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78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494 2021-05-02 12:55

  D-的种子,剩下的用作全家口粮应当是够了吧?”

  村正是个念过六旬的老翁,点头道“足够了,薛庄百姓能有今日全仰仗谢知县,若非谢知县到任,薛庄乡民苦日子也不知何时是个头儿。”

  谢至要的不仅仅是这些百姓的感谢,摆手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皆是本县该做的。”

  正说着话,远处有了一阵吵闹之声,村正率先起身,朝着远处瞭望一番,道“石子,那是你家婆娘吧?”

  谢至随之起身,瞧见的便是两妇人在干架。

  张石起身瞧了清楚,喊道“这败家娘们。”

  张石急吼吼的朝干架的妇人而去,谢至紧随其后跟在张石身边。

  张石拉开两妇人之后,便要朝自己女人动手,被谢至抓着手腕拦了下来。

  不管这个时代的观念如何,谢至好歹也是从后世而来,最看不惯的便是男人打女人了。

  抓着张石手腕,谢至问道“先问清情况再动手。”

  正拉扯间,一汉子也跑了过来,问道“石哥,总是某家那婆娘又惹事了吧?”

  那汉子才开口,他身旁的妇人便哭啼了起来。

  谢至也知晓生活之中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是没想到他只是来吃个饭,竟也能碰到。

  村正开口道“有何事便说,别这般哭哭啼啼的,当着谢知县的面,成何体统。”

  村正一般都是村中大姓的族长,或是经族长同意所选出的本家出众的年轻后辈。

  薛庄的这个村正,明显就是大姓张家的族长。

  村正这言一出,妇人指住了哭啼,指着张石妻子道“是她不问青红皂白便冲妾家动手。”

  张石凶巴巴盯着自己妻子,等着她一个答复。

  张石妻子瞅了一圈,瞅到自家儿子,疾走几步,把其拉到身边,骂道“没良心的东西,老娘给你出气,你倒是又与他家小子玩到一起了。”

  张石妻子在拉回自家儿子之际,在其身后还跟着一个与虎子年龄不相上下的孩子。

  张石妻子家训虎子,那妇人也拉着那孩子,道“不让你与虎子玩,你怎老是记不住。”

  “娘,我就想与虎子玩。”

  “娘,我就想与强子玩。”

  两个孩子先后之言出口后,谢至算是明白了,这是两个孩子间的矛盾,直接上升到了大人间的仇恨。

  一众人无言以对后,谢至笑着问张石与那汉子道“二位没仇怨吧?”

  二人皆是摇头。

  随之又问向两家妇人,道“二位除了孩子间的事,再无其他仇怨了吧?”

  两人看了一眼后,也是相互摇头。

  谢至扯起一道微笑,道“只是孩子间的矛盾倒也好办,孩子嘛,就是这样前一刻还打得不可开交,好像一辈子老死不相往来了,下一刻便又得好的穿一条裤子了,若因此伤了双方长辈和气,实属不该,好了,本县只是建言,此事终究是薛庄内部之事,还得是薛庄自行解决才是。”

  谢至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反正他该说的都已经说了,但像这种内部问题终究还得是靠村正来解决的。

  。

  第143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虽说出了一些小小的状况,但丝毫不会影响谢至现在吃酒的心情。

  谢至坐在原有位置上,张六为谢至倒了酒,有些不好意思的道“家中妇人性子泼辣了些,给谢知县添麻烦了。”

  一门心思护着自己孩子也是人之常情。

  谢至笑了笑,道“算不得什么麻烦”

  谢至话音才落,一老翁端着酒杯颤颤巍巍走至他身边,喊道“状元公”

  谢至愣神功夫,张六便起身道“张先生。”

  老翁回应了张六,随之介绍道“小民张宽,乃是成化八年的秀才。”

  虽只是一个秀才,却也能称之为读书人了。

  谢至邀请,道“张老先生请坐。”

  张宽半晌后,才坐了下来,有些恍然道“谢知县年纪轻轻便连中三元,老朽蹉跎一生,却也只中了一个秀才。”

  有人一生科举,却终究不得高中。

  有人只考一次,便连中了三元。

  这世道着实不公的很。

  谢至作为那个只考一次便连中三元之人,对这老秀才的落寞以何种角度开口都显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唯有闭口不言方才为最合适的。

  张宽喋喋不休,接着又道“小民读书习文一生,府试市十余次皆不得中,小民便于乡中做起了私塾先生,只求小民学生等代小民题名于金榜,小民教授过无数乡中弟子,也就只有马家子弟马进学一路靠中举人,可惜了,马进学虽有举人之功名,却无忠君爱民之心是老朽教导之责,本来老朽是无颜多说的,可老朽身为云中人,又读过几本书,不得不为云中子弟多说几句。”

  张宽虽喋喋不休,但谢至还是很有耐心的,问道“先生有何言只管说来!”

