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思维破局

3.3 评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思维破局 马华兴 7569 2021-04-06 16:3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思维破局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3.3

  评估自身能力的三大方法

  大家都知道,并不是所有能力都能用作品来展示,在这一类能力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组织协调、销售推进、管理领导、引导激励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个人管理能力则分为时间管理、项目管理、情绪管理等多个层面的管理。对于这一类在职场中十分重要,但是又很难用作品展示的能力,我们可以诉诸经验。经验可以作为能力的另一种证明。

  在中文里,经验是个释义有些模糊的词。如果去查《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经验”跟“经历”这两个词在释义上是有一定重合的。但是我们都很清楚,如果有做某件事的经验,那么通常就有过相关的经历;而有做某件事的经历,却未见得有相关的经验。

  在英文里,有个词叫know-how,在我看来,这个know-how就可以理解成经验。如果让我给“经验”下一个定义,我认为,经验,就是经历过,且清楚地知道如何达成目标的能力。

  在游戏里,经验通常被设定为一个清晰可见的可增长的数值,也就是经验值(EXP)。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把经验诉诸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可量化的数值,这成了我们很多人在证明自身能力过程中很大的阻碍。

  针对这个问题,我给出三种解决办法:

  一、讲述成就故事

  一到年末,就会有很多机构举办类似TED的演讲和论坛活动,典型的有:TEDx活动、一席论坛、做自己论坛等。在这类活动中,每个演讲者会花上大致二十分钟的时间与听众分享一个主题。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台上的演讲者大多会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打动台下的听众。这个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当年我遇到一个境况,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2.我产生了一个想法。

  3.我一步步实现了这个想法。

  4.我很厉害。

  5.台下的各位,你们也可以像我一样厉害。

  这种通过讲述过往的成就来展示自身能力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评估方法。对于这种故事,有个专业的术语叫“成就故事”。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讲述了成就故事,似乎也很难凸显自身的能力。实际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通常是他们对自身成就故事的描述过于简略。例如,我的一个从事教育培训的来访者在叙述自己的成就时,只用了“写作公开课转化了更多的学员,转化率达到78%”这样一句话来概括。

  如果仅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成就故事,是无法评估和展示你的能力的。

  讲述成就故事的核心,在于描述细节。

  比方说,在描述两种红色时,我们可以稍微增加一点细节的描述,明确指出一种红色是暗红,而一种红色是亮红,就是一个将两种红色区别开的方法。

  又或者,在描述中再增加一点细节,说明一种是血迹一样的暗红,另一种是红砖一样的暗红,也能很快地将这两种红色区别开。

  西方有句谚语:魔鬼在细节中。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也是通过细节来体现的。为了帮助那个只用了“写作公开课转化了更多的学员,转化率达到78%”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自身成就的来访者更好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并对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提问。

  1.拆细

  拆细,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件能用一句话概括的事细细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像程序员修补程序漏洞的过程,在修补程序漏洞的时候,程序员会将一段程序分解成多句程序语言,通过仔细测试每句语言的运行情况,找出漏洞,解决问题。将成就故事拆细,就是将故事展开描述,描述得越详细具体,就越能将自己的能力良好地展示出来。这个过程类似于淘金,通过一遍又一遍淘洗,藏在沙子中的黄金才显露出来。

  提问:

  a.背景——这件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我在一家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为了扩大招生,这个机构特别开设了几个免费体验班,每个班的学生可以免费体验六节写作公开课,我是其中一个体验班的授课教师。

  b.目标——你为自己制订了什么目标?该目标的完成期限是?

  答: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六节公开课之后,能帮助机构招募100名以上的新生,使授课的转化率达到50%。

  c.行为——为了完成目标,你具体做了什么?

  答:每周上课前仔细备课,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解知识,如何与学生互动。

  具体来说就是,上课前,我会记住班上每个学生的名字,第一次授课结束后,我会向家长详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长的期待,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课堂上,我会努力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课后,我会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确保学生的学习状态。

  d.结果——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答:课程结束后,前台的工作人员向我反馈,有些家长一听完课就到前台排队报名了,我所负责的公开课体验班的转化率达到78%,是几个班中最高的。

  e.能力——你觉得这件事展示了你的什么能力?

  答:我认为这次授课展示了我的抗压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能力和推销能力。

  以上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拆细过程。

  其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进一步分析这个教育培训机构以前的公开课是怎么上的?这次公开课为什么选择开设六节?这六节公开课的内容是什么?你具体是怎么备课的?你是怎么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为了记住班上每个同学的名字你用了什么窍门?为了讲好这几节公开课,你投入了多少时间?

  将故事拆解得越细,就越能发现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

  2.比较

  我上大学时的哲学课老师介绍过一种常用的定义方法,叫作“属加种差”。所谓“属”,就是确定某个概念属于哪一类;所谓“种差”,就是确定这个概念与其他的概念的区别。比如: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用“一个角是直角”把矩形跟其他的平行四边形做了区分。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个定义用“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把人跟其他动物做了区分。

  由此可见,定义需要从比较中得来。因此,借助比较,也能更好地评估我们的能力。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引入三个维度的比较:

  a.与他人比较

  “假如换另一个同事来做这件事,会有哪些不一样?你觉得会在哪些方面比他做得好?如果你的老板看到你的做法,他会觉得你的优势在哪里?”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分析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是职场上十分重要且有效的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因为,职场就是相互竞争的环境,只有证明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别人强,才能在竞争中获胜,取得更大的收益。

  b.相似事件间的比较

  “你在这件事上的做法与在其他与之相似的事件上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在这件事上你运用了哪些特别的知识和能力?为什么你在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而在那些事上却没有?”

