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五王入京,你死我活
朝廷使者分赴各州宣告皇帝驾崩的消息,征调地方大员入京都长安会葬。
参加会葬的地方大员都有一个特点,均为皇亲国戚,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以及相州总管尉迟迥。
诏令虽然已经发出去,可最终结果如何尚未可知。杨坚放心不下此事,召集心腹齐聚丞相府商议对策。
“如今,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几乎已经没有反对之声。我们目前最大的威胁,就是远离长安的五王和相州总管尉迟迥。你们对此事有何看法?”
“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这五人不仅在皇族中辈分最高,声望最大,而且都曾领过兵,打过仗,立过军功,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一旦他们在外拥兵作乱,那麻烦可就大了。”
郑译的话刚说完,皇甫绩随即接话道。
“传召的使者已经出发好些天了,如果他们想作乱,想必很快就会有动静了。”
柳裘质疑道:“虽然我们动作迅速,五王不一定知道京中发生了什么事。可万一有一两人察觉出异样,不肯回京,那我们可就被动了。”
李德林一脸无畏的回道:“大行皇帝的会葬都不来,摆明了就是想叛乱。丞相可以以新帝的名义派兵剿灭。”
柳裘立马反驳道:“如果他们看出是陷阱,必然会起兵自保,丞相是可以派兵平叛,可如此一来天下就大乱了。到时候局面还能不能掌控住,可就很难说了。”
杨坚看了一眼柳裘,淡定回道:“五王不是问题。就算他们察觉出异样,也不敢不来,更不敢谋反,因为他们手里无兵。”
刘昉一脸狐疑的看向杨坚。“没有兵?他们封地上不是都有重兵驻守吗?”
高熲沉默了半天,听到此处忍不住插嘴道:“那是官府的兵,他们调不动。五王手里除了家丁侍卫,只有几百私兵。不然你以为宇文赟会那么放心让他们呆在封地?”
“说的也是。还是丞相想的深远。”
杨坚见众人谈论半天也不在点上,索性直接说明心中的忧虑。
“五王暂时不用担心,回京以后再想办法收拾他们。现在最关键的是驻守各地的总管,他们个个手握重兵,是真的有兵有粮也有能力造反。”
听杨坚这么一说,皇甫绩立马明白了问题所在。“丞相这次会葬,除了五王,只征召了相州总管。您是担心蜀国公尉迟迥会有不臣之心。”
杨坚立马赞同道:“猜得没错,别的州郡都可能只是观望形势,唯有尉迟迥,必反无疑。”
“蜀国公比丞相年长一辈,战功卓著不说,这些年的官位一直排在丞相前面。如今丞相大权独揽,要说他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停顿片刻,高熲环视众人,继续分析道。
“尉迟迥资格老,战功高,又是皇亲国戚,实力更是不容小觑。如今他坐镇邺城,管辖相州、冀州、沧州、瀛州等河北九个州,加上其侄尉迟勤所统的青州、齐州等五个州,几乎相当于原先的半个齐国。”
郑译听完这番言论,表情瞬间变得凝重。“的确是心腹大患,如若这次能将他骗回京城也就罢了。若他拥兵自重,起兵造反,往后的日子可就不太安稳了。”
杨坚淡淡回道:“估计不是那么好骗。我精心挑了一个人去给他传召,也许这个人能让他消除疑心。”
高熲听到此处立马想到一个人,问道:“丞相选的这个人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
“没错,让他们父子团聚,是告诉他,我心中坦荡并没有猜忌他,如果他没有反意,必定会动身前往京城。如果他不肯来,我们还得另做打算。”
邺城内,尉迟迥见到自己阔别已久的儿子,心里高兴不已。听到儿子的来意,尉迟迥顿时脸色阴沉下来。
“父亲,朝廷让您赶赴长安参加会葬,我们要不要去?”
“当然不去,如今京城已在杨坚的掌控之中,我们此去岂不是自取灭亡?”
“真想不到,先帝选的辅政大臣竟然是杨坚,而且他还一步登天直接当上了丞相。也不知道先帝是怎么想的?”
“宇文赟那个兔崽子,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怎么想我不管,反正我不服杨坚。”
“父亲如果有此意,可要早做打算。”
尉迟迥此刻内心早已被怒火填充,根本听不下任何人的话。只顾着破口大骂,宣泄心中的愤恨。
“大丞相?他凭什么当大丞相?老子升任大将军的时候,杨坚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小屁孩。老子升任柱国,加封蜀国公的时候,杨坚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老子晋封上柱国的时候,杨坚这个竖子还只是个大将军。就连宇文赟设立四辅官的时候,老子也是排在他前头。”
“如今这兔崽子居然急速蹿升,爬到我头上去了,凭什么?论资历、论军功、论威望,他哪一样比的上我。明明他老爹杨忠才是和我一代人,什么时候居然让这样的后生晚辈给比下去了。就算他老子杨忠来了,还要敬我三分,现在居然让我仰人鼻息,看他脸色。”
一口气骂完一大串,尉迟迥仍然不解气,叉着腰独自站在原地生闷气。
“父亲,事到如今,杨坚任大丞相一事已成事实。就算您再生气,再不服气,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当务之急,我们得早下决定是反还是……”
听到儿子的劝告,尉迟迥终于冷静下来。“如今这局面,不是你上我下的官场斗争,而是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事到如今,我们不得不反。”
见眼前之人似乎还有些茫然,尉迟迥解释道。
“如若现在向他俯首称臣,日后杨坚必然会清理我们这些皇亲国戚,到那时可就真的无半点翻身之机。与其等杨坚收拾我们,不如先发制人,一举将他拿下。”
“父亲觉得我们胜算有多大?”
“灭齐之后,朝廷为弹压齐国残余势力,在邺城留有一支重兵,现在全权归我管辖。而且河北相州、邺城一带人口众多,物资丰富,与关中长安相比丝毫不落下风。”
“最重要的是齐国故地被大周征服不久,我若振臂一呼,定会人心所向,群起相应。加上你手下的军队,段时间内征召十数万军队,不在话下。”
“这么说,我们胜算要远大于坐镇长安的杨坚?”
“区区杨坚何足挂齿,我一生征战无数,会害怕他这么一个竖子。当了大丞相又怎么样,我照样把他拉下马,狠狠摔在地下。”
“儿子,这就去准备。”
“只要我举起了反抗大旗,日后必定会有更多的人会加入我们的阵营。其他各地的总管,我们也得悄悄拉拢过来。”
“儿子明白。” 天命之子之黄雀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