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使用社交软件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尚龙套装(共7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如何正确地使用社交软件
社交,在每个时代都是必要的,根据《人类简史》的叙述,人类因为有了社交,才有了进化。原来我们的社交都是面对面,现在的社交几乎是靠网络、微信。尤其是工作时。
所以,应该怎么发微信,怎么发朋友圈,在群里怎么体面地交流,这些知识在这个时代就显得十分重要。有趣的是,有大量的朋友会犯错、被人误解、失去朋友,甚至被人拉黑,这些误会时常令人难过。
社交的第一法则:让对方舒服
大家记住,无论科技如何改变,社交软件怎么更新,抓住“让对方舒服”这个原则不变就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式,无论科技如何改变,抓住问题的核心,其他事情就不必害怕。
◆◇ 一、使用微信的误区
1.那些高危表情
我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朋友,人很好。
但这位朋友一跟别人聊微信就经常惹人生气,被人骂,甚至被人拉黑。他自己感到特别莫名其妙,不知缘由。后来我帮他研究了他的聊天模式,找到了原因。
他总喜欢发两个表情,第一个是,微笑拜拜的表情。
这个表情的背后含义其实不是微笑打招呼或者微笑再见的意思,而是亲切地在说一个字——“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这种眼神代表着不屑。尤其是在职业化的圈子里,这个表情对陌生人很不礼貌,让人很不舒服,违反了交友原则。
他喜欢发给别人的第二个表情是微笑,也就是刚才那个表情去掉手。
这个表情也不是表示这件事情很好笑,而是代表着“呵呵”,“呵呵”代表着无语、尬笑,本质上都不太礼貌。其实龇牙的表情或者用文字打上“哈哈哈”都是比较适合的沟通方式。
各位是否发现,一个现实生活中很不错的人,在网上沟通交流不恰当,因为一些文字的错误使用或者表情的错误使用,很容易把一件事表达成另一件事,一个意思表达成另一个意思。最终违反我们的社交第一原则。
2.错误的开场白
你见过这样的开场白吗?
“在吗?”
“有件事跟你说一下。”
这两句话很可怕,因为可能你正在吃着火锅、唱着歌,他忽然说,在吗?有件事跟你说一下。你第一反应是,火锅吃不了了,歌也别唱了。更有甚者,会纳闷,他怎么知道我在干什么?
“在吗”这句话很难回答,因为你可能“在”,但是你在跟家人吃饭,没法回复他的消息。你也可能“不在”,但你正在微信里跟别人谈事情、发朋友圈,所以,你应该回复“在”还是“不在”呢?回复“在”,回复完便会进入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的状态;你回复“不在”,他可能会觉得你不重视他。最可怕的是,你回答了“在”,对方找你借钱,找你给他孩子投票,此时你到底是该“在”还是“不在”?
所以,“在”和“不在”是一个“瞬间”的概念,这是QQ时代的烙印,那个时候有人隐身,你可以问问“在吗”。但现在进入了微信时代,你还老问在不在,这会让对方很不舒服。这再次违反了我们的社交第一原则。
所以,得体的微信礼仪应该是先说“您好”,如果是工作上的事情,接着把事情说清楚,给对方自由的时间,来选择是否回复你、应答你。
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舒服,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个职业的职场人。
3.语音消息
你是否还遇见过这样的人,他给你发的每条信息都是语音。还有一种人,每条语音都是六十秒,像被训练过一样。这种人我们称为“语音狂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发语音多方便啊。
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文字消息,对方扫一眼就能看明白,这样别人获取信息的效率会更高;如果每条都是语音,你是方便了,那别人呢?
所以,重要信息尽量用文字,不要发语音。
这里教大家一个办法,你现在可以拿出手机,点击微信右下方的加号键,下面有一个语音输入,然后你按住说话,就可以把你的语音转换成文字了。在商业和职场中,文字代表正式,语音代表随意。
或许你会觉得,发个微信怎么会有这么多规矩,但这就是职场和成人世界的规则。
当然,如果你只是跟你的好朋友、父母发信息,你想用什么形式发都没关系。
4.微信沟通适用于哪些场合
我有一个网红朋友,他想要卖产品不知道怎么定价,于是找到我,让我给他介绍另一个微商界的前辈,咨询一下定价的事情。
我让他们私聊。
一个小时后,做微商的朋友跟我说,你这个朋友太不靠谱,我已经拉黑了。
我问,为什么?
