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稳步推进“以港兴市”战略
化产业布局 建设航运中心
青岛稳步推进“以港兴市”战略
编辑点评:科学定位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是城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前提,也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青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的思路实施“以港兴市”战略。他们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突破口,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区域资源配置,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岛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本报青岛8月14日电 记者宋学春报道:夏日的青岛前湾港区里,远洋船舶汽笛声响彻云霄,来自世界各地的煤炭、矿石、集装箱等源源不断地在这里鲸吞龙吐。目前,加上毗邻的油港区,青岛胶州湾西岸已承担了青岛港80%以上的吞吐量。自今年3月开始到年底,青岛港集装箱吞吐将从胶州湾东岸的老港区全面移至前湾新港区。
重化工业和临港工业是青岛经济重要的增长源,在新世纪发展进程中担当着重任。然而,从全市现有产业布局看,青岛老港区吞吐能力已趋饱和,而胶州湾西岸地区适宜兴办对港口依托较强的重大工业项目,是建设临港工业和重化工业基地的理想之地。青岛市委负责人认为,实现经济发展重心西移,是青岛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的重大步骤,对于推动全市经济布局及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推进“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意见,总投资近70亿元的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新建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超前建设、改造的二期油码头,为青岛港货物吞吐全面转向西海岸奠定了坚实基础。自今年3月16日开始,青岛港集装箱航线由老港区转移到西海岸,截至6月底,已成功完成50条航线的西移。年底,青岛老港区68条外贸航线、庞大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以及集装箱、煤炭、原油、矿石四大主力货种将全部落户新港区。到2005年,青岛港吞吐能力将达到1.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0万标准箱。临港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40亿元,为“以港兴市”起到强大的经济拉动作用。
青岛经济发展重心的战略西移,有很多现实优势。同样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经过16年的建设,已拥有投资达140多亿元的基础设施优势和220平方公里的区域空间发展优势,基本具备了使青岛港和老市区主要产业西移的基础和条件。随着西移战略的逐步推进,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一批骨干企业纷纷到开发区建厂设园,三美、高合、轻骑、中达等中外企业也“抢滩登陆”,区内初步形成了家电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和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如今,“以港兴市”战略在青岛已初见成效。在过去10年来青岛港吞吐量连续跨过7个千万吨级台阶的基础上,2001年青岛港完成吞吐10398万吨,同比增长20.4%,成为我国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港口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均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港内先后建立中外合资企业近20家,引进外资2亿美元,并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落户。 青春之岛 活力之城:人民日报里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