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高兴的。
高兴之后,弘治皇帝又道:“浙江都司,台州卫指挥使荒废军备,竟连五艘苍山船都凑不齐,如此之人留着作甚。”
张懋上的这个折子是要报喜,但忧却也不得不报。
军中的一些弊端已到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若非这个宝船的助了,加上云中卫兵丁,此战胜败可就说不准了。
第239章 被召回京
萧敬作为掌司礼监的大太监很多朝政大事本就是参与其中的,紧接着弘治皇帝之言,随即便开口道:“浙江都司,台州指挥使可惩处,可若以解决各卫所的其他问题,奴婢担忧如此做可能会导致军中哗变。”
弘治皇帝愣了一下,瞧了萧敬一眼,不做回答。
许久,开口问道:“你有何良策?”
萧敬摇头,回道:“奴婢不曾考虑到解决之法,当年太祖开创卫所制不仅训练出一批精兵,也为朝廷节约了大量税收,可如今不仅军屯存在贪腐,就连其他地方军备也在懈怠,不止如此,各卫所军籍在籍之人也与名册眼中不附,有的是为冒领军饷,也有的兵丁是因不堪上官凌辱,被迫做了流民。”
东厂若是连这些东西都查不出来,那可就白瞎了他们那么大名气。
这些东西其实已摆在明面之上了,就看是否愿意提出来了。
卫所所存在的问题,弘治皇帝以前便从马升的折子中瞧到过,后来又听谢至说过,现在萧敬有这么说,他接受起来也容易了些。
萧敬想不到良策,弘治皇帝也不做多言,吩咐道:“早朝之后,把马升宣来。”
马升臣掌兵部,了解卫所,却与卫所牵连不大。
自古臣和武将便是水火不相容的存在。
而五成兵马司虽统筹着这些卫所,可卫所之中多是这些兵马司都督的故旧幕僚。
有的还是往上倒好几代的家奴,所以从那些兵马司都督口中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
有谁还自掘自家根基的。
弘治皇帝也很是清楚,无论官,还是卫所当下所存在的问题都很是棘手的。
越是往下想,弘治皇帝心情越是烦闷,哼一声:“一县富一国,朕只看到云中富了,朝廷又富在哪里?”
一县富一国的想法乃是谢至提出来的,弘治皇帝这般说,萧敬自是也能猜到,弘治皇帝所言之人是谁了。
不过萧敬却也知晓弘治皇帝虽有抱怨,有了平倭的大捷,对谢至的宠信只能是有增无减。
为了费力不讨好,这个时候他还是少说话为主。
早朝之时,平倭大捷的抵报便已传至朝堂的各个角落了。
谢迁才进宫城,一大堆人便朝他道喜。
先前因为搞募捐的事情,很多人见了谢迁打招呼都变成了凉凉的点头致意。
谢迁在朝中的人缘一向都还算不错,因为谢至的关系,那场面可是尴尬的很。
别看现在不少人像向他道喜,可又有几人是真心的。
好好的状元郎不当,非要学丘八去舞刀弄棒。
不少人即便是因为吃醋,背后恐都得非议上几句的。
早朝之中,弘治皇帝最先吩咐礼部对平倭之人进行封赏。
平倭大军虽说不是谢至直接领导,但谁都知晓这个事情是谢至一力促成的。
无论是宝船,还是云中卫,那都与谢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此次谢至的功劳那自是不能少了。
其余像是王守仁,徐经,戚景通,刘阿亮,李余甚至是只通风报信了的王大麻子都能讨到一份封赏了。
吩咐之后,弘治皇帝便接着道:“倭国如今正处于南北内乱之际,英国公折子说,我大明出兵帮着他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如此方能肃清为祸一方的海盗,众位卿家意见如何?”
只要提出问题自是会有左右中立三种看法的。
自然,在这个问题之上是有人提出相反意见的,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
“陛下,平倭已经耗费万两之多,若是再协助倭国的南北内乱的话,恐耗银会更多的。”
提出这种意见之人,恐是得安心若是继续平定倭国内乱是会与他们募捐的。
弘治皇帝不做表示,接着又问道:“还有哪位卿家有话要说?”
