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第一章 餐桌礼仪“会吃饭”是内在修为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田朴珺 15044 2021-04-06 16:3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贰 我想分享什么样的礼仪法则

  第一章

  餐桌礼仪“会吃饭”是内在修为

  1 规矩就是家长的唠叨

  很多人对“礼仪”有概念,其实是从吃饭开始的。就像开头提到的,大家在很小的时候,长辈就会告诉你在正式场合吃饭时手应该怎么放,筷子应该怎么摆,碗应该怎么端,甚至是怎么咀嚼都有讲究。“民以食为天”,你可以不做很多事情,但是总不能不吃饭吧?所以餐桌礼仪是礼仪的基础,我们小时候听妈妈唠叨的那些规矩,其实就是礼仪教育的启蒙课程。

  对于刀叉的使用,我印象很深的是刚进入社会时,有一次参加某个朋友的饭局,那个酒店的档次非常高,吃的也是很正统的西餐。我身边坐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梳着小麻花辫,非常非常可爱。当饭菜上桌之后,她直接就拿起离自己手边最近的一把叉子去戳食物,但这时她的妈妈告诉她,刀叉是不能这么随意使用的,如果桌上有两套刀叉,要“由外向里”依次使用,因为它们的功能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我身边的这个小姑娘来自国内一个大家族,这也就难怪人家从小就这么重视日常礼仪的教育了,良好的家教都是通过这些小事体现的。

  认识这些餐具

  01.黄油面包碟

  02.奶油刮刀

  03.自助盐瓶

  04.自助胡椒粉瓶

  05.菜单

  06.席位卡

  07.甜品勺

  08.甜品叉

  09.水杯

  10.香槟杯

  11.白葡萄酒杯

  12.红葡萄酒杯

  13.大酒杯

  14.沙拉用叉

  15.吃鱼用叉

  16.正餐用叉

  17.餐布

  18.餐盘

  19.正餐用刀

  20.吃鱼用刀

  21.汤勺

  22.沙拉用刀

  无声服务语言

  01.未吃完时刀叉摆放方式;

  02.已结束用餐时刀叉摆放方式(英式)

  03.已结束用餐时刀叉摆放方式(欧洲大陆式)

  后来我也去过一些其他国家,发现在这方面外国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我们会认为中国是饮食大国,其他国家的饮食品类不如我们丰富,但是对于“吃饭”这个概念,各国的理念都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尤其是“宴会”二字,都具有很强的社交性质与文化象征意义,各国普遍对餐桌礼仪都很重视。

  有一年我去纽约联系承礼学院课程的事,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细节:洛克菲勒家族的某个夫人,从小时候会自己吃饭起,就开始学习餐桌礼仪。这位夫人后来说,其实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学习过这些知识,如果想嫁得好,礼仪上真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这几乎决定了女人的教养和魅力。

  为什么当初要制订这些礼仪呢?

  礼仪曾经是一种区别身份的方法。以前欧洲的贵族们都特别“事儿”和“爱显摆”,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家吃的都差不多,怎么让人能一眼认出自己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区别呢?难道一上来就告诉人家“我是贵族”吗?当然不行,只有从举止上来加以区别才是最好的做法。所以当时的贵族们就制订了很多规矩,包括怎么拿茶杯,怎么倒茶倒奶等方方面面,让人通过动作的细节一眼就可以判定你是普通人还是贵族。

  当然在当代,礼仪的意义就不同了,并不是我会使用刀叉就高人一等,但如今我们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吃西餐的场合也越来越多,如果可以掌握这些知识,不仅能让我们吃得更“专业”,也能让外国朋友感觉:哇,原来你很懂我们国家的习俗。

  “礼仪修养越好,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就代表你所受的教育程度及涵养越高”,这句话大家都可以理解,我们也只有多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才能在社交场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你知道多掌握一点儿餐桌礼仪有多重要了吧?

