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大明好伴读》

大明好伴读_分节阅读_第138节

《大明好伴读》 张六阳 4558 2021-05-02 12:55

  D-的御史和勋戚一同安排,或者相互对调,巡查各县,甚至是巡查卫所,这样一来,臣之间,武将之间相互掩护的情况便可大面积杜绝了。”

  谢至的意见之后,弘治换地陷入了沉思。

  为了掌握卫所,甚至是地方各州县的问题,每处都会有镇守太监。

  可这些宦官六根不全,也是人,人性之中都具备的贪图私利的心思却是具备的,这些宦官完全没有达到当初太宗所立下此项规章的初心。

  当初在靖难之时,应天府宦官往出传递过不少朱允炆的消息,为之太宗便觉太监乃是可信之人,彻底推翻太祖所立宦官不需干政的法令,赋予了宦官实权。

  这些宦官之所以进宫是完全是因家境贫寒,自是不会读过书,为了让这些宦官能够有效的处理一些军国大事,又开始培养这些宦官读书识字。

  最后的事实却是,拥有了实权的太监极尽填充自己的腰包,甚至是比地方那些官员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镇守太监早就已经是就名存实亡了,很有必要重新确立起新的监察制度。

  谢至的这个建议无疑是一个颇为可行有效的办法。

  良久之后,弘治皇帝脸上带起了笑容,微微一笑对谢至的意见没做回答,只是问道:“太子怎样?”

  朱厚照也是第一次自己单独离家这么久,弘治皇帝自是也会担忧。

  谢至如实回道:“甚好,殿下亲自去,大军的士气颇为高涨。”

  弘治皇帝也不再多问,道:“你既回京了,便不必再去了,平倭之事也算结束了。”

  平倭的事情着实也算是差不多结束,谢至也着实没必要再去跑一趟了。

  弘治皇帝把谢至召集回来征求平倭的事情,谢至回来也是有事要与弘治皇帝说的。

  谢至开口又道:“遵旨,陛下,既然平倭之事已经结束,臣请陛下能够允许徐经率宝船出海。”

  出海的关键在于倭寇,现在倭寇虽说已经解决,但百年来流向来的想法短时间想要解决也不是那般容易的。

  弘治皇帝迟疑了。

  谢至微微一笑,道:“陛下还记得臣当初所言那个一县富一国的想法吗?现在云中也算富裕了,养了云中卫,又养了这么大的宝船,想要把这些财富放到国库中,那必须从海外攫取。”

  海外财富,包括充实大明金银流通。

  这些事情谢至也早就已经与弘治皇帝简单介绍过了,也没必要啰里啰嗦的再来上一遍。

  弘治皇帝还在迟疑,谢至催促道:“陛下,早一日下海,大明便可早一日富强起来,不可再迟疑了。”

  弘治皇帝并非没有主见之人,谢至虽说催促的紧,弘治皇帝也不可能马上便答应下来,道:“朕知晓了。”

  弘治皇帝都这般说了,谢至在催促自是不能了。

  正要告退之时,弘治皇帝又道:“你先等等,你云中卫所使用火器是否要优于当前所有卫所中的?”

  这个问题是肯定的,若非优于怎能那么轻易取胜倭寇。

  谢至肯定回道:“那自是肯定的。”

  接着,弘治皇帝便道:“自是如此,那神机营中也当配备了,这个事情你着手做一下。”

  谢至倒不是不愿意给神机营配备,只是如此先进的火器泄露出去,那往后大明这方的优势可就不复存在了。

  有问题就要说,谢至开口道:“陛下,神机营现在配备不妥,神机营定也存在其他卫所的那些问题,这个时候若是把先进火器配发下去,臣担心会泄露,当然,这个火器自是要配备的,不仅要配备神机营,其他卫所的也是要改进的。”

  这着实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弘治皇帝不多言,顿了一下道:“这吧,你先前不是说要遣人督查各卫所吗?朕设五军都察院,你来任左都御史,专职查各卫所之弊病,朕在京中为你安排府衙,与都察院同等待遇。”

  谢至是否可以理解为他这是升官了?

  谢至问道:“那云中?”