“臣以为着实不该出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般做怕到时候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臣等附议。”
朝中大臣几乎一半以上附议不可继续出兵。
这样的结果一出,弘治皇帝已不再抱多大希望了。
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私心,与他们也很难商量出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来。
弘治皇帝顿了一下,又道:“浙江都司,台州指挥使在此次平倭之事上表现恶劣,张懋这个中军都督也在,着他协太子严查此二人罪行,查明之后一并惩处。”
在早朝之上没寻求到意见的统一,在下朝之后,弘治皇帝却是下旨召回了谢至。
这个时候,在台州大营基本上也没什么事情了,谢至留在那里基本上也没什么事情可干。
弘治皇帝也知晓那个折子虽说是张懋上的,那很多意见却是谢至提出来的。
想要决定此事是否可做,最终也还是得面对面听听谢至意见的。
等了几日时间,没等来弘治皇帝发兵倭国的旨意,却是等到了召谢至回京的旨意。
与这道旨意一块来的,详查浙江都司和台州指挥使的旨意。
接了这道旨意,朱厚照仍旧一副不高兴的样子,抱怨道:“父皇做事老是如此婆婆妈妈的,若要发兵发便是了,何必还把你召回去!”
朱厚照抱怨没多大问题,谢至却是不能抱怨,容易损害他现在的形象。
谢至笑了笑,道:“既然这是陛下旨意,照办便是了,臣即刻动身回京,殿下和张世伯一道及早查明此二人的问题,那这个平倭之事也算是平稳结束了。”
随即,谢至便动身回了京。
谢至也知晓弘治皇帝不下发兵的旨意其原因是为何,凡是举兵戈之事,朝中反对者必然甚多。
一路通过在驿站的不断换马,用了五六日时间才终于赶回了京师。
算上谢至往上报战绩的时间,弘治皇帝宣他到京师的时间,一来一去的可是用了二十几日时间了。
多少战况是转瞬即逝的,好多是估计都是这样被耽搁的。
进了京师之后,谢至还未来得及松口气,便进了宫。
平倭大军等候在台州倒也罢了,关键是宝船迟迟不能出海,那浪费的可都是时间。
一进入暖阁,谢至便率先行了礼。
弘治皇帝回应之后,一旁的萧敬便笑嘻嘻的道:“恭喜啊,云忠侯此战大胜也是扬了我大明国威。”
云忠侯?谢至惊疑之时,萧敬很快便开口道:“礼部已拟定,封你为云忠侯,王佥事为新建伯,其余参战之人皆有奖赏。”
这个侯爵其实早在解决宁王叛乱之时就能有了,可惜因为谢至的事情,这个侯爵迟迟未能拿到手。
谢至二话不说,即刻谢恩,道:“多谢陛下。”
弘治皇帝淡淡一笑,抬手道:“平倭大捷也是解决了朕心中的一根刺,倭寇常犯我海域,千百年来,一旦出兵却马上又溜入海中,可谓是烦不胜烦,此战肃清了最大的一股倭寇,也算是扬眉吐气了。”
谢至紧接着便切入了话题,回道:“这个问题着实是很烦人的,比鞑靼都烦人,这些人并没有与大明抗衡的能力,但就这般时长如苍蝇一般时不时的来犯,朝廷出兵,他们便退,朝廷退兵,他们便又来袭,如此反反复复的,着实烦不胜烦。
陛下,这便就是臣建议出兵倭国的原因,倭国若是不能稳定的话,很快便又会流起新的匪患来,如此反反复复的剿灭,朝廷耗财耗力,却也是得不偿失的。”
谢至既然提起,弘治皇帝便出言问道:“如此所耗费钱粮从而来?”
阻力在啊,傻不傻。
谢至回道:“既然是为倭国解决问题,那自然是要从倭国拿啊,我们劳心劳力的为他们解决如此大的问题,难不成他们连这个耗费的钱粮都不能补上?”
弘治皇帝言笑晏晏,又道:“派谁去合适?”
弘治皇帝既然这般开口了,可见在这个问题之上,他也算是持支持意见居多的。
谢至淡淡回道:“臣举荐戚景通,他并非勋戚出身,自是未有那些家族网的牵扯,虽是百户出身,却颇有谋略,却也算是有勇有谋了,他带云中卫前往倒也没多大问题。”
这个回答让弘治皇帝有些意外,弘治皇帝道:“朕以为你会举荐王守仁。”
王守仁本事太大,若只做个平倭之事难免有些屈才了。
谢至回道:“云中卫已训练出来,只有有将带着便无多大问题了,守仁兄只做此事难免有些浪费。”
这些问题只是表面而已,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可还有很多的。
第240章 五军都察院左都御史
弘治皇想了一下,问道:“偷袭了倭寇营地的就是那个戚景通吧?”
