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道:“殿下,先接旨吧”
“哦哦哦,先接旨”朱厚照嘴中说着,便开始做好了接旨的准备。
朱厚照准备好之后,萧敬便开口宣读了弘治皇帝的旨意。
当旨意宣读到一半的时候,朱厚照便忍耐不住了,问道:“萧公公,你确定这是父皇给本宫的旨意”
萧敬一阵无语,再怎么说,也不能上言到假传圣旨的高度吧
这个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
萧敬回道:“自然是陛下旨意,殿下稍安,待奴婢宣完”
好不容易挨到萧敬的旨意宣读完毕,朱厚照随即起身,逼迫问道:“父皇究竟是何意思这个时候不去抓刺客干嘛要把本宫召回宫去”
对于朱厚照的逼迫,萧敬后退一步,道:“殿下”
萧敬还未说完,一旁的谢至便道:“殿下,陛下也是担忧你的安全,陛下既然有旨,殿下还是回宫去吧,即便有东宫卫在,云中的护卫也是不如宫中的,万一那贼子不死心,再来刺杀可该如何是好”
谢至会弘治皇帝的折子,朱厚照并不清楚里面的内容。
朱厚照那厮若是知晓谢至也建议让他回京,现在连他说话的余地恐都没有了。
朱厚照一脸的不愿,道:“本宫若是回宫了,再想出来可就不易了”
朱厚照这厮有时候也太实诚了,萧敬也不是自己人,心里话岂是想说就能说的。
谢至拉了朱厚照一把,抬手道:“殿下此言可不对,殿下出来是因心系百姓,殿下若是没出来的机会,便可见百姓安康,殿下该高兴才是。”
幸好谢至在平日里就说些这方面的东西,谢至这般稍微一点拨,朱厚照也就反应了过来,赶忙改口道:“对对对,还是你说得对,本宫心下着急,口无遮拦了。”
朱厚照改口,也不再纠结弘治皇帝召他回宫的事了。
“谷大用不能下床,张永又去了边疆,谢五你来帮着本宫收拾一下包袱。”
朱厚照这么开口,谢至随即便应了下来。
背过萧敬之后,朱厚照便抱怨道:“早知晓给父皇上了折子,父皇是召本宫回宫的,本宫宁死也不上这个折子。”
这可不算个小事,谢至可不给朱厚照打这个马虎眼的。
他若有个三长两短,整个谢家都得跟着他一块陪葬的。
谢至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片刻,朱厚照又叮嘱道:“谢至,你在云中定要查出害本宫又得回宫之人是谁,无论是谁,本宫定不姑息,定把他扔了喂狗。”
朱厚照气呼呼的,满脸愤愤的表情。
谢至点头道:“不说陛下专程授意给臣了,就是没有陛下的这道旨意,臣也会把这个幕后之人给挖出来的,殿下尽管放心回去,殿下出了些时日,改变已是不少,这样下去,也不会有人专门盯着殿下不放了”
朱厚照虽说不情愿,但却也是不得不在东宫卫的护送之下回了京。
朱厚照一走,不仅是谢至松了一口气,王守仁,唐寅等人再也没有任何压力了。
谢至倒还好,与朱厚照关系也算是比较铁了。
王守仁、唐寅、徐经就不一样了,自从到了云中,他们可就没松过气。
这也就是他们的志向都不在做官之上,不然的话,当着太子的面,不由自主的便得好生的表现一下了。
越是想要表现好的事情,到最好做的往往做的最糟。
听说每个网络写手就是如此,每次有了灵感,准备大纲之时,往往都会觉得自己这本是三江的好苗子,上架当天就能精品的实力派。
等到发编辑邮箱内投被击沉上几遍之后,热乎气也就被熄灭了几分,经历一遍遍改稿之后,想着能顺利签约之后。
好不容易签约,最后也就只剩下上架当天,均订能上一百就行。
经历过几个星期慢如乌龟爬的收藏增长后,变成了上架当天高定能上一百就行。
等到上架当天的晚上十二点,高定只破两位,均订还在一位数上徘徊的打击后,只剩下挥刀自切的绝望了。
咳咳扯的有些远。
朱厚照险些被刺杀也是个大事,当日晚上,王守仁和唐寅便赶回了县衙。
在朱厚照离开之后,谢至和王守仁以及唐寅坐在院中,就朱厚照这个事情交流着意见。