  彼特森汽车博物馆(Petersen Automotive Museum)承礼学院洛杉矶结业晚宴场地

  餐具的摆放

  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

  共同原则是:

  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餐巾放在盘子里,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座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些物品,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

  盘子右边摆刀、汤匙,左边摆叉子。

  玻璃杯摆右上角,最大的是装水用的高脚杯,次大的是红葡萄酒所用的,而细长的玻璃杯是盛白葡萄酒所用,视情况也会摆上盛香槟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面包盘和奶油刀置于左手边,主菜盘对面则放饮咖啡或吃点心用的小汤匙和刀叉。

  2 认识刀叉,等于掌握一门“外语”

  餐具是一个文化中餐桌礼仪最基本的构成,西方国家普遍使用刀叉,而且一个桌子上经常会摆放很多套刀叉,只有先学会怎么使用它们,才能学会“吃饭”。先来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原因很简单,一种普遍的说法:大部分人都用右手写字,刀是相对锋利的“武器”,所以这么有威胁的东西,一定要用更熟练的手去使用。

  使用刀叉时还要注意手腕不要张开太大,应该感觉像自己腋窝夹了一本书,不管再怎么使劲都不能让那本书掉下来,而且使用刀叉时不要叮叮当当地发出太大声音,你又不是《爆裂鼓手》的男主角,千万别把餐桌当成自己表演的舞台。

  餐具自己是会说话的。如果在就餐时服务员把所有的餐具都摆放好了,那么你应该先用最外侧的餐具,每道菜吃完后应该把刀叉斜放于餐盘内,等待服务员收走。有的宴会中,服务员也会在上每道菜前帮你把这道菜需要使用的刀叉摆好,这时你只需正常使用即可。

  认识这些餐具

  刀、叉、勺是西餐的“三大件”。

  辨识餐刀、餐叉、餐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餐刀

  如果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小巧的,刀尖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是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的。

  餐叉

  通常根据大小和位置来分辨叉子的功能。一般来说,大叉子用来吃主食,小叉子吃甜品或者果盘。

  餐勺

  正式场合中勺有多种:小的用于咖啡和甜点心;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用于分食汤的,常见于自助餐。

  欧洲大部分国家和英国在餐桌礼仪上会有一些区别。比如,英式的做法是把三副刀叉依次摆好,每上一道菜时,你都要从外边的那副开始使用。但在意大利就不同了,他们是上一道菜的同时上一套餐具。我问过一个意大利的礼仪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他的解释是:英国人太懒了,所以就三副餐具提前都给你摆好了(此处我是黑线脸),而在意大利每上一道菜就摆一副餐具,这样才不会让客人因为不知道怎么用而犯难——连餐具都这么讲究,不愧是美食王国呀!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在英国吃完饭以后,刀叉要并排放在餐盘上“6:30”的位置,而意大利和法国却是摆在“5:20”的位置。这位老师也有一个有趣的解释:因为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有一个小时的时差,所以摆放位置也会差一个小时。

  最后,还要记住的一点是叉子需要背面朝上放置。如果你没有吃完,就把刀叉分开放在盘子上,那么侍应生就会明白你还要继续用餐,而一旦把刀叉并拢放在一起,那就表示你吃完了,侍应生就会过来把餐盘收走。

  使用这些餐具语言

  01 我尚未用完餐

  盘子没空,如你还想继续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八字摆放,但刀叉并不交叉),那么服务员就不会把你的盘收走。

  02 我已经用完餐

  将刀叉平行纵向放在餐盘的同一侧。这时即便你盘里还有东西,服务员也会明白你已经用完餐了,会在适当时候把盘子收走。汤勺横放在汤盘内,匙心向上,也表示用汤餐具可以拿走。

  03 请再给我添加饭菜

  盘子已空,但你还想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八字形,那么服务员会再给你添加饭菜(此条只有在准许添加饭菜的宴会上或在食用有可能添加的那道菜时才适用)。

  04 对此次用餐非常满意

  将刀叉平行横放在餐盘上,深深点了个赞。

  05 对此次用餐不满意

  将刀叉八字交叉放在餐盘上。

  3 意面好吃,先学会卷

  在美国读书时发生过一件让我印象挺深的事:

  那天我们正在吃饭,同桌的朋友们恰好说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于是我就边嚼东西边跟大家一起聊。其中有一个朋友跟我很熟,他事后直接警告我:“下次请把嘴里的东西吃完了再说话!”因此我记住了这个很重要的教训,边吃东西边说话不仅声音不好听,还很有可能不小心“喷饭”,这是一个多么恶心的现场直播啊!