谢至点头应道:“对,着实是他。”
弘治皇帝也未多说,道:“一个百户直接跨越指挥使,这升迁可有些大,行吧,你也了解你麾下部将,既举荐了戚景通,朕也无甚意见,就让他去吧。”
弘治皇帝答应下来,这个事情也就如此了。
弘治皇帝召谢至来并未只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紧接着又问道:“卫所问题你也知晓,对之你可有有效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难解决的,以卫所养卫所本身是没多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卫所当权之人把本属于卫所的东西占为了私有。
换个角度,那些军田即便不在卫所名下,也皆都是进入了那些士大夫的私产,不仅无法养兵,朝廷也拿不到一分钱的。
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并非是大面积废除卫所制度。
还有人说卫所制之下,普通兵丁都变成了上级长官的家奴,这倒也是实情,但就其他制度之下,这种情况仍旧也是存在的。
对弘治皇帝的问题,谢至想了一下才道:“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之上不可过分激进,不然很容易导致军中哗变,天下大乱的。”
顿了一下,谢至又道:“可采用循序渐进之法,慢慢来解决,首先就水师几个卫所军备荒废为由头,派人前往各个卫所查验军备,军籍在册人数,这个问题肯定会颇为严重的,但朝廷可适当放宽一下,只惩处几个典型的。
这样必会造成朝廷这般做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只要确定朝廷不是真正想要对卫所的痼疾下手的,那些卫所岂会甘愿冒那么大的风险行如此大事。
之后,朝廷可下旨,由各卫所甚至是各省以都指挥使司为单位就行演习,也就是双方对战,优胜方朝廷可采取一定政策的表彰,战败方要总结经验,这样可一定程度之上避免军备懈怠,也可让各卫所之中时刻能够谨记训练。
之外,陛下还当遣人或亲自于各卫所中巡视,看看兵丁的训练,这种虽说是场面之上的,却可以扭转军户卑微的身份,一个国家强大,兵戈强硬乃是之一,只有军户以自己为荣,不仅会从孩童起便自己训练,就是进了卫所,不用督促也会自行训练,臣和武将着实不应成为对立的存在,当相辅相成,这两样缺一不可,治世是需要臣,可一个国家是否强硬却是需要武将来增添底气的。
就不如说,在倭寇的问题之上,但凡大明底气强硬,那倭寇也不敢来犯,即便是真敢来犯,我大明都可随之说上一句,敢犯我大明者,诛了便是,就不必以海禁之策勉强解决了,对对豺狼的办法并非是躲在家中,要敢于亮出兵锋,让他惧怕。”
谢至这话说的是荡气回肠,颇为的热血,可真正要实行起来却不是那般容易了。
谢至也未等弘治皇帝表态,紧接着又道:“如此只是保证了军户之间的士气,还远远不够,毕竟真正做到视金钱如粪土并不容易,军中钱粮经手之人贪墨正常不过,本来一两,从上到下,真正落实到兵丁手中恐只剩下一个铜板了。
这样的问题足以把前面所有的努力全部白费,所以关键之余还是要减少这类型问题的发生,至少要让兵丁知晓,朝廷对这个问题是在努力的,要让兵丁本来能拿到一个铜板,最后拿到手中变成一贯。”
当初的洪武皇帝对贪官何等严酷,贪墨之人被拨皮实立于公堂之外用于警示后人。
事实怎样?贪墨依旧存在,屡禁不止。
所以说贪墨问题想要彻底杜绝那可是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唯一能够解决的便是引导此事少发生罢了。
紧接着,谢至又道:“而解决此事的唯一可行办法,便是创立监察制度,要各卫所也纳入到京察当中,每年定期派人代表陛下检查各卫所的军备,军籍在册人员是否属实,还要查练兵情况,这个事情不定期,不定时,陛下可随便派人去,这个人选倒是可在勋戚自己中选,威望也够,这只是一般情况的,陛下还可把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