  弘治皇帝大手一挥,道:“着王守仁升知县,唐寅升县丞,徐经升主薄。”

  王守仁从县丞升知县也无可厚非,毕竟王守仁也是进士出身。

  唐寅和徐经被夺了功名,这恢复身份也快了些。

  不过吧,弘治皇帝也清楚,唐寅和徐经乃是被周寿陷害,周寿落网之后,也应当为他们二人恢复身份了。

  谢至还能怎么说,只能拱手应道:“多谢陛下。”

  弘治皇帝抬了抬手,道:“你安心作为卫所的事情,云中之事有他们三人操持,你可放心了。”

  现在云中这种情况,不管是由谁做知县都不太合适。

  就谢至那些超前的想法,也就只有王守仁这些非常人一般人的人才能够接受的。

  弘治皇帝这道旨意,谢至也就能够长久留在京师了,同时谢至也担负着监察所有武将包括那些勋戚的权力。

  当然,若是看哪些臣不顺眼,也可以顺便检举一番。

  其实说来,这样的安排是颇为合理的,弘治皇帝本就想让臣和武将相互制衡,不想使其中一方独大,谢至状元出身来做这个左都御史可是完全践行了这一方针政策。

  这样一来的话,那些镇守太监的地位也就尴尬了。

  这些太监名义上是皇帝的耳目,其实做的那些事情哪是为皇帝好的。

  第241章 某坐着火箭升官了

  谢至既被任命五军都察院左都御史,云中的事情自然也就不需他关心了。

  现在的云中很多事情完全都已经步入正轨了,王守仁接任知县只要能够保证云中现在特有的发展也便可以了。

  眼瞅着谢至便要离任了,但云中作为他宏大蓝图的起点,怎么着都要再去瞧瞧的。

  那水泥路,耕牛养殖,谢至都挂念的很。

  从宫中出来后,谢至家都没回便直接去了云中。

  谢至自带云中卫出发到现在也有一月时间了,云中卫的春耕已经完成,水泥路的铺设也快要接近尾声了。

  当初谢迁把谢正和谢丕两兄弟弄到云中,完全是为了看着谢至,已避免谢至再做些有失水准的事情。

  没成想,才把兄弟二人派到云中,谢至便率云中卫去平定倭寇了,现在好不容易回了云中,却也被弘治皇帝直接任命成了京官,兄弟二人也就是帮着云中修了条水泥路。

  谢至回了云中,正巧碰到了正负责修路的谢正和谢丕兄弟二人。

  这两兄弟风吹日晒一月时间,变化着实很大,哪有以前半分那种翩翩公子的模样。

  “大哥,二哥。”谢至喊了一声。

  谢正放下手里的铁锹,有些惊疑的问道:“老五,你回来了?就你自己?”

  谢正的惊疑之中很明显存在有一些担忧。

  谢至也不与他玩笑,回道:“嗯,陛下相召,某先自己回来了,守仁兄带着云中卫留在台州等着下一步的旨意,哥,歇歇吧,某有话和你们说。”

  谢至还忙着筹建五军都察院的事情,哪有时间在云中多待,把该解释的问题解释清楚也就回去了。

  谢正和谢丕与谢至回了县衙之后,谢至又吩咐人喊来了唐寅和贺良。

  该到的人到齐之后,谢至便笑嘻嘻的开口道:“某把你们喊来有话与你们说,某要离开云中了。”

  几人惊呼,未等询问,谢至答道:“不要多想,此番平倭很是顺利,某安分守己的很,也没做什么出格事情,某这样说,是因陛下下旨组建五军都察院,某出任左都御史,马上要回京师赴任了。”

  从知县到左都御史那也算是升迁了。

  唐寅问道:“五军都察院与都察院区别如何?”

  新的部门,区别自然是要明确的。

  谢至回道:“应该是没任何区别的,都察院监察官,而五军都察院着重监察武将。”

  唐寅微微一笑,道:“那就是正二品了,七品到二品,如此快速升迁实属罕见。”

  唐寅这话完全也是玩笑,不过这样的升迁着实有些快。

  如此迅速的升迁若是放于其他昏君手中,或许也会发生,但弘治皇帝一向恪俭勤勉也算作是能够排上名的明君了。

  这般从七品到二品,即便是新科状元,如此升迁恐也是很难服众的。

  谢正有些不太相信,道:“老五,莫要玩笑。”

  谢至摊摊手,有些无奈道:“某哪有玩笑,这可不是个好事情,御史所行本就是得罪人之事,那些都察院御史整日弹劾这个,弹劾那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名声,某这人一向不在乎这些,做这个出力不讨好之事,可真就折磨人了,可奈何陛下这般吩咐,某又奈何,不过某想,即便地位同等,也不会直接授予某这个五军都察院正二品的。”

  很多为官之人奋斗一生恐也不见得能混到一个正二品官的。

  谢至年纪轻轻,步入仕途不过也就半年而已,若是这么在就给他一个正二品,那不是徒增嫉妒吗?