  还有一年在英国的一个晚宴上,我的左右两边都坐着很尊贵的客人。当时正好大家开始吃面包,我就把它掰了一下,拿起一块放到嘴里。但我马上就发现这是个大错误,因为它硬到根本嚼不动。而更糟糕的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旁边的先生居然开始说话!然后我就想到了在美国犯的“边吃边说”的错误,心想“自己掰的面包就是跪着也要吃完”,否则“打死我也不说话”。但是这个面包的硬度实在是超出了我的咬合强度,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吐出来又不可能,咽下去更不可能。那一刹那我真是“脸红脖子粗”,一是憋的,二是尴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礼仪老师给了我一个标准答案:

  在正式场合,不论是吃面包,吃肉,还是吃任何东西,一定要先把食物切成很小很小的块儿,这样即便有人跟你说话,你嚼两口也可以把食物咽下去。

  餐桌上还有一项需要注意的是喝汤。因为汤往往会有点儿烫,光用眼睛看不出到底温度有多高,所以喝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就是要用勺子从你的内侧往外去盛,尽量靠近边缘,因为相对来说边上的温度会低一点儿。而且最好是先盛汤上面薄薄的那一层,因为它的温度较低,可以避免烫到舌头之类的状况发生。

  对于甜品来说,其实没有特别的讲究,根据甜品的种类可能需要使用勺子或刀叉,你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吃就好,但是记得每次不要太大口,避免碎渣儿沾在嘴唇上或洒落在桌上。

  东西方都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但要是你不喝酒,那么在侍应生来倒酒的时候跟他说不需要就行了。还有一种方法是把酒杯倒过来放在桌上,只留下装水的杯子正常放置即可,这样侍者就会知道你是不喝酒的。

  要是喝酒的话,侍应生会先给你倒一点儿尝尝。喝之前你可以拿酒杯先晃动几下,然后再拿起来喝。盛白葡萄酒及香槟的酒杯为高脚杯,喝时拿住杯脚下面的部分,不要碰到杯身。因为白葡萄酒和香槟喝时通常是要冰冻的,而手的温度会使它温热起来,影响口感。盛红酒的酒杯杯脚较短,杯身肥大,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杯脚,喝时拿近杯身,手的温度有助于红酒释放香味。在敬酒与人碰杯时,自己的杯身比对方略低,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中场离席时餐巾应该怎么叠

  正确的

  用手抓住中间,然后将旁边向下捋顺。还有一种叠法是将餐巾对折几下变成三角形即可。需要临时离开餐桌的,将餐巾放于椅子上。

  如果椅子是装有软垫的,则将餐巾沾有污渍的一面朝上放置。用餐结束,将餐巾沾有污渍的一面隐藏起来,随意叠放好,放置于餐盘左侧。

  错误的

  皱巴巴地随意一抓,然后放在餐桌上,因为这代表着你不会再回到位置上。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离席的问题。

  在用餐过程中,原则上能不离席就尽量不要离席,尤其是在一道菜还没有吃完的时候。要尽量在吃饭以前去化妆间,如果你的电话特别多,千万不要在桌上接,而要起身离席,并且跟左右两边的人打招呼说“不好意思,我要去办点儿事情,打扰了”,然后再离开。之后要将餐巾放在椅子上,这个信号是告诉服务员你还要回来,如果放在桌子上就表示你不回来了。

  还有很多女生需要补妆,这就需要随身带一面小镜子。如果没有随身带小镜子,吃完饭时要说:“对不起,我要去趟化妆间。”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外貌不光是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好办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礼仪习惯。