唐寅最先开口道:“知县,殿下被刺在朝廷定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很多人本就不愿殿下出京,只是迫于陛下的坚持,他们也不好多说,出了这个事情,他们正好也就找到了由头”
这个事情,谢至倒是不担心。
只要弘治皇帝还信任他,朝臣弹劾的越厉害,他所受的信任也就越多。
若是没人弹劾的话,他得自己找个人来弹劾了。
王守仁在一旁开口道:“陛下的旨意上也就是让知县找出凶手而已,并未多说,可见陛下在此事之上并未怪怨知县,只要陛下不做责怪,有谢公和家父周旋,无问题的。”
道理就是王守仁所言的那个道理。
谢至也没多说,道:“在此事之上,虽说找寻行刺之人已颇为困难,但却也是不得不放松警惕,即日起,不管是本县原有百姓,还是逃荒来的流民,重新核查户籍,无家眷的壮年男子尤其得着重排查,这些时日,城门先莫要开启了。”
出了如此大的事情,谢至着了若是任何动静都没有,总归是有些说不过去的。
谢至命令之后,又吩咐道:“伯虎,此事你来负责吧,伯安继续练兵,云中卫这支精兵务必要及早训练出来,另外,开春,还得组建屯田卫来供养这支精兵。”
其实说来说去,朱元璋当初所开创的屯田卫所并无不对之处。
现在的弊端也就是,屯田所的大量土地流失了而已,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屯田政策还是可以用的。
很快,在云中县城中率先开始了人口的重新摸排。
云中涌进来的流民虽说不少,但留在城中的却是并不多。
毕竟在城中,需要招工之处并不多,想要养家糊口的话还得是去城外的那些作坊去。
唐寅带着县衙的一些书吏挨家挨户的做着排查,每家原主人口多少,走亲访友的又有多少。
这些都详详细细的记了下来。
在发生了刺客行刺之事后,谢至第一时间便下令封锁了城门。
这个事情是否有结果,必须得及早处置才行,这城门总不能一直关着的。
所以,为了增加效率,就连两狼山书院的几个士子也都加入了进来。
这些人将来是早也是要做这些事情的,现在也就当他们是在实习了。
可惜,排查了四五天时间,云中城中的百姓都一一做了登记,在登记期间并未找到任何的蛛丝马迹。
既是找不到,那便只能在整理入册的时候再过一遍了。
这这个工作也颇为的繁重,谢至也只能是亲自加入到了其中。
“先把这些黄册按照匠户,商户等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之后自从这些之中找到常住以及新搬迁的尤其要查军户出身的。”
这样整理费时一些,却也是差的仔细了些,对往后的管理也是有着莫大的好处的。
第181章 大旱
光是黄册都整理了四五日时间,每家每户几口人,就是每家有几只老鼠都查的的是一清二楚了。
几日时间,谢至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还早,熬了几日时间,黑眼圈都有了,有关于那天那几个刺客的影子却是没找到半分。
这个真不能怪,谢至无能,只能怪那些刺客太鸡贼了。
都是些能够飞檐走壁之人,区区一个云中县城岂能够困得住他们。
唐寅白日要带人出去采集,晚上还要整理,所付出辛苦可比谢至多太多了,本来英俊帅气的奶油小生,秒变糙汉,头发乱糟糟的,胡子拉碴的,见到谢至,嘶哑的声音脱口而出。
“知县,县中并未查到任何踪迹,接下来该怎么办”
谢至招呼唐寅坐下,道:“这几日你也辛苦了,目前唯一办法,也只能是开城门了,正赶上过年,城中许多人还在陶器作坊做活,这么一直关着城门也终究不是个事儿,开城门吧。”
人找不到,总不能就不开城门吧
再说了,也许那些刺客当日便离开了,他们这般关着城门,那些背后刺客恐早就笑掉大牙了。
唐寅迟疑了一下,有些担心的开口道:“这般开了城门,那便更没希望找到那刺客了,陛下那里该如何交代”
唐寅这完全就是为谢至考虑,谢至倒是毫不在乎,摆手道:“无妨,在折子中,某已把情况说明了,陛下也并非不辨是非之人,云中的正常运作不可滞留。”
