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节 怎样调节血压
在整体情况下,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下进行活动的,另外,还有涉及肾上腺、垂体等激素分泌和肾功能状态和体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动物在多种刺激下出现血压的变动,但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总能保持动脉血压的稳定。按照调节恢复的速度,血压调节机制可分为快速调节机制和缓慢的调节机制。
快速调节机制的作用迅速,在血压突然改变数秒钟后就开始作用。包括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即减压反射;中枢神经系统缺血性升压反射(通过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化学感受器引起的反射(血中氧分压降低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脉体的化学感受器所引起的加压反射)。血压变动数分钟后,其它调节机制开始活动,包括: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血管收缩调节机制;血管应力性舒张反应(血压改变后血管口径也相应改变,以适应可以利用的血量);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从毛细血管渗出的体液转移,以保证必要的血量和适当的血压。
血压快速调节机制一般在数小时或数月内由于动物适应而失效。在血压长期调节中要依靠肾脏一体液一压力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包括通过调节血量所产生的血压调节作用以及由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醛固酮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其中也有负反馈作用。当血压下降时,肾的泌尿量减少,体液得到保存,部分进入循环系统,血量因之增加,使静脉同心血量和输出量都增加,从而导致血压的回升。在血压过高时肾的泌尿量增加,使一般体液和血液都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输出也随之减少,结果引起血压的下降。这种调节机制在血压未恢复正常以前,可以长期起有效调节血量和血压的作用。
女性在更年期以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高血压病的概率无明显差别,甚至高于男性。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饮食结构对高血压、中风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过多的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过多脂肪的摄人,均可引发高血压。另有研究表明,有经常熬夜习惯的人易患高血压病,甚至发生中风;而生活井然有序,平时早睡早起者患高血压比例低。 人人必知的生活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