  敬酒有学问

  敬酒姿势视情况而定:如果在餐前敬酒应尽量起身敬酒,若用餐时敬酒,可以坐着;向领导或长辈敬酒时,需要站起来敬酒。

  在正式宴会上,宴会开始前主人一般会主动向宾客敬酒表示欢迎,宾客则应该在主菜吃完享用甜点时回敬。如果是非正式场合,宾客或主人随时可敬酒。

  碰杯时动作要轻,要用杯肚的地方碰杯,因为杯口是酒杯最脆弱的地方之一,太用力或位置不对,会发生酒杯破损与酒液溅出的窘况。碰杯时目光要注视对方,法国有种说法:如果不与对方直视,接下来的七年都不会有好运气。

  碰完杯,要喝一小口酒,展现有礼的风范,一饮而尽反而会被认为不懂欣赏葡萄酒。

  如何吃意面

  用叉子缠绕着面条的时候,不要用餐匙协助,只可用叉子,借助碗或盘内壁将意面绕在叉子上,缠好之后要一口将面条吃进嘴里。在意大利人看来,餐匙一般是给孩子、外行人以及不懂餐桌礼仪的人用的。

  吃面的时候不可以用刀或叉子把面条切断来吃,这会被视为幼稚的表现。

  在吃面的过程中,不要发出嚼面的声音。

  面包不应与意面同食,这在意大利是大忌。

  4 自古土豪多任性,关于“茶”和“奶”的一段小史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公元1840年,每当午饭之后,高贵的英国夫人们总是容易打瞌睡,而正式的晚饭又常常在晚上八点,所以一位名叫安娜·玛利亚·拉塞尔的公爵夫人就利用下午三四点钟这个时间找个机会喝点儿茶吃点儿面包,让自己精神一下。后来她觉得这种感觉很好,便邀请友人来共享。再后来,她又把面包换成了蛋糕和三明治。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成为一种习俗,也就是Tea Time。

  下午茶文化如今在国内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对于很多大城市的白领阶层,利用下午的时间与朋友小聚一下,或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商务社交,既能充分利用好午后这段办公效率较低的时段,又能拉近朋友和同事间的关系。

  至于品茶时到底是先倒奶还是先倒茶,其顺序也有说法。

  起初,贵族是先倒茶再倒奶,而平民一般是先倒奶再倒茶。因为最早英国的茶叶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运输成本高昂,所以茶是奢侈品,比牛奶值钱多了。但后来因为关税降低,茶叶的成本也就降下来了,普通老百姓也都可以喝得到。另一个原因是泡茶的水很烫,盛茶的瓷器如果比较便宜的话容易裂,所以普通人会先放奶再兑茶。但贵族的茶杯质量很好,先加茶也无所谓,正所谓“自古土豪多任性”。

  这些典故是我后来找好几个老师请教才问到的答案。而从个人习惯上,我会选择先放茶再兑奶,因为如果你倒的茶很浓,就可以多加一点儿奶。如果茶很稀,就少加点儿奶,自我调整的空间比较大。这跟蒸饭时“水多加米,米多加水”其实是一个原理。

  在我看来穿什么衣服喝下午茶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如果是和朋友去咖啡馆喝下午茶,那么可以穿得轻松一点儿,舒服一点儿。但如果去半岛酒店之类的地方,就要稍稍穿得美一些啦,这样自己的气质才会和那个环境相配,喝得才能更自信。

  品用下午茶

  01

  一般的英式下午茶会呈上三层的点心盘,最上面放蛋糕,中间层放司康,最下面放手指三明治。标准的吃法从最下面一层开始吃。

  02

  虽然是“手指三明治”,但也不要真的用手去拿,而要用小夹子夹到盘中,切成小块,再用叉子送入口中。

  03

  坐在位子上喝茶时,只需要将杯子拿起来即可,而要是你站着喝茶,则需要一手拿着杯子,一手拿着碟子。

  04

  用手指捏起茶杯的耳朵,不要太用力,也别将手指穿过去。

  05

  不能把勺子喂到嘴里来,因为这个勺子只是用来搅拌的。

  06

  把牛奶、糖以及茶混合后,再用勺子开始搅拌,要从六点钟方向往十二点钟方向顺时针转动。

  07

  搅拌的时候不要让勺子碰到杯子而发出“咣当”的声音,搅拌三四下即可。

  08

  搅拌完之后则需要把汤匙放置在碟子中再开始饮茶,而不是把它留在杯子里。

  “衣食相宜”其实很重要,就像夏天的夜晚你去街边撸串时,总不能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吧?

