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尚龙套装(共7册)

远离批评家人格

李尚龙套装(共7册) 李尚龙 5000 2021-04-19 19:1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尚龙套装(共7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远离批评家人格

  一

  古典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全家在吃早餐,他妻子说:“小满(孩子)好聪明啊,天蝎座的人成大事的概率最高。”古典老师是一个反星座的人,顺口回了一句:“第一,你有数据佐证吗?第二,什么叫大事,你能定义吗?”

  接着,你懂的……

  一顿早餐,就这么毁了。古典老师也很后悔,家是一个应该讲爱的地方,不应该讲理。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尤其是每次上网,总能看到一些人在你刚发的微博、朋友圈下面,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见解无可厚非,但你发现,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对别人的作品评头论足,对别人说的话大肆批评,刷存在感,这样就越界了。

  这种人格,被称为批评家人格。

  他们往往潜伏在互联网上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当你观察身边人时也会发现,这样的人无处不在:那些无论孩子做了多么厉害的事情都要批评他们的父母,那些总是和丈夫过不去的妻子,那些总是对公司指手画脚的员工。

  二

  曾经在一个聚会上,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批评家。

  说实话,那是我吃得最困顿的一顿饭,因为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批评家。

  我听过画家、作家,甚至听过评论家,但是没听过批评家。我们互留了微信,我还开玩笑:“您以后可别批评我啊。”

  回到家,我搜索了什么叫“批评家”,发现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甚至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什么伟大的“批评家”的名字。

  久而久之,我开始明白,批评是有意义的,但一个人一旦把批评当成了职业,通过批评来赚钱,甚至提高知名度,这个人的批评就没了意义。

  法国启蒙主义大师狄德罗曾经说过,批评家是在“对过路人喷射毒汁”。

  我认识一位朋友,他就是典型的批评家人格,什么事情都喜欢批评一番,他的朋友圈几乎不能看,永远是批评这个、评论那个,关键是见解也并不好。

  一开始,许多人都以为他的朋友圈和微博一样,是宣传的媒介,后来和他接触久了才发现,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再仔细观察他身边的朋友,他所有的朋友在他面前都不爱说话,因为每一句话都会被反驳回来,甚至对别人的任何观点,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说“不”。

  久而久之,没人和他说话了,更没人愿意和他聚会了。即使聚会,大家也都听他说,让他自己说。这不仅影响友情,对爱情也是灾难性的打击。

  如果一个女孩嫁给了一个“批评家”,或者一个男孩娶了一个“批评家”,那生活一定会出问题:那些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批判、批评,注定会造成感情的破裂。家是讲情的,不是讲理的,更不是充满批评、指责的。

  一个人和批评家生活久了,每天必然产生巨大的压力,就像背后有一双隐形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你看。你能想象你瘫坐在沙发上,忽然有人告诉你你的鞋子没有摆正的感觉吗?

  所以,在感情中对于具备批评家人格的人,我的建议是,要么改变他,要么远离他。

  三

  我曾经建议自己的公司考虫,千万不要招那些具有批评家人格的人,因为这些人只是在批评,他用一种把自己择出来的状态,评论着每个细节,批评着每一项规定,却从来不提出解决方案。

  我曾经写过,负能量是鞭策社会的不公,正能量是鞭策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但批评家只负责批评,不提供建议和方案。所以,批评家人格在公司的角色,绝对不应该是干事,而应该是顾问。这些人,放在顾问和建议的岗位就好。

  他们虽然不讨人喜欢,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洞察力和表达力都很强,如果让他们去琢磨教研、打磨产品、掌握技术,可能放错了位置;相反,如果将这些人放在公司战略和顾问的位置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国时期的马谡,就是一个喜欢评论甚至批评的人。他具备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书上的战术,可是一旦进入实践,就会显得一无是处。就像曾国藩说的那句话:“可议事者不可图事。”是说,可以谈论事情的人,不要一起做一件事。

  所以对于具备批评家人格的人,请一定要和与他保持安全距离——既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得罪别人的距离。把他放在安全的位置,这点很重要。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喜欢评价和批评别人呢?

  四

  具备批评家人格的人都有两个沟通误区:第一,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第二,沟通中带着“暴力”。

  英文中把换位思考称为“穿着别人的鞋子”。也就是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时,许多戾气和批评就减少了。这就是为什么大人和小孩说话,只要蹲下来,孩子往往都听得进去。

  记得,我知道汶川地震时,一名老师第一个逃跑的新闻后,我“批评家人格”的病就来了。可是,很快我又看到了一段他的采访。这位老师说,自己有重病的母亲和两个孩子。那时,我似乎理解他了。其实,我也没什么资格去评价他。

  换位思考往往可以避免过分的评价和批评。

  另一个误区,是沟通中带着“暴力”。

  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增加一些自己的评论与批评;一个人在讲故事时,也会不经意加上自己的道德评价。

  《非暴力沟通》中说,语言暴力,来自人的道德评价,道德评价就是用自己的道德标准主观地评价别人。你是否发现,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都特别喜欢用“我认为”“我觉得”“你总是”“你为什么”开头,这些词后面往往就是道德评价。

  对于自己不是特别熟悉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少用这些词。

  《非暴力沟通》中说了许多例子,比如,对自己少用“应该”“不应该”“不得不”,用“选择做”“可以做”这样的词。

  其实所有的暴力,都可以从沟通中找到润滑,所有的批评家人格也都可以从换位思考中得到缓解。

  五

  吴伯凡老师曾经在课上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医生:你好。

  患者:好什么好,我要是好,就不会到你这里来。

  医生:好,你坐。

  患者:你不能剥夺我站的权利。

  医生:你有什么病?

  患者:你只能说我哪个器官有什么病,你不能说我这个人有什么病。

  医生:今天天气不错。

  患者:你只能说我们这个地方天气不错,南极和北极的天气不一定好。

  仔细一想,这个患者说的每句话都对,但如果我是这个医生,我肯定就打他了。

  但你仔细观察,所有的批评家人格都有这个问题,这种问题,古人取过一个名字叫“语欲胜人症”。

  有一次,我在签售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人。在问答环节时,他疯狂地举手,弄得我不好意思不给他提问的机会,但是给了他机会,他不仅不问问题,还讲了半天来补充或者批判我说的一些细节。听完之后,我很无奈。

  那天,我听完了他的滔滔不绝,然后问他,你说了这么多,想表达什么呢?

  全场都笑了。

  然后他面红耳赤地说了句话:“我比你强!”

  大家又笑了。

  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特别喜欢用语言来压倒你,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赢你,而是想赢得争论,他们说得并不是不对,而是场合错了,或者姿势难看,有时候,辞达则止,不贵多言就好。

  稻盛和夫在《干法》里说:“三等资质,聪明才辩;二等资质,磊落豪雄;一等资质,深沉厚重。”

  有时候,一个人的强并不是疯狂地批评、指责、抱怨、评价,一个人的厚重,时常无声胜有声。多一些沟通、多一些换位思考,才能减少伤害。 李尚龙套装(共7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