他把两个人的聊天记录截图发给我,我一看就傻眼了。
我这个朋友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你的商业核心是什么?你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赚那么多钱的吗?
微信只适合搭个讪,开个场,不适合做深刻的讨论,更不适合进行商业、个人秘密的交流,尤其是大家不熟的时候。这个时候,合理的交流方式是约对方出来见个面、吃个饭,如果觉得自己搞不定或对方不给你面子,应该把共同认识的人一起叫出来,聊聊天,向对方虚心请教。
在这里还要补充一句,不要绕过中间人去求人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会把中间介绍人弄得很尴尬。你事儿求成了,会让夹在中间的人没有成就感;这事儿求不成,夹在中间的人也要跟你一起尴尬。
可惜的是,我这位朋友一点微信的礼仪也不懂,通过微信聊那么深入的工作细节,是给自己埋雷,也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人之所以要见面沟通,是因为见面时表情和语调更丰富,也更能凸显出人和人细腻的交流方式。
小结:
微信只适合打招呼、大概地聊点儿事;选择表情时要斟酌;开口不要问“在吗”,能用文字的,尽量不用语音。
记住社交的第一原则:“让对方舒服”,科技无论怎么变,我们抓住核心的观点不变,这样就好。
◆◇ 二、工作群和同学群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情况:
被莫名其妙拉进一个群,群聊状态是从激动到沉默到潜水再到退群。
有人在群里发广告、发语音,激动地和别人争论。
群友突然拉了一个人进群,忽然间大家都不说话了。
在班级群里拉票、求赞,给朋友投票、拉票、求赞。
简单来说,微信群有三个作用:
1.收集信息
在一个群里,你可以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信息,比如尚龙老师最近又去哪里签售了;他最近又在写什么作品;你喜欢的什么商品打折了?哪些地方在假期不堵车?这个时代,信息就是金钱,微信群里,往往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会聚之地,所以,这里总会有你需要的信息。
2.结识好朋友
这个时代,你的好朋友可能不在周围,很多时候结识朋友都是通过一个微信群认识的。在互联网时代,同类人不一定在一个城市。因为你们有共同的爱好、想法,你们虽人在各地,却可能会是同类人。而微信群里,总能让我们遇到同类人。
3.放大提升个人的影响力,传播名声
在群里你可以强化自己的人设,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当你在一个群里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就可以“消失”了,该退出退出,该屏蔽屏蔽,不要打扰别人,也不要打扰自己。
那有人说,这是不是太现实了啊,得到需要的东西就走?
不是。高手和菜鸟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手知道自己要什么,而普通人不知道。
所以,微信群就是圈子的会合,我们也尝试着把微信群分成三个圈子:
第一个叫同事同学圈。
第二个叫同业圈,也就是相同行业不同公司的伙伴们。
第三个叫同道圈,你们有共同的爱好,比如一起游泳,一起健身,一起打牌,一起玩耍的人。
对于许多同学来说,第一个其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圈子,所以,我来着重分享这个圈子的群需要注意的事项:
1.同学圈要怀旧,同事圈要解决问题
同学圈受欢迎的法则:多晒照片,童年的、学校的、过去的,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圈子对你的好感度;同事圈解决问题,对方甩出个问题,你需要做的就是帮忙解决、提出方案,别抱怨,别散播负面情绪,除非你不想干了。
