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尚龙套装(共7册)

学会有效提问

李尚龙套装(共7册) 李尚龙 7522 2021-04-19 19:1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尚龙套装(共7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学会有效提问

  好的对话,首先应该学会提问。只有学会提问,才能让对方有机会和你平等交流。主持人群体这些年一直被人认为是最会说话的一群人,如果你研究主持人的成长轨迹,总能看到一些他们在沟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影子。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系最重要的课程就是采访课,所谓采访,就是如何合理地提问,让对方舒服地回答问题。因为只要有了合理的提问,就能和别人持久沟通,这至少不会让人尴尬,让对话冷场。可有人说,问问题还用教吗?不是张嘴就来吗?这是个好问题。你看,这样我就能接下你的话了。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你真的会提问吗?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同样是问老师问题,有些同学先想明白了问题再问老师,老师就可以直接作答,但是有些同学是先讲好多自己的事情,甚至讲到最后都忘记了问题是什么,老师听得一头雾水,爱莫能助。

  所以你看,一个好问题能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一个坏问题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这其中有非常微妙的差别。

  一、想清楚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即便经过培训,还是有很多主持人仅仅在提问过程中就把人弄得很生气。

  易中天在2009年前后,多次在做节目时表明,不愿配合“愚蠢的问题”,一再拒绝回答,还称要办个主持人学校培训培训。在某档节目中,好几次主持人在现场几度被驳得无话可说,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后来节目播出时,编导并没有剪去易中天“发飙”的话语,易中天发飙时所说的“问题很愚蠢”“领导很弱智”都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一时间引发众多争议,许多人都在批评易中天,说他太难采访。我们必须承认,他确实很难采访,但仔细看看视频内容,问题真的全部出在易中天身上吗?

  我们来看看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高考】

  主持人: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们希望您能提点儿建议。

  易中天:非常抱歉,我没有参加过高考。

  主持人:但是您的孩子参加过。

  易中天:那得问她啊。

  主持人:您作为父亲,在帮助孩子准备高考的时候,没做过些什么工作吗?

  易中天:做饭。

  主持人:这是一般家长都会做的,还有别的事吗?

  易中天(不耐烦):还有别的事情是不该我做的。有本事你替她考啊!

  主持人:我知道您的女儿后来……

  易中天:你还打算继续愚蠢下去吗?

  主持人:我作为主持人得完成我们的任务,就算我觉得愚蠢我也得问出来。

  易中天:对,对,王志就这么说的。

  主持人:我继续了,我们一开始介绍您时说您是学术“超男”。

  易中天:对,骂我的。

  主持人:听说您不喜欢这个名字。

  易中天:我肯定不喜欢。

  主持人:为什么呢?

  易中天:意思很清楚,“超男”“超女”是蹦跶不了几天的。你们还当好词在欢迎我。你们去问问峨眉山的猴子这种观赏性动物,喜不喜欢被人观赏……(转头对另一位嘉宾说)他们完不成任务了,主要是他们领导弱智,这年头不弱智都当不上领导。

  刨除易中天情绪化的回答,我们再看一遍这段对话,从这一段节选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主持人的问题问得非常散,有些问题想直接问又不敢,于是只能说“听说”,不停念着网友的评论,而网友就是一种隐形的存在,许多甚至都不能算是网友,是键盘侠。这样的问题,自然容易激怒对方,易中天发怒了,但其实很多名人也都不愿意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核心,太散了。很多问题都想要深入探讨,这当然不可能,于是麻烦就来了。

  一个提问的人,首先要学会的第一点,就是把自己的疑问汇集成一个核心。一个核心结束后,再汇集到另一个核心,切记不能多点开花。

  二、从自己的角度提问

  别老念别人提出的,甚至是虚头巴脑的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更亲切。

  商业战略专家安德鲁·索贝尔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一本书《提问的艺术:为什么你该这样问》应该可以给我们更好的答案。这两位作者曾经走访过好几百位成功人士,其中包括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管理学之父,两位发现,好的问题远比问题的答案更有力量。

  而好的问题,通常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集中。

  第二,从我出发。

  我们看乔布斯是怎么提问的:有一天,乔布斯去了某工程师的办公室,那里有一台即将问世的新型电脑。乔布斯让工程师开机,结果开机的过程花了好几分钟时间。

  乔布斯和工程师说:“可不可以让启动再快一点?”(集中)

  工程师一看,赶紧加班加点,忙活了好几天,把开机速度提高了一些,于是特别兴奋地给乔布斯展示。

  乔布斯看完开机,又发问了,这个发问依然只有一句话:“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集中于速度)

  工程师在接收到这条问题后,只得继续没日没夜地改进,终于又把开机速度提高了几秒。

  可是没想到,乔布斯又跟他说:“我敢打赌,将来会有500万人每天至少打开一次电脑。所以,如果能把开机速度再提高10秒,乘以500万用户,那就是每天5000万秒,一年加起来就是12个人的一生。可以说,如果你将开机速度提高10秒,就是拯救了12条生命。”其实仔细听,我们还能听出那个问题:这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了吗?(依旧集中、从“我”的角度开始)

  最后工程师真就把开机速度提高了10秒。

  我想起我在做签售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提问互动,我去过很多城市做签售,大多数人拿着麦克风讲着讲着,就成了个人演讲,台下一堆人听着他讲述自己的事情。有一次,在银川,主持人把麦克风递给了一个大爷,大爷不知道是喝多了还是怎么了,拿着麦克风说了十多分钟自己的事情,主持人很尴尬,把麦克风抢回来不合适,制止他也不合适,于是他就这样当着众人的面不停地讲完了自己的生活。然后我问他,你的问题呢?他说,哦,对了,我还有问题没问。我当时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后来我发现,几乎每次活动,大家问问题的前奏都很长,很多问题也都没有问到点子上,而签售会的时间很短,如果一个人说太长的话,一定会导致其他人的时间被浪费。真正的有效沟通,前提一定是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可是我平时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有效提问。

