝生气了,他还是能够看出来的,他这回答也没错啊。

  唉,真是,他这个父皇怎越发的喜怒无常了。

  朱厚照有些底气不足,回道:“陛下,谢五说若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便得懂得用人,谢五想法多,找他想想办法也没何不妥的。”

  朱厚照也知晓他这话说的有些不合适,在说的时候就一直偷偷的瞟着自家老爹。

  看着自家老爹越发微沉的脸色,朱厚照急忙改口道:“儿臣以为应当引水灌溉,能灌溉多少就灌溉多少,如此便可把损失降到最低。”

  朱厚照虽说多说自家儿子的好,谢迁却也不得不出言说上几句公道话。

  “天下皆大旱,且蔓延几里之遥,如此灌溉之法,恐解决不了多少难题。”

  朱厚照一脸幽怨的盯着谢迁,本宫为你家谢至出头,你就不能站在本宫这里说上几句吗

  谢迁瞥到了朱厚照的表情,却当作是没看到一般,连个正眼都没有。

  谢迁此言一出,刘健随之附和道:“着实如此,不过,是在没办法的话,也只能如此了,除引渠灌溉,还可加挑水灌溉,只能是尽最大程度把损失降到最低了。”

  紧接着,李东阳又道:“臣附议,为防止秋荒,现在便得加紧存粮了,遣人从南地购买余粮屯往北地,度过今岁这个荒年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个内阁大学士给出的结论倒也算是目前处置灾荒最为稳妥的办法。

  幸好去岁还算风调雨顺,能够接倒秋天。

  不然的话,现在这个时候就得是饿殍遍野了。

  半晌,弘治皇帝惆怅至之余扯起了一道笑容,问道:“谢卿,你家小子会如何做”

  谢迁摇头,回道:“臣想不到。”

  这个问题,弘治皇帝若是想要知晓随随便便就能够打探出来,可比问谢迁容易许多了。

  弘治皇帝笑了笑,有些期待的道:“谢至那小子办法总是不少,望他能为此番旱情想个合适的解决办法,那小子一早便开始屯粮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