  想要做一个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便得从点滴小事中做起,张宽接下来要说之话有道理听着,没道理也得听着。

  只不过把如何听的方式方法注意到便是。

  张宽缓缓道“县中贫寒子弟皆无能力读书,近几年,县中贫寒人家越发了,能入学读书的也就只剩下马家子弟了,现在好多人家有了田,手头也能宽裕些,送子弟读书也容易些了,县学是否也该修缮一下了?”

  县学之事,谢至倒也是主意到了。

  自马进学之后,云中便再没出过一个拿到功名的读书人了,不说是拿到功名的读书人,就是一般的读书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县学自然也是荒废了。

  原本县学授课的几间大殿更是灰尘满布,人气寥寥。

  对张宽的这个问题,谢至笑了笑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是应当的。”

  张宽点头应道“好,有谢知县这句话,老朽便放心了。”

  谢至一向都不喜欢拖拉,既然答应了,谢至也没有拖延的意思,需要着手之事还很多,能做一件是一件了。

  谢至随之开口道“老先生是乡中的读书人,对云中之事自是颇为熟悉,待归还田地之事结束,请老先生去一趟县衙,为本县也做一下参谋。”

  张宽或许是没想到谢至会邀请他参与,愣了一下后还是答应了下来。

  之后,在薛庄的一顿酒饭倒也没再出什么状况,只是在喝酒之后,时辰已是不早了。

  谢至和朱厚照也喝的有些微醉,便直接宿在了张六家中。

  一早起来,又在张家吃了一口便带回了县衙。

  回县衙之后,朱厚照也没顾上歇息,直接又去了田间。

  就喜欢朱厚照这厮这个劲头。

  在朱厚照离开后,谢至喝了杯茶,正构思县学之事时,以前两狼山杆子担任的门子跑了进来,道“知县,有一行脚商贾说是唐寅先生的同乡,要去大同府经商,稍来了唐寅先生妻子的一封信。”

  谢至接了信,问道“人呢?走了?”

  那门子回道“走了!”

  谢至淡淡哦了一声,把信放置桌角,猛然想起了什么?

  史书中记载,唐寅因科举舞弊案失了功名回乡后,夫妻失和,家庭事业的双重打击之下,

  开始放浪形骸的快意失和。

  现在唐寅同样被科举舞弊案牵扯,虽没曾回乡,估计夫妻失和也还会发生。

  谢至有种想拆了唐寅信的想法,想了想,还是算了,这个事情可不道德。

  举着信冲着阳光瞧了半天,也只能看到里面信件中有黑色字体,其余的什么都看不清楚。

  最后,只能把信放了下去。

  那门子费解瞧了谢至半天怪异动作后,诧异问道“谢知县,小人?”

  谢至这才发现在他面前还站着一个大活人呢,摆手道“你怎还在这里?去忙吧!”

  太阳将要落山之时,朱厚照便回来了。

  “怎样?都弄完了?”

  朱厚照端起茶壶喝了茶之后,欣喜回道“好了,本宫经手的田地归还之后还有两千亩盈余,这些以后便归县衙所有了吧?”

  是归县衙,又不是归的,至于这般高兴吗?

  谢至点头道“是,既是无主的,自然是要归官府所有。”

  很快不久,王守仁,唐寅,徐经便也回来了。

  在唐寅一进门,谢至便把信给了他,道“门子说这是你一个同乡稍来的。”

  唐寅没多说,直接从谢至手中拿了信。

  开始唐寅拿信之际还有些期待,后来脸色逐渐阴沉了下来。

  谢至猜想到心中内容,自是也时刻注意唐寅变化之人,率先发现了唐寅的一样,问道“出何事了?”