  有一天,我决定在这个环节里做一些改变,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对大家说:“一会儿我们有个互动环节,希望大家可以把问题写在手机或者字条上,然后再站起来提问。”果然,那一次互动环节,读者的问题质量提高了很多。因为很多人在写问题的时候,也会多次叩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是不是已经知道答案?我是否能提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我能不能再深一步?有了这样的过程,你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变得有效了很多。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其实做的只有一件事:集中自己的问题。

  而集中问题需要叩问自己,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所以不会非常散乱,没有核心内容。

  我们回到易中天的那个例子,其实还有一种避免冲突的方式,如果主持人和他的私交很好,甚至两个人之前是好朋友,或者在台下相互之间已经清楚什么问题不能问,在台上,就不至于如此剑拔弩张下不来台。

  如果没有私交,从“我”出发,也是可以的。比如:“易老师好,我是您的粉丝,我那天看到网上有人说您是学术‘超男’,您怎么看?”请注意,这样从“我”开头,对方是不容易发火的。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读网友评论的机器,而是一个人。

  我想过,什么情况下我也会在台上生气,如果有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主持人问我隐私问题,或者他故意在念一些有敌意的话让我感受到他的敌意时,我也会抑制不住怒火。

  其实也有办法可以解决这种麻烦:循序渐进。

  当遇到一个你完全不认识的人,但你又必须问他问题时,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一点一点来,慢慢突破他的心理防线。

  《提问的艺术》这本书里面归纳了三种提问方法:

  第一种,封闭式提问。你可以进行二选一或者多选一的设定,让人先慢慢进入佳境,这个时候,你的问题比重可能会多一些,对方的回答或许会少一点。你甚至可以问一些别人都会想到的、最基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只关于他自己,目的是先把场子热起来。切记,不要兜圈子,更不要分散自己的观点。

  等到他开始打开自己的话匣子时,再进行第二种提问: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就是我们没有固定答案,你可以放心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当彼此的话匣子都被打开,确认双方都没有恶意时,场子也就热了起来。

  梭罗独自住在波士顿附近的瓦尔登湖畔时写了一本书叫《瓦尔登湖》,除此之外,他还特别爱写日记,有一天他在日记里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得到的最大恭维就是有人问我,我是怎么想的,并真诚地聆听了我的答案。”什么是“我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开放式提问。但请记住,许多开放式提问,往往是在有了封闭式提问的基础之后,才有了后面的滔滔不绝。

  还有一种提问方法,特别适合提问成功人士:“你是怎么开始的?”这不仅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于他自己的问题。

  这个问题会让他们穿越回那个骑自行车的下午,穿越回贴传单的晚上,穿越回那个一无所有的日子,然后开始滔滔不绝。

  以此类推,你也可以这样发问:“你们是怎么在一起的?”“你小时候是怎么读书的?”“你跟谁学的吉他?”“你英语怎么学得那么好啊?”

  两个人关系近了,场子热了,就可以把问题拓宽了,等问题的宽度足够了,接下来可以试着往深里挖了。

  三、追问

  追问是提问者和作答者最激烈的思维交锋。说实话,追问有时候很容易得罪人,这一定要明确两个人的关系才可以,我往往都只有在喝多后,才敢和身边的朋友有互相追问的对话,这种对话往往直指人性和问题真相。比如我曾经跟一位作家朋友聊写作的初衷,聊到最后,我们竟然发现,每个人无论多么有情怀,都跟钱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提问的艺术》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跨国企业发现自己的销售出现了问题,觉得需要进行改进性的培训,就找到本书的作者,要托他办个培训班。

  作者没有一上来就答应,而是问了销售部主管五个问题,因为是对方相求,感情上已经很近,所以,可以直接进入追问状态。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在全球销售市场中都成为领先者了,还需要销售培训呢?

  对方说:因为需要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能力。

  他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需要提高销售人员的能力呢?

  对方又说:这样销售人员在开发新客户方面会更有效率。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需要增加新客户的开发呢?

  对方说:因为现在的客户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增长目标。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不能让客户增长得更快呢?

  对方说:我们每年都有20%的客户流失。

  第五个问题:为什么客户会流失?

  最终,公司的销售人员给出了答案,他们的产品质量和物流有问题,所以客户才不满意,导致客户流失。

  就这样,五个问题追问下来,发现没有做销售培训的必要了,解决产品质量和物流漏洞才是关键。这就是追问的效果,它会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

  但我有一个建议,尽量不要去追问人性。比如你非要问一对夫妻彼此到底爱不爱对方,你非要问两个朋友凭他们的关系可以借对方多少钱……人性的追问是很可怕的,追着追着,总容易发现人性中更多的漏洞。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当遇到一个问题时,不要着急下结论,而是多追问几次,但请记住,打破砂锅问到底没问题,前提是:两个人的关系不被毁坏。

  很多时候,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结果是:不但砂锅里的汤洒了一地,而且你想吃的菜,也落在了地上,凉凉了。

  如果不确定彼此关系的稳定性,还不如不问,尴尬总比两个人关系破裂好。

  再次回到易中天和主持人,我们发现,主持人的问题除了散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没有循序渐进。

  在两个人完全不熟的状态下,上来就直接问开放式提问,在对方已经表现出反感甚至没回答的时候,还紧接着追问,一次又一次进入对方的禁地,这都是提问的大忌。 李尚龙套装(共7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