  在传统欧洲,上流社会的人会早饭时穿一套衣服,上班时穿一套衣服,中午换一套,下午茶换一套,晚饭再换一套,总之就是一天要换很多套衣服,不同的场合都要换衣服,这点看过《唐顿庄园》的朋友们会有所感受。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虽然不用这么讲究,但时时想着衣着的概念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礼仪其实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每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最后要补充的一点:正式的英国下午茶就是大家闲谈聊天,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拍照也是聚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没有规矩说不可以在喝下午茶时自拍,但是如果要和别人一起拍照,或者你的照片里有同行的人露脸,那么需要先问一下对方是否同意,这是最起码的尊重。

  而且如果对方同意的话,除了给自己修图,也要记得把对方修得美美的。

  afternoon tea、low tea和high tea的区别

  在英式下午茶里常有high tea(高茶)和low tea(低茶)之说,还有人会误把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叫作high tea。但其实low tea才是传统下午茶。

  afternoon tea = low tea,因为使用的是矮脚桌(low table);如果再增加一杯香槟,则称为royal tea(皇家茶)。

  hight tea =晚餐(普通人或劳工阶层吃的),因为使用普通餐桌(high table)。

  high tea的食物与下午茶也有区别,主要包含熏火腿、鸡蛋熏肉馅饼、楔形奶酪、炒蛋等。

  5 别惯着自己的胃

  说了这么多餐桌礼仪方面的事,最后说说我的美食记忆吧。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这些地方的话,也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山寨版“米其林指南”。

  在法国,盛大的晚宴一般是上三道菜,前菜往往是沙拉或者鹅肝,第二道是主菜,鱼肉、牛肉或羊肉,第三道是甜品。而意大利的晚宴则是上四道,第一道菜是前菜拼盘,通常包括蔬菜、起司、咸肉、手工面包等,第二道是意大利面,第三道是主菜,第四道是甜品,有的时候,甜品前还会加一个起司。在意大利吃饭一定要记得每一道都少吃点儿,因为意大利好吃的实在是太多了!可能你才吃到第二道菜你就已经饱了,这样就错过了后面的美味。但如果你确实早早就“缴枪”了,那么最好能提前和服务生说一下不准备吃后面的菜了,以免端上来后白白浪费。

  我特别喜欢意大利菜,因为它和中国美食一样,包含的品类非常丰富,让你眼花缭乱,你随便走到任意一个城市都可能“转角遇到爱”,小吃都好吃得不得了,不信你看一道简单的意面都能做出那么多花样,其他的食材就更不用说了。我特别喜爱的是火腿拌哈密瓜,肉味的醇厚和瓜果的清香丝丝入扣,回味无穷。西班牙菜也很美味,我觉得它和意大利的口味比较接近。我曾去过西班牙的一个小岛,那里的特色菜是各种西红柿及豆角,红绿搭配,吃着不累。

  说到这儿有一点要特别提倡,就是你旅行时最好要多吃当地的菜。这点我在《习惯就好》里也写过,王先生曾提到:很多时候中国人无法融入当地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惯着自己的胃”,中国人不愿迁就别人的饮食,因为中餐实在是太好吃了,但人家的多数社交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所以我们就离别人的圈子很远。记得洛克菲勒家族中的家训有一条:去各地旅游就吃当地菜。这么有名的家族还强调这个,没想到吧。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你到了泰国,就要喝冬阴功汤;到了英国,就要吃炸鱼薯条;到了土耳其,就要吃“可巴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当地文化,因为还是那句话:“民以食为天”,通过吃当地的菜才能更真实地了解每个地方的人。这就像一个外国人去了重庆如果不吃火锅小面而吃麦当劳,他怎么能知道重庆人的性格为什么会这么火辣呢?而且吃当地的饭也是很环保的一种做法,因为是就地取材,缩短了运输环节,也就等于减少了碳排放。