  随后,谢至也不再多言,摆摆手,道:“这个事情暂且不提了,陛下只不过是与某口头说了一下,具体如何还得等旨意下来,不过陛下说,云中知县要由守仁兄接任这是确信无疑了,应该是不会改变了,另外,伯虎你接任守仁兄的县丞,衡父任主薄。”

  县丞和主薄虽说只是个佐贰官,但好歹也算是命官行列了。

  当初在锦衣卫的时候,谁都知晓,弘治皇帝做出惩处唐寅和徐经的决定完全是被太皇太后所逼迫。

  别看现在太皇太后娘家已经没落,但皇家承认当初错误的处决根本就不可能。

  这样不动神色的给了他们的官,当初的事情也算是过去了。

  之后,谢至紧接着又道:“某来此,就是想说,某虽不在,但云中该如何还得是如何,万万不可松懈,甚至是打破原有既定的事情。”

  虽说除了他离开之外,云中主事之人也没有太大变化,但该嘱咐的还是得嘱咐一下的。

  谢正和谢丕不管云中大事,在场之人还得是唐寅来承诺的。

  唐寅很快便回道:“这个自可放心,云中有如今这般不易,绝不能随意更改。”

  把一些该安顿的事情安排完毕之后,谢至又在几人的陪伴之下前往陶瓷作坊,水泥作坊,两狼山书院

  所以的地方都瞧过之后,谢至也没留下吃饭,直接提出告辞,道:“就这样吧,某回去了,五军都察院组建还得费些周章。”

  谢至回去之时,谢正和谢丕并未离开。

  二人决定在水泥路铺设完毕之后,便留在两狼山书院了。

  谢至作为谢家最不成器的子弟都已中了这些状元,他们这些兄弟自是也不敢懈怠,好歹也得有个功名的。

  他们愿意留下,谢至也不多说,他们能够高中,好歹也能够自己的一大助力。

  至于贺良作为长随,一些事情谢至也离不开他来跑腿。

  在他手中耕牛的事情告一段落,便要马上回京了。

  在云中跑了一趟后,紧赶慢赶,终于赶到在城门关闭之前回了京。

  回家之后,还没来及与朱慧说句话,便把谢迁喊去了书房。

  前段日子,因为连中三元的事情,谢迁对他的态度也好了很多,对他基本上也能有了笑脸。

  自从提出娶朱慧的事情后,谢迁对他又恢复了以前那种横眉冷对的态度。

  一进书房,谢至便笑嘻嘻的打了招呼,道:“爹,孩儿回来了!”

  谢迁低头看书,良久才合上书应了一声,把桌上明黄色的卷轴递给了他。

  谢至上前接过,打开,上面所写的乃是组建五军都察院,由他出任左都御史之事。

  果不其然,他这个左都御史在职能上于都察院左都御史职能一样,但却是个正五品。

  不过,旨意之中也明确说明,品级只是鉴于谢至年纪,为让他历练而已,职能不受任何影响的。

  这样做虽说有些多此一举,但却也是在堵那些好事之人之口,以避免他们就谢至年龄以及资历问题说三道四,横加阻拦。

  其实也并非朝中无人可用,关键在于,这样的人选找出来,也势必会与下面的卫所有利益牵扯,若是直接选用那些官,是能制衡了武将,却也又加深了臣的壮大。

  哪一方壮大,都在威胁着皇权。

  瞧了旨意,谢至有些奇怪,这个旨意是给他的,没道理给了他老爹吧?

  谢至也没开口询问,谢迁便直接开口道:“萧敬来宣旨,你不在府中,便把旨意留下来。”

  这萧敬够懒的,宣旨不给人当事人,去告他都是一告一个准。

  不过说来,事情的具体情节,弘治皇帝都已与谢至说过了,这个旨意也不过就是个过长而已。

  说白了,也就是给谢至一个名副其实行事的一个依仗而已,这个旨意也不是给谢至看的,而是拿给经手这旨意的官员看的,给谁都无关紧要的。

  谢至拿了旨意,笑嘻嘻的道:“爹,若是无事的话,儿子走了。”

  谢至刚要离开,自是被谢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