2.同学圈要体贴、互助
同学圈经常会有人跟你散播一些小情绪。比如自己分手了,失业了,此时一定要适当地安慰,比如发这样的表情:拥抱、摸头、爱心、玫瑰花。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打电话去安慰。
3.别怼人
群里怼人很丢人,怼赢了也不美,尤其是同事圈和同学圈,人家还不能把你从群里踢出去,因为踢了你还是同事,还是同学。见面很尴尬,不见面又不可能,你让人家怎么办?人在江湖飘,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把自己逼到墙角。
4.别发小广告
尤其是同学圈,同学圈有时候讲究一个地位高低,你看看同学会那些暗中比较就知道了,你一发广告,地位就下去了。同事圈就不用说了,你一发,领导一看,怎么,这还在外面有个兼职呢?那就把兼职变成主业吧,明天别来上班了,恭喜你,你自由了。
5.请柬、重要信息请一对一地发
我遇到过一个朋友,把自己结婚的请柬发到群里,说,欢迎大家来参加我的婚礼。
这个时候很尴尬,因为没人搭理他,更崩溃的是,这礼金你怎么给,难道和他一样发群里,让大家抢?重要信息和请柬,一定要有仪式感,也就是说,请一对一发。
6.如果经济允许,多发红包
群里最受欢迎的人,就是那些发红包的人。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网红,没人见过他,但他特别受欢迎。每进一个新群,他就先发红包,金额还都不小。一开始大家以为这朋友是个冤大头,后来才知道,他这个习惯让他获得了很多人的好感。这份好感让他在职场中受益颇多。这个逻辑跟多埋单一样,看似吃了亏,其实在身份和地位上占了便宜。
7.别发语音
群里千万别发语音,千万别发语音,千万别发语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曾经见过最离谱的事情,是两个人在群里用语音吵架,我们都不知道听还是不听。
8.不要求赞拉票
千万不要求赞拉票。更不要@所有人。
9.不要炫耀,吹牛
群里的炫耀会造成两种结果:第一,尴尬。第二,遭恨。所以,高冷点,没错。
10.删除那些加了你好友然后一句话都不说的人
加了好友又不说话不点赞,你是来当卧底的吗?这些人很可怕,像僵尸一样,最可怕的是我一会儿要分享的:这些人会获取你的信息,用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11.沟通时,适当附加表情包
有时候干巴巴的一句话,会让人不适,一句话后,若能加个微笑、大笑、坏笑的表情,这句话就会变得立体了,有感情了。
◆◇ 三、朋友圈不要传递负能量
上文讲了微信群,现在跟大家说一说朋友圈。
1.不要叫苦
我经常会遇到发各种痛苦崩溃的心情到朋友圈里的同学,这个时候问题来了,我们知道他很痛苦,可是没有办法帮助他,朋友们会有三种应对方式:第一,当作没看见;第二,评论两句,然后习惯了他的状态;第三,点个赞。
苦是生活常态,写日记记下来,然后反思,苦是给自己看的,也是成功后给别人看的。今天的苦是为了以后不要吃同样的苦,吃学习的苦是为了避生活的难,年轻时苦没关系,人到中年还在苦,才是最大的苦。所以,别抱怨指责,迎接每一个战斗,把苦难埋在心里,人才会成长。
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人,发这样的朋友圈:“好忙啊,没时间发朋友圈了。”你疯了吗?那你别发啊。发朋友圈前一定要思考一下,你是想获得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多收点赞,就忍忍。因为当你优秀了,别人会一直给你赞,而不是局限于朋友圈里。
2.抱怨人际关系
“今天遇到个傻×,太讨厌了!”看到这样一条朋友圈,你的朋友们应该怎么办?安慰你吗?可是安慰你,别人也不认识这个傻×,也不清楚你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也没写清楚,所以想了半天,算了,别安慰了,点了个赞。
3.抱怨老板
“老板真是个傻×……”你以为分组了,老板看不见。
同事点了个赞,转发给了老板,你开心吗?