谢至也没必要为了此事,阻碍了他云中的发展的。
再说了这个事情可并未谢至小小一个县令能够差出不来的,朱厚照的身份若是之事普通主薄那般简单,那可说是他在县中行事出了偏差。
可现在的结果是,在明知晓朱厚照身份,还要搞这个刺杀,那明显就是冲着皇家来的。
不管是谁,就谢至的这些力量都是很难查出来的。
谢至这里一筹莫展之际,弘治皇帝遣出锦衣卫和东厂在几个怀疑对象中暗查依旧是一无所获。
冲着朱厚照前去的刺杀,怀疑对象也很容易想到的。
弘治皇帝他只有一子,朱厚照若是有个三长两短的话,那势必要从宗室子弟中选一个入继大统的。
而能被选中的,首先就是弘治皇帝几个兄弟的子弟了。
此番,弘治皇帝派出排查的就是这些人。
另外,除此之外,弘治皇帝还特别排查了周太后所出之子朱见浚。
按理说来,朱见浚是弘治皇帝的叔叔了,只要弘治皇帝还有兄弟,是不可能从他这个叔叔之中挑选子弟入继大统的。
不过,在大明朝也不是没有叔叔继承侄子皇位的先例。
若在结合周太后平日行事风格,这个可能性更大了。
弘治皇帝是在周太后膝下长大,但相比较孙子,儿子才能亲近吧
若是儿子能继大统,不就能够更长久的保周家了吗
在想到这层之后,弘治皇帝不得不对朱见浚多些了解了。
相比较于周家,还是他的儿子更重要些的。
“陛下,臣所查的几个藩王今日以来皆无异动。”
“奴婢所查也是如此。”
弘治皇帝得知二人的结果,心下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些忧愁。
谁都不愿看到兄弟阋墙的。
可若不是这些藩王,那便更不容易找到刺杀自家儿子之人了。
弘治皇帝起身,在房间来回走了几圈后,道:“云中也无任何消息,尔等时刻注意着,太子那里这些日子也加强护,多遣些可靠之人过去。”
找不到背后之人,唯一办法也就只能是加强对朱厚照的护卫了。
转眼之间,便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之时了。
可却是连个雨点都没有,每天不是艳阳高照,就是黄风漫天。
种田本就是靠天吃饭,若是没了雨,种子连发芽都办不到,何谈收成。
民以食为天,商业发展的再好,这么一大片的田地若是都荒芜了,谢至这么短时间的努力,顷刻间便要烟消云散了。
而且,出了这个天灾,少不了有唯恐天下不乱之人会说谢至近段时间所做的这些有违天意,是上天所降的惩罚,才导致云中之地几月无雨的。
本来,谢至所营造的风清气正的云中就有人开始害怕了。
谢至带着贺良站在田埂处,满是凝重。
一老农站在谢至身边,嘶哑着道:“知县老爷,这可该如何是好啊,老汉三个儿子,两个已娶了妇都有了娃,大的已去了学堂,小的今岁也就去了,三个儿子都在陶瓷作坊做工,小人还硬朗,想着把地种了,打些口粮,他们所赚的也就能够存了可却偏生出了个这问题,没有口粮,只怕到时候所赚的那些三瓜两枣都拿出,也不够买到粮食的”
这老农还想着没有了粮食,用陶瓷作坊赚的银子买粮
若是云中今年绝收了的话,陶瓷作坊也不见得能不能开下去了。
每家都有这样的难题,对这老农谢至也无从劝告,问道:“往年可有这样的情况”
有经验可借鉴,当然是要借鉴一下的。
那老农回想了一下,道:“春雨贵如油,每年都有如此情况,也就是今年严重些,也就属去岁的时候好一些,雨下的及时,收成也好。”
这么说来,去年收成好,完全凭借的是运气了。
谢至扯起一道苦笑,又问道:“往年此种情况,县中该如何处置”
老农回道:“知县会带着本县百姓敬神祈雨,心诚的话,当天便会降下甘霖,若是不诚,七八日都不会有效果。”
祈雨什么的谢至也都听说过。
谢至好歹也是知晓科学的,像这些祈雨完全就是运气,运气好的话,正好赶上下雨,那是求来的,运气若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