  如果去纽约的话,那里有我最熟悉的美国美食,其中最经典的就是hot dog。不论你走在中央公园还是第五大道上,都会闻到街边烤热狗的“煳味儿”。不论你是不是肉食爱好者,我都建议你尝试一下,因为美国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了解美国文化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吃热狗。

  纽约也有其他很多好吃的,我最喜欢的就是酸奶早餐。前一阵子我回纽约待了一个星期,在零下十六七摄氏度的情况下,我也依然坚持每天早上走路去我喜欢的那家吃。高档一点儿的选择有四季餐厅,我喜欢它的装修,天花板的挑高足够,空间感非常好,中间还有一个喷泉,在那儿吃饭真的会觉得视野开阔,心情也好了起来。中央公园附近的文华东方酒店也不错,可以边吃边俯瞰整个中央公园,要是有机会去纽约的话不要错过。

  致/每一个初入社会的你

  亲爱的朋友:

  当你打开这封信的时候,假如我们现在面对面地交流,我就坐在你面前,请让我用最真实的方式,与你坦诚相见。

  你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因为不懂礼仪而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但到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这些“失礼的人”自己。

  曾经在一个活动现场,我遇见过两个女孩,都是我的朋友介绍来的。那天她们都希望能跟现场的嘉宾交流一下,我觉得这很正常,而且是朋友的朋友,我也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但当时活动现场没有空余的座位了,我就跟她们说:“不如这样,活动大概九点结束,大家不会立刻走,还会喝喝东西聊聊天,你们那时再上来比较好。”两个女孩也都答应了。

  其中一个女孩很听话,直到九点才重新出现,但另一个女孩很早就来了,而且一直留在现场。她在七点左右的时候看见有一个空位,就直接坐下了。到了七点半,那个位子的客人到了,我只好过去请那个女孩把位子让出来,她这才起身离开,而且还挺不情愿的。

  但更雷的事还在后面。因为晚宴四周是有纱帘遮挡的,她就时不时地从后面探头出来看。有时我们正在这边说着话,突然那边就冒出来半个脑袋,或者露出一个肩膀,把人吓一大跳。

  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在社会上确实需要机会和平台,但是千万要把握好尺寸和风度。积极进取和急功近利是两回事:积极进取是别人给你机会,你努力把事情做好,这是应该的;急功近利则是这个东西可能并不属于你,但你还不停地去要,这就很可能破坏游戏规则,让身边的人产生反感的情绪。礼仪是一套程序,有教养的人是先遵守它,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再升华,所以他们走到哪儿都是受欢迎的。

  不管你是“80后”“90后”还是“00后”,都应该注意这些问题。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但我知道假如你待人接物有教养,对别人彬彬有礼,就会让人感觉你有很好的家教。这就是为什么跟长辈通电话时一定要用“您”,和长辈一起吃饭时要给他们让座,因为这都是规矩。在日本,如果你是刚进公司的新人,有时还需要帮前辈擦桌子,我觉得这是必要的,因为这就是一种“礼”和“传承”。也只有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尊重别人,等你成为长辈时,才能理解和照顾晚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礼仪的本质其实就是同理心。

  以上都是督促我好好学习礼仪的动力,为此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和书籍。而后来当我真的做了承礼学院时,就四处“名正言顺”地去向各种专业礼仪老师请教了。因为这时我已不单是在帮自己,也是在帮助我的公司、我的朋友,以及想要进修礼仪的学员们。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很奇怪的礼仪老师。比如有一位,她跟我约在很简陋的酒店见面,衣服穿得很不得体,发型也乱七八糟的,当时真的有点儿把我吓着了。她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女人,拎着一个撑得很大的包,好像刚从农贸市场回来。如果当时是在周末,或者是我跟你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这个形象倒是无所谓,但当时我是你的客户,并且是第一次见面,你都不知道穿戴整齐,那我怎么能相信你会是一个很好的礼仪老师呢?同理,如果你都不尊重自己,那我又怎么能尊重你呢?

  先让自己变好,这是礼仪的基本,也是获得尊重的第一步。

  和你一同前进的

  Meme T 那些钱解决不了的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