  这种相似事件间的比较,其目的是帮助你在脑中构建成就故事的典型情境。通过比较自己对两个相似事件的处理过程,你会看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如此,你就能大致了解自己在什么情境下处理什么样的事件更为得心应手。

  c.不同阶段的比较

  “如果将这件事交给半年前的你来处理,会有什么不同?”

  通过跟过去的自己做比较,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这会让你更有自信。这是一种帮助你更客观地评估自身能力的方式。

  3.应用

  通过拆细和比较发现自身能力的目的是将这些能力加以运用。当你了解了自己的能力,你应当思考,自己可以将这些能力运用在哪些事情上,也就是去寻找能力应用的触发点。“触发”这个词可以对应英文的trigger,而trigger还有一个释义是“扳机”。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把手枪,发射的子弹是你的能力和优势,要运用你的能力,你只需要找到那个扣动扳机的瞬间。

  提问:

  1.你觉得,在这件事上你所使用的能力还能被用在什么事情上?

  2.这类事件中有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它们一般会在什么背景下发生?

  3.用什么方法能让自己多做类似的事,取得更多的成功?

  当你完成这三个步骤,你的成就故事就算挖掘得足够透彻了,相信你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已经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二、请别人“描述”你

  你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你可能有着巨大的差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眼中,很可能也有着巨大的差别,一个网络红人,在她的粉丝眼里,她可能是女神;在她自己眼里,她可能是化了妆的小美女或者卸了妆的小姑娘;而在她的妈妈眼里,她可能是一个让妈妈有些头疼的女儿。

  我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画家根据语言描述为人画人像素描的事,这个画家会为每个人先后绘制两张素描,第一张素描是根据素描对象本人的描述绘制而成的,第二张是根据见过素描对象的人的描述绘制而成的,画家在两幅素描完成之前,不能与素描对象见面。视频的最后,通过将两张素描进行对比,人们惊奇地发现,根据他人描述绘制而成的画像要比根据本人的描述绘制而成的画像更接近素描对象的本来面貌。

  我在前面一节提到,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容易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或者某种偏见。因为评价往往涉及好或坏、对或错、强大或弱小……这些带有价值判断倾向的字眼,很难做到客观。

  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他人描述,而不是评价我们,结果将大不相同。因为描述会塑造情境,在情境中,会看到真实。他人在描述的过程中必将谈及一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而这些客观存在的事件和细节会帮助你更加客观地评判自己。

  三、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种方法源于我给来访者做咨询的一次经历。那次来咨询的是一个娇小的女生,彼时,她已经做了三年的销售工作和一年的市场推广工作,正处于职业困惑期。在梳理完她的择业选项之后,她问了我一个问题:“马老师,你觉得我到底有什么能力和优势啊?”

  当时,我在心里嘀咕:“我刚跟你聊了半个小时,你有什么能力和优势我怎么知道!”

  但是如果我真的如此回应她,显然会打击她的积极性。于是我灵机一动,问她:“假如你的上司说过段时间要提拔你,但是在这之前你得招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培养他,使他的工作能力达到你现在的程度。你觉得,你会招个什么样的人?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

  她很认真地想了想,说:“我得招个亲和力强、对人很真诚的人,他最好还能懂点技术。”于是,我在纸上记下了:亲和力强、对人真诚、懂点技术。

  “然后呢?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让他达到跟你一样的状态?”我又问。

  “做销售首先要懂产品,所以得先让他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然后我会带他去见客户,教会他如何跟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客户的需求。此外,我还要教会他如何进行商务谈判、如何投标,最后,我还会教他如何了解竞争对手,如果他学完这些之后能在一年内谈成两笔订单就大功告成了。”她这样回答。

  我接着在纸上记下:学习产品知识、学会跟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客户需求、学习商务谈判和投标、了解竞争对手。

  “还有吗?”我接着问。

  她想了想说:“得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会用办公软件向客户宣传产品,效果会更好。”

  我又在纸上记下: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宣讲产品。

  当我再次问“还有吗”的时候,她回答说:“应该就是这些了。”

  于是我把那张纸递给她,说:“喏,这些就是你的能力和优势。”

  “你居然借我自己的口回答了我的问题。”她看着那张写满字的纸,略带惊讶地说。

  “是啊,你自己说的话,你才更加相信啊!”我笑着回答。

  到这里,我想你们应该已经知道所谓的伯乐之问是什么了吧?没错!就是刚才的那“神之一问”:“假如你的上司说过段时间要提拔你,但是在这之前你得招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人,培养他,使他的工作能力达到你现在的程度。你觉得,你会招个什么样的人?你会教给他哪些工作技能?”

  之所以称它为“伯乐之问”,是因为当我们问自己这个问题时,我们就赋予了自己一个伯乐的角色,这时,我们会试着用一个伯乐的眼光去看待自己。这是一个更加客观的视角,它会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思维破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