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没多说,只是道:“吃吧,吃吧,莫要辜负了谢至一番好意”
第175章 借力打力
吃过饭之后,弘治皇帝把谢至和朱厚照喊至书房。
好不容易才来云中一趟,有一些问题,总还是要与他们敲定一下的。
“马上便要入冬了,虽有上次与鞑靼部一战,鞑靼部最近不敢侵我大明,但一到冬季,牧草稀缺,鞑靼入关抢夺粮食过冬却也是常有之事,对此你二人可有想法”
弘治皇帝把问题抛给了谢至和朱厚照。
这个问题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明朝,更不只是出现在弘治朝之时,历朝历代便已有这个问题了。
那些靠牧草存活的,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加上下雪,牲口不好生活,靠着牧草生活的那些牧民没了生活来源,只能往关内劫掠些粮食,以求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
这些人也不会长时间停留,劫掠一地之后马上便走,等到官府发现出动,早就已经没有了踪影。
所以对这些人,无论哪个王朝一直都是不胜其烦的,方法是找了不少。
但无论方法找的有多少,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粮食。
对弘治皇帝的问题,朱厚照率先答道:“打。”
打倒是容易,但关键是怎么打,这么问题可就说明白了。
弘治皇帝略显失望,又问道:“谢至,你说呢”
沉思了一下,谢至才开口道:“无论打还是安抚都不甚现实,毕竟他们鞑靼他们几部缺少的是粮食,还要还有一个鞑靼人,他们为了填饱肚子,必然选取最近的大明抢夺粮食用以糊口,消灭是消灭不干净的,若是安抚,势必需要的也是粮食,没有粮食一切都是妄谈。”
道理也就是谢至所言的那般。
弘治皇帝未作多言,问道:“你有何办法”
谢至心中虽有些想法,但也并未着急回答,顿了一下,淡淡回道:“臣着实有一法,借力打力。”
弘治皇帝来了兴趣,微微一笑,问道:“哦具体说说”
不仅弘治皇帝好奇,就连一旁的谢迁也挺好奇。
谢至顿了顿,道:“可以兀良哈部在大明疆域之处巡逻,有鞑靼抢夺之时,他们先以迎击,为我军的集结争取时间鞑靼之所以肆无忌惮侵扰一个很重要原因还是因我大明疆域过分辽阔,集结起来不易,等到我大军赶到,他们多以逃窜了。”
兀良哈组建朵颜三卫也不是没为大明护卫过,谢至这个道理并非虚幻。
谢迁问道:“兀良哈虽与我大明较好,编制也属我大明,但却也不是对我大明的旨意令行禁止的,让他们前往巡逻,他们能答应吗”
爹啊,你好歹还是个大学士,想想办法啊。
谢至微微一笑,道:“兀良哈需要的也是粮食而已,若是兀良哈答应,我大明可提供与我兵丁同等的口粮不久行了。”
粮食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重要东西,一听说又给兀良哈粮食,弘治皇帝和谢迁嘴角抽了几下。
若非谢至近些时候表现不错,谢迁非得抽他了。、
这败家子
云中收成不错,谢至也才有这个底气。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回道:“陛下,爹你们可仔细斟酌一下,相比较于我百姓性命,粮食又算什么先熬过这个冬天,有时机,鞑靼问题还得是出兵解决的,只要打趴下,才可让其知晓我大明实力。”
谢至停顿一番,马上又道:“陛下,爹其实吧,我大明并非没有粮食,只是这些粮食都在世家大族,活着皇亲贵戚手中,这些人手中的财富恐已是国库的几倍之多了,云中不过只是搞垮一个马家,便养了五千兵丁,还多次解决兀良哈问题呢。
马家底蕴能有多大,不过也就是家中有个进士子弟罢了,朝中官员多不用缴纳赋税,他们在乡中便大肆收购良田,若有这些粮食,养活多少兵丁,有能少多少流民啊。”
谢至之所以经常性的说这个问题,就是想让弘治皇帝能够在将来有朝一日下定决心产出这些拥有着土地的官僚贵戚而已。
往后新的富裕阶层绝不再是以土地多少论成败了。
