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尚龙套装(共7册)

论孤独与社交

李尚龙套装(共7册) 李尚龙 4909 2021-04-19 19:1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尚龙套装(共7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论孤独与社交

  一

  小时候读《瓦尔登湖》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亨利·戴维·梭罗,为了躲避这个世界的复杂关系,一个人逃到了湖边。但如果你仔细读,会发现,瓦尔登湖的小屋中,梭罗还是摆了三把椅子:独处的时候用一把,交友的时候用两把。

  换句话说,梭罗并不是放弃了社交,他只是放弃了低质量的社交。

  人需要社交,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位孤独老人就算身边有只狗,都能够活得更长,生活质量更高。

  《科学家》杂志里曾经写过一段话:长期孤独感,相当于每天吸十五支烟。相比于普通人,孤独的人有26%的概率更早地死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孤独都不是个好的词语。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随意社交。

  我曾经写过《你以为你在合群,其实你在浪费青春》,告诉大家不要盲目合群,不要随大溜,有时候平静地努力,孤独地奋斗,比低质量的社交要好太多。

  这篇文章出来后,许多人质疑,难道人不应该社交吗?人不应该群体生活吗?

  所以,我们来论述一下孤独与社交。

  人本来就是群居的生物,原始时期落单的人,往往会遭到猛兽袭击,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人开始了群居,群居的记忆写在了基因里。直到今天,每个人都会害怕孤独,所以,社交也是理所当然,只不过,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里,人应该放弃的是低质量的社交。

  什么叫低质量的社交呢,我的解释是,当一个聚会超过六个人,基本上就是低质量的了。因为人一多,谈话很难深入,大家都在聊表面上的内容,不痛不痒,除非有一个十分厉害的人可以穿针引线,但这样的社交达人又很少。

  所以,我们并不应该反对社交,而是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找到合适的社交方式,找到一种高质量的社交方法。

  其实,人这一辈子,一直在找属于自己的群体。有些人是人类,但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于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我们那一类人,来让我们不那么孤单。

  好在,我们有了互联网,互联网能帮助我们连接到更多和我们一样的人。

  比如,在考虫的群里,有好多天南地北的人,通过一根网线,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鼓励,早上起来早读,晚上睡前分享,互联网让人似乎变得没那么孤独了。但互联网让人更加充实了吗?

  二

  你是否发现,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们更容易和更多人发生连接,但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充实。相反,许多人越来越孤独、空虚了。

  每次坐火车,我都能看到很壮观的一幕:你只要站起来,就能看到所有人低着头,疯狂地刷着朋友圈、微博、QQ空间和邮件。

  他们似乎在注视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但真的在自己无聊的时候翻看通讯录往往没有一个人可以打电话;发了条心情糟糕的朋友圈,却只有点赞没有私聊。

  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里说:“互联网让人交往变得方便,但却加强了真实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科技给人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在控制着每个人。

  互联网把我们的社交从现实社交变成了虚拟社交,仿佛发两个红包,就等于在一起聚餐;发一杯酒的表情,就等于真的碰了杯;发一条“哈哈哈哈”,就好像真的在笑。

  《超级玩家》里有一句台词:你看到的不是真的,你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这句话之所以写得好,因为它看透了互联网的本质:它不过是人的一面,而不是人的全面,你看到的不过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好的那面。当然,你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孤独。

  有时候,我会觉得,互联网虽然拉近了人和人的距离,却让人感到越来越孤单,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不要被动地吸收信息,而要学会让科技重新回到工具的位置,为我们服务。

  记得一次回家过年,爷爷费尽全力把几个孩子聚在了一个屋檐下。大家只用了一秒钟,就打开手机,切换到了另一个世界中,他们在那个世界里美图、抢红包、点赞。

  可是,当这些孩子真的去了那一个世界,还是习惯性地打开了手机,切换到其他世界里。

  对于不懂得如何使用高科技的人,有了互联网,孤独反而更加无处不在。

  三

  我曾经写过:当你疯狂地刷着网页,无聊地调着电视想要去赶走孤独时,你是否想过,应该打开书,开始学习了。

  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那位老师笑了笑,说:“生活的苦是被动的,而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吃。但吃了学习的苦,往往就不用吃生活的苦了。”

  而孤独是最好的升值期。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明白,孤独其实不会让人变得更好,孤独久了,甚至会得抑郁症,但孤独中的修炼,能让人变得更厉害。

  所以,请不要浪费自己孤独的时光,因为当你有了家庭,有了工作后,你会慢慢明白:你太怀念那些孤独的日子了。可惜的是,这些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你会问,我可不可以一辈子孤独,一辈子不结婚呢?

  四

  这些年我们逐渐发现,不愿意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大城市里,单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因为一个人也可以过,有时候还自由一些。在美国,每七个成年人,就有一个选择独居;日本和韩国的单身率这些年也在飞速增加。近几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独居人口,也开始飙升。越来越多的人宁可一个人,也不愿意将就。

  分享一个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美国已有3100万独自一人生活的单身群体。瑞典的独居比例最高,首都斯德哥尔摩独居比例高达60%。

  那这些独居和单身,是不是就像那些长辈以为的一样,意味着失败,意味着日子凄惨?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克里南伯格的著作《单身社会》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独居和结婚一样,只是一种生活的可选项,并不是人生失败的象征。

  我曾和一个四十岁还没结婚的姐姐聊天,她告诉我,一个人也挺好,如果有合适的,自己也会愿意结婚,但一个人也能活得开心。

  这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

  说实话我很羡慕她,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想,她也一定顶着父母给的很多压力吧,但那种独立生活状态,还是让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潇洒姐的那句话:“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五

  如果我来建议,我不同意为了合群而合群,为了结婚而结婚,那样委屈了自己,没什么意义。人生应该是自由的:你想社交的时候,就去社交;想结婚的时候,就去结婚;想孤独的时候,就去孤独。

  因为这世界上我们能支配的自由本来就已经很少了,为什么还不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我对大家的社交有两条建议:

  第一,好的社交,一定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有等价的友情。具体可以参考我写的那篇文章,《放弃无用的社交》。

  第二,放下手机,每周进行至少一次面对面的真实社交。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尚龙,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聚会的时候最喜欢吃小龙虾吗?”

  我说:“好吃吗?”

  他说:“不是,因为你吃小龙虾时,没法玩儿手机。”

  后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的确,每次吃小龙虾时,大家都聊得特别高兴。那样的社交才是高质量的社交。

  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无论在孤独里,还是在热闹中,能发自内心的开心,才是生活最好的状态。 李尚龙套装(共7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