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思维破局

1.2 逆向思考:试试倒立过来看自己

思维破局 马华兴 5212 2021-04-06 16:3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思维破局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2

  逆向思考:试试倒立过来看自己

  有一个26岁的女生,进入新公司做运营助理。前半年她一天到晚被老板的邮件和微信“轰炸”,半夜都会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除了给她安排各种琐碎的工作,老板还会跟她聊其他的人和事,简称“时保联”(时刻保持联系)。这个女生认为自己快要受不了这种折磨了,犹豫要不要辞职,于是找到了我。

  仔细地了解了她的具体情况之后,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种折磨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有好有坏?”

  她想了想,说:“三分好,七分坏。”

  我继续问:“嗯,能说说为什么吗?三分好,好在哪里?”

  她说:“至少我没明着把老板怼回去。如果要说好的方面,一来培养了我的耐心;二来有时他刚说完一句话,我就能猜到他的想法,不知道这算不算培养了我察言观色的能力。”

  我继续问:“那七分坏呢?”

  她说:“我最受不了的就是我的私人时间被侵占,特别是周末。我正谈恋爱呢,希望每周有一些固定的私人时间。”

  我继续问:“那他挑战了你的什么底线?”

  她:“我的底线是,在上班的时间以外,我每周需要一些我自己的时间,这些时间不能被他占用。”

  各位,你看到了什么?

  佛家讲“烦恼即菩提”,并非说烦恼是好事,而是说,当你审视烦恼,对烦恼产生思考时,你才会发现这个烦恼所带给你的智慧。

  我让这个女生审视她的这个“折磨”,她先说这个“折磨”有三分好处,它培养了她的一些能力,然后说这个“折磨”有七分坏处,这就说到了自己的底线。

  这是她心中的菩提。

  当你遇到一件事,你生气,多半不是这件事本身使你生气,而是因为这件事触碰了你的底线,你才生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正是通过生气,了解到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只有先了解自己的底线,才会审视它,调整或捍卫它。

  当一件事,它让你生气了,但你还能忍,哪怕只是忍一小段时间,那就说明它还没有触碰你的底线;而当你忍受不了的时候,你就不光了解了自己的底线,也了解了自己的能力。

  再讲一项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2015年,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一位教授对365名年龄在18岁到85岁之间的德国人做了一项跟踪调查,主要目的是研究消极情绪与消极后果之间的关系。这项调查持续了三周,得到的调查结果很有意思:你的消极情绪,例如抑郁、愤怒、失望等,最终是否导致消极结果(如身心健康的变差)是由你对这些消极情绪的看法所决定的。如果你认为这些消极情绪是不好的,那么如你所料,一切都将变得更差;但是假如你认为这些消极情绪也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那么结果就不一定像你想的那样消极。

  因此,“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这句话,并不完全是一句心灵鸡汤。就像《三十六计》里所写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尽管《三十六计》说的是谋略,但它其实也是在说辩证,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去看,从负面信息中发现正面的信号,你的思维就容易突破。

  在此,你不妨做个思考,回顾一下那些过往的烦恼,当你换个角度去检视它们,就会产生很多跟过去不一样的看法。

  烦恼不是菩提,对烦恼的思考,才是菩提。

  最后,我想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各位可以体会一下这个故事中所隐藏的“逆向思考”。

  我的一个朋友是一个8岁女孩的妈妈。她一直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追求理想,她留学,读博士,在30多岁时迈入中产阶层。她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培养女儿的。

  她要求女儿学钢琴,因为她认为:学习一件乐器必然要经历很多痛苦,这段经历对于孩子而言是很好的财富。在她的培养和督促下,女儿在8岁时就已经弹得一手好琴。她给我看过一段她女儿弹琴的视频,视频里,88个琴键如同长在了女孩手上,起手,和弦,每一个动作都有板有眼。