只要解决了土地问题,那谢至提倡的兴国策略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谢至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弘治皇帝还是能够明白一些的。
对谢至这番话倒也没多说,只是道:“你之言,需要为兀良哈提供多少粮食”
谢至沉思片刻回道:“也就是几千石而已吧,我大明边境线也长,至少得需兀良哈两千人,想要他们能够真心实意卖命,还得是让他们的肚子填饱的。”
兀良哈的兵丁也不是说只巡逻便是,遇上鞑靼那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最关键的还是得让他们能够先做一些抵挡,为大明军队的集结争取到时间的。
紧接着,弘治皇帝又问道:“云中可还有余粮”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回道:“有,徐经转了银子后,臣便遣他从各处买粮,皇亲贵戚,世家大族的有了新粮,他们便要卖出旧粮,这些粮食倒也比新粮便宜一些”
养活那么多人,不弄些存粮怎么能够。
谢至趁着这个问题,又道:“正因为臣买了粮食,所以也才知晓拿些人手中的粮食到底有多少,有些人粮仓的粮食甚至赶上一州县之多了,陈粮太多,吃不完,放在仓中腐烂发霉,而外面的流民却是成批成批的饿死冻死”
这个问题弘治皇帝或许只是在奏折中看见过,朱厚照一直都在云中,他可是清清楚楚的见到过流民的。
流民口中的凄惨故事,他也试听了不少的。
随之附和着谢至道:“是啊,父皇,那些流民逃到此地,谁家不死人都不叫逃荒了,能来到云中的,皆是命大之人,有人全家都死在了路上”
谢至和朱厚照一唱一和这么说,弘治皇帝总不能下令当下就把那些人的家抄了吧,转移了话题,道:“兀良哈之事便由你们去做吧,先以此试试,朕也会下旨给辽东,大同等卫所,一旦两方交战,会尽快出兵驰援”
弘治皇帝同意之后,谢至又在这个问题之上说了一些其他的想法,道:“陛下,为防兀良哈阳奉阴违,还得是遣人时长巡视才行,另外未避免,兀良哈也有掠我大明百姓之意,还得是遣我方少量人员在的”
谢至意见之后,朱厚照恍然大悟,道:“你的意思是,在鞑靼入侵之后,让兀良哈死战以拖延时间。”
知道也就是了,说出来作甚。
谢至不置可否,弘治皇帝点头道:“嗯,谢卿,你看呢”
谢迁想都没想,便回道:“臣附议。”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回道:“那便遣张永边关吧,至于出兵,便以云中卫出人遣人去吧,希望今日朕不用再次听到边关百姓收掳掠的消息了”
这个事情谢至可就不敢保证了。
不过,当着弘治皇帝的面,谢至还是回道:“是,臣尽力。”
所以派遣之人皆是谢至的人,足可以证明弘治皇帝对谢至的信任。
商量完毕这个事情后,弘治皇帝和谢迁便纷纷准备睡了。
毕竟一日都没歇息了,疲乏自是会有的。
两人睡下后,朱厚照则是追在谢至后面,兴冲冲的道:“谢五,本宫今日表现如何”
表现如何,谢至说了能算吗
谢至瞅了一眼朱厚照,糊掉:“这个问题臣很难回答,不过想来陛下应该是满意的。”
朱厚照得意洋洋,道:“父皇满意便是。”
这是不在意谢至的态度了,既是如此,那还来问他干嘛。
谢至给了朱厚照一个白眼,道:“臣睡了,殿下自便吧。”
第176章 过年
有了弘治皇帝的同意,谢至便遣王守仁去兀良哈走了一趟。
这个事情,对兀良哈可是有利无害的。
他们本就是大明的在编军队,大明差遣他们不得不受命。
当然,他们想脱离大明庇护除外。
现在大明用他们,还给他们粮食吃,总比他们坐吃山空的好。
所以,王守仁只是表明意思后,兀良哈部便答应了下来。
答应之后的当日,便派出了两千轻骑在大明的边疆之处开始了巡逻。
兀良哈开始行动之后,弘治皇帝的圣旨也到达了云中。
谢至顺理成章的遣出何三友带了一百余人带着燧发枪和火炮加入了进去。
很快,大明边疆之处便构建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说铜墙铁壁好像是有些过分,不过如此一来,大明边疆较之以往可真就安稳许多了。