4.家庭关系不要发在朋友圈中
朋友圈最好能做到保持神秘,你父母、孩子、妻子、丈夫的照片,原则上不要发在朋友圈里,朋友圈不仅只有朋友,还有很多路人、同事、怪人。
◆◇ 四、千万不要在朋友圈晒娃、秀恩爱
前些日子我跟一个在微信客户端工作的朋友聊天,他说了句很可怕的话,现在任何App的信息都不安全,有很多不法分子都在利用这些信息诈骗。
1.通知身边的妈妈,减少晒娃的概率,妈妈是孩子信息的出口
这世界上有一种网叫暗网,普通人看不到却又普遍存在的网,这上面各种奇怪的人到处都是。尤其是一些妈妈,特别喜欢给不穿衣服的孩子拍照,继而发到朋友圈里,殊不知,这可能会给一些恋童癖的人提供素材。为了不伤害自己的孩子,请通知身边的妈妈,减少在朋友圈晒娃。
2.孩子的信息和自己的信息要学会保密
比如你经常出没的地方,不要标注在朋友圈。别人会根据你的信息,推断出你家在哪里,或者你孩子上学的地方。如果你出去旅游,比如这个地方你此生就去一次,你使劲标注,没有关系。信息安全在我们这里刚刚受到关注,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严格的防范,所以,在此之前,请一定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比如订外卖、叫快递的时候,可以不用写真名就尽量别写,能在楼下取快递就去楼下取。
3.不要用自己孩子当头像
跟妈妈们多说一句,用自己孩子当头像不代表你多爱他们,爱是从内心发出的,不是表面的喧哗。这样的爱会把隐私卖了。如果您在职场,这样的头像其实体现出的是不专业,尤其是领导看到这个,可能会认错人。
4.千万千万别秀恩爱
晒孩子至少体现孩子们都挺可爱,但如果你的男朋友或者老公的颜值不是堪比吴彦祖,建议就别晒朋友圈了,就算他颜值堪比吴彦祖,也别晒朋友圈。生活中,有些人其实不太希望一个人过得比他们好,他们表面上的恭喜,可能都是暗地里的诅咒。自己幸福不幸福,冷暖自知,没必要到处炫耀。
你认为你男朋友很帅,女朋友很美,其实大多数情况都是认知偏差。因为你在热恋中,评价往往过高。就算男朋友帅到一塌糊涂,你发出来干吗呢,是想告诉我们他的帅气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不让你在朋友圈秀恩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万一后来你们分了呢?第二年同一时间,你的好朋友截图给你,看,过去的你,多么高兴。现在的你,是不是特别羡慕那时勇敢的你?
◆◇ 五、避免朋友圈雷区
接下来给大家四条非常重要的建议:
1.停止发负能量的内容
无论是朋友圈、群里,都强烈建议,停止负能量的抱怨。你的朋友圈就是你交友的门面,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朋友圈就能判断出大概来。
2.可以偶尔发好笑的段子、励志的话
我们公司的运营总监,每天都发段子,他的朋友圈就很受欢迎,有时候他哪天没发段子,大家就问,你今天的段子呢?有一天他好像是失恋了,发了一条:北京的冬天好冷。因为他老发段子,下面的评论全部是“哈哈哈哈”。这个运营总监,让公司的人都很喜欢他。
3.可以适当传播好消息、真实的消息
在朋友圈我的建议是,好的消息、真实的消息,建议多发,多传播。比如你考上了哪个学校,比如你获得了什么奖项,比如你的体重又下降了多少……
4.过去的朋友圈赶紧删删
我想你看到这里,就赶紧拿起手机删删过去的信息吧。
◆◇ 六、头像和名字
1.进入职场后,尽量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真名,或者希望别人称呼你的名字
否则,第一,别人不知道你叫什么;第二,很容易误解你的职业。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老板,四十多岁,我现在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因为他用的名字叫小朱佩奇。我每次都叫他朱哥,确实很怪。后来人家告诉我,他喜欢小猪佩奇是听年轻人说其是“社会人”的代表。
2.头像最好用自己的正面端正的照片
别做鬼脸,别用修图软件修太狠,更别涂鸦。
只放自己的照片就好,照片上不要有其他人,因为你将你和别人的照片设置为头像:第一,别人会觉得你不够独立;第二,别人不知道哪个是你。
我之前有一个朋友给我看他最近认识的一个男生,那个人的头像就是他和林俊杰老师的合影,我这个朋友不认识林俊杰老师,一直以为林俊杰是他认识的那个人,喜欢死了。
我当时就疯了。
所以,当你进入职场,进入了社会,微信也就是你个人品牌的延伸,你是谁,就会在网络信息中看到那样的你。《头号玩家》里说:“互联网世界的逻辑是,我是我想让你看到的我。”希望看了这篇文章,大家能努力让他人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衍生阅读:
罗纳德·B.阿德勒:《沟通的艺术》
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熊太行:《掌控关系》 李尚龙套装(共7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