  后来的故事,发生在一次钢琴比赛上。我的这位朋友认为,如果女儿能在比赛中获奖,那么女儿将对弹钢琴这件事有更多的自信,因此她很重视这次比赛。

  她陪着女儿把一支曲子练了很多天。

  那天,一家三口开车到了比赛场地。女儿抽到了第一个表演,但是做妈妈的很有信心,毕竟她们已经练习了很久。

  没想到的是,意外发生了,女儿起手的第一个音就弹错了。

  事后朋友对我说,当时她整个人都愣在了那里,与此同时,全场的家长也都愣住了。

  之后,女儿重新弹,又错了。

  第三次,还是错了。

  直到第四次,她才弹对,然后开始慢慢适应,到整支曲子的第四小节后才进入状态。

  整个过程中,朋友感觉自己双颊发烫,她对我说:“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挨下来的。”

  中午,他们没吃饭就直接开车回家了,因为女儿肯定拿不到奖了。

  路上,做妈妈的终于憋不住了,她在车里发飙:“咱们练了这么长时间,你怎么搞的?”“我对你很失望,你平时不是弹得很好吗?”

  女儿抿着嘴,瞪着眼,没有说一句话。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车开到一半的时候。

  请注意,孩子的爸爸也一直在车里呢,他可没说话,他一直在开车。

  车开到一半的时候,他突然把车停在路边。

  他转过身去,用很坚决的口气对孩子的妈妈说:“你别说了。”

  然后,他望着女儿,说:“闺女,你知道吗?今天我特别为你自豪。你知道,很多人参加比赛的时候,如果第一个音弹错了,他们就不弹了,他们会觉得反正没奖可拿,自己又不在状态,就算了。可是你,竟然愿意尝试四次,坚持把这支曲子弹完。如果换我上场,我绝对做不到,所以,我为你自豪。在这种情况下,你居然有勇气弹下来,我真的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哇!”女儿终于憋不住,放声大哭,全身颤抖。

  这时,做妈妈的才意识到自己错了,赶忙向孩子道歉。

  故事讲完,她对我说:“我相信这件事一定会让孩子记一辈子。”

  这个故事中隐含了四层思维的逆转,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

  第一层,孩子的表演是失败的,但正是这种失败,才让孩子的韧性体现出来。这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思维逆转。

  第二层,母亲对孩子抱怨、指责,父亲却发现了孩子在表演中的闪光点。这是站在父亲的角度的思维逆转。

  以上两层,相信大家很容易分析出来。

  至于第三层,有一次,我在一场培训中把这个故事讲给学员们听,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待这个母亲?”

  很多人都对母亲持批评态度,觉得这个母亲太挑剔了,这样的母亲是孩子童年的阴影。

  我却不这样认为:“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从孩子练习到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这位母亲的角色存在,仅仅有父亲的鼓励,会怎么样?”

  当大家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位母亲的价值。在这里,母亲和父亲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对孩子在练琴上的支持、推动、监督乃至最后的评价背后,有一个母亲的爱和期待,失去了母亲的支持、监督和评价,父亲的鼓励的能量就会小很多。换句话说,正是有了这位母亲的存在,人们才感受到巨大的张力。这样,你就明白什么叫“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了吧?

  这就是第三层,站在整个家庭的角度的思维逆转。

  事实上,还有第四层逆转,那是一种系统的思维逆转。

  你们发现了吗?一项任务的成功执行,离不开母亲、父亲和孩子这三种角色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孩子代表执行者,面对困难,她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母亲代表评价者,她要监督执行者,评价执行者的行为;父亲则代表鼓励者,他要在孩子(执行者)遇到困难时,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

  有时候这三种角色由不同的人来扮演,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队,而更多的时候,这三种角色住在同一个人的心里。在一个人心里,有时是执行者做主力,他得坚持干下去;有时是评价者做主力,他得评估执行的效果;有时是鼓励者做主力,他得给其他两个小人鼓劲,从负面的情况中发现正面的部分。

  这三种角色,在我们的思维中相互转换。 思维破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