  唐寅沉声道“她讨要休书!”

  果然!

  朱厚照没理解,道“谁啊?”

  顺手从唐寅手中接过信,把里面的内容瞧了了清楚。

  估计上面说的话不太好听,朱厚照窥探到唐寅的秘密,自觉有些不好意思,尴尬把信放在了桌角处。

  女子若被夫家给了休书会无颜见人,男子若被女子强行讨要休书,自是会更无颜见人的。

  唐寅脸色微沉,一副不快的态度。

  既然遇到了这个问题,总得是解决的。

  谢至得知了也得说句话的,开口道“那便给了她,不能共患难,何谈共富贵,在你低估之处她离你而去,在你登上高峰之际,她便没有了一览风景的资格。”

  无论从哪种角度劝说,都容易挨雷劈。

  毕竟非鱼,又何谈鱼的欢乐和忧愁。

  但,既然要劝也只能这般说了,难道要唐寅死皮赖脸的求着。

  即便唐寅求了,那也得人家能够回心转意,得到的恐是更大的侮辱罢了。

  唐寅沉默不语,抓起书信便走。

  唐寅心中正是郁闷之时,需自己一人静静去排解苦闷,谢至等人自是不会打扰。

  在唐寅离开,王守仁就几日归还田地之事做了具体核准,核准下来之后,无主土地,还有一万余亩。

  也就是说,归还出去的不过才不到一半。

  剩下这下没有归还的,要不是家中无人,要不就是近些年以来马家开的荒地。

  解决了这个问题,谢至又道“昨晚去薛庄吃酒,有个老秀才提出修缮县学的问题,某也想这个事情着实得排上日程了,这个事交于伯虎负责,我们先商量着,最后再与他敲定一下。”

  谢至是解元,唐寅也是解元,但若论字画功夫,谢至自是不敢相提并论的。

  这个事情也唯有交于唐寅方才是最合适的。

  无人反驳,谢至又道“某准备在每村皆免费办个私塾,在两狼山再弄个书院,为朝廷培养些清官廉吏,这也是百姓的福气,县衙可用银子也多,这些事情倒也不是多大的难事,你们看呢?”

  谢至既是找他们几个来征求意见的,那有意见便也是要听取的。

  。

  第144章 建学堂

  第二日,是张石与村中几个汉子抬着轿子送张宽到了县衙。

  大红色的轿顶,轿帘估计不知谁家娶妇用的。

  “老先生先来了?请坐!”

  张宽虽只是一个秀才,但毕竟年龄把摆在那里,尊老爱幼还是很有必要的。

  张宽应了一声,张石却道“谢知县,张先生小人在外面等着去。”

  张石打字不识一个,留着他也无用,谢至点头应允。

  张石出去后,谢至便率先道“本县几个商量之后,想出了各办法,由县中出银钱,在每村办私塾,村中所有子弟皆可入学,每家子弟可在私塾中读书六年,两次童子试皆无法合格者,若还想继续读书,需每岁缴纳铜钱五十贯,这也是为促使各家子弟能用心读书,以避免县中银钱白白浪费,张老先生意下如何?”

  县中出银钱为每村建免费私塾,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张宽颇为震惊,诧异问道“谢知县,这可是一笔不小的银钱。”

  谢至既然敢出此言,岂能是没做考虑而为之的,笑了笑回道“这个本县知晓,马家和杨家抄家之物得陛下恩旨归县中自由调度,本县说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本县便想着先把本县的教化之事做起来。

  自然,本县不指望县中子弟皆可高中,若人人都居于庙堂之上,那谁还去种田,不去种田,只读孔孟,岂能饱腹?

  但,俗话说得好,读书知礼,读了书,县中鸡盗之事便可少了些。”

  当然,谢至这也是从大方向说的,读了书也不见得都能之礼,或许还会多了伪君子。

  不过,总的来说,教化终究还是有用的。

  谢至的一番话出口之后,张宽颤颤巍巍起身朝门外叩拜,道“陛下皇恩晃荡”

  之后,又拜了谢至,道“谢知县仁义,小民替乡中百姓叩谢谢知县大恩”

  能送家中子弟读书,恐比分了田地还要高兴。

  一旦子弟得以高中,便可一跃龙门,彻底摆脱现有的贫寒。

  其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