在解决这个事情的同时,唐寅那里也在各村学堂中开办了夜学。
谢至预料还是极对的。
每村的夜学人倒是不少,但真正是奔着认字去的,寥寥数人而已,其余那些人无非就是想借着学堂烧的通红的火炉取暖,还有些妇人也想借着学堂的灯火做些针线活罢了。
与其如此,弄这个学堂的意义还何在。
唐寅赶了几次,在各村村正以及先生的管控之下,此类情况才渐渐少了些。
但没有了这类偷光借暖之人,学堂一下便冷清下来了。
真正留下认真识字的甚至连一人都没有。
本就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谢至倒是也容易接受。
已是进入十二月的天气,云中的陶器作坊和油坊依旧还在稳步运行着。
马上便要过年,购油之人较之以往也多了不少。
现在的云中已初见富裕之景象了,一个冬日的不间断劳作,已存了些银子,每家每户都已经能够置办起年货了。
裁缝铺,杂货铺
整个云中只要开门的铺子,来来往往的都有不少的客人。
朱厚照好不容易从两狼山下来,与谢至一道在云中街头闲逛。
瞧着这热闹场面,感叹道:“本宫几月没来,这云中怎变成如此了这较之以往强了不知多少,就是毕竟是都热闹许多吧他们这大包小包的,买这么多,有银子吗”
这就担心的有些多余了,那些店铺掌柜的也不傻,若是没银子的话,能把这些东西给他们吗
这些都是谢至的政绩啊,谢至心情好,也就能够正正经经的与朱厚照解释上一句的。
谢至扯起一道笑容回道:“陶瓷作坊开了几月时间,云中百姓也都挣到了银子,手里有些积蓄,自是能够过个好年了,这些铺子若想热闹,生意能够做得好,还得是靠庶民的,大户也会需要,他可他们采购也会有他们特有的渠道,哪会有人往这些店铺挑选东西”
谢至解释之后,朱厚照不置可否,许久才又出言问道:“云中现在也算是步入正轨了,你打算何时离开云中”
谢至可还未想过这个问题的。
谢至作为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云中如今这种情况还差的老远。
谢至也未具体解释,回道:“云中算是富裕了,可臣当初所言的一县带动一国的目标还未实现啊”
云中富裕养活的不过只是几万民,几千兵而已。
大明百万雄兵,千万百姓还等着呢。这个时候谈成功还为之尚早。
朱厚照诧异,问道:“这还不够”
既然解释了,那索性就一道说明白吧。
谢至道:“云中富裕,而国库又充实了多少”
朱厚照愣了一下,点头道:“对哦,云中这般富裕,银子都被你这个奸商赚了,那香膏,你要本宫分你两成利润,你那陶器作坊又分本宫多少,若不是你说,本宫倒是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
这厮干脆钻钱眼算了,国库的银子不也是你们老朱家的吗与谢至才没一分干系,最委屈的还是谢至好不
谢至白了朱厚照一眼,没好气的道:“殿下,那么多看着呢,臣也得公私分明啊,那陶器作坊也不是臣的啊,臣倒是想给殿下分些利润呢,就怕陛下那里也不答应啊”
遇到银子的事情,朱厚照定要辩论明白的。
朱厚照正要开口,谢至抢先道:“殿下,这个作坊别看挣银子不少,但只从这里牟利,眼界可就太短了将来要从这个作坊劳作之人手中也收取赋税,以点及面,只要能以此来充实朝廷赋税,那完全可不用从田里收税,有土地百姓也无需再贩卖土地了若是这样所赚到的银子比庄户还多,谁还去种田,那么拥有土地的那些人只能是也开始售卖土地,减少自己的损失。”
朱厚照瞠目结舌,道:“你这是疯了还能从庄户劳作之人手中收取赋税,他们愿意给吗”
给不给的,还不是朝廷说了算。
谢至不计较朱厚照的质疑,微微一笑,道:“以前不愿,不代表将来不愿,以及未来不愿,他们不愿意的原因是什么,还不就是因为他们挣到的银子太少,养家糊口还不够吗为什么不够,还不是被那些黑心东家压榨了,朝廷只要能从这些人手中搞出银子,赋税自然是简单很多了当然,想从人家手中搞来银子,还得是让人家赚到银子的,所以说扶持那些商贾还是很有必要的”
好在朱厚照